草稿
BV1mV411A7Q7 原本是看了这个老哥的视频,一时兴起想写点评论的,结果评论写的太长分三段了,然后想发个动态结果动态又塞不下,就只能写专栏了,但是以这么个东西的完成度是远远不足以发专栏的,所以标题就直接命名为草稿了 以下是草稿原文: 分析的很好,但没有抓住核心的点子,仍旧是全篇幅探讨具体表现出来的的矛盾冲突。真正要思考的,是原神问什么会变成这样一个抽象的意象本身,类似的抽象符号很多,我可以举些例子:孙、电棍、牢大、vmz,对于这些东西,可以从哲学和文化环境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抽象符号的本身所代表的东西已经是一种高度符号化解构化的产物,和实在的所指没有关系了。互联网的语境结构是高度碎片化的,是一种虚无叙事,这正是数字化媒介的特性,给我们意识形态(非政)和思维模式带来浅显化的影响,这正是一个隐喻和认知论的作用。互联网的会话模式已经决定了和那些严肃的、深层价值脱离了关系,它的形式是排除宏观价值的,正如电视与政治哲学水火不相容,你无法用烟雾来表现哲学思想一样,这正是互联网的特性,是不同符号的特性。 随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互联网拉近,现实开始与网络空间割裂。人们可以随意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交流,构建了一个看似拥有无限自由的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而不必花费现实中所承担的现实成本(受限时间、地点、场合、社交圈)。结果就是,人的思维世界蔓延到了网络空间,并最大化地与他者产生冲突。现实当中,一天以内,可以遇到交流艺术或非功利化思想的人寥寥无几(就比如你几乎很少能够做到每天每时每刻和朋友谈天说地),而在互联网当中,每一个视频,每一条评论,每一个弹幕都是一种意义的表达,都是一种观点的表达,而互联联网加剧这种表达,让表达更加随意和轻巧,从而不需要成本,也为思维矛盾冲突提供了更多的,远超现实的机会。在现实中,你所认识到的人是一个切实的人,他与你面对面,能够对你的生活产生切实的,直观的,可视的影响,你便会对他者有一种尊重,交流带有现实的庄重性。互联网不同,你所遇到的不过是一个ID,一个头像,一段非常简短且片面的来表明他对某个事物看法的词句段,你便以此为基础来判定对方,可以说的是,你对对方完全不了解,况且账号和用户本人有割裂性,并非是严格绑定的(如实名上网),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发言很有可能变成主观臆断,一个误会和一个漠不关心。假设,你秉持了一个爱与耐心,你尝试与矛盾冲突对象进行交流、协调并尝试解决认知上的冲突,你将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问题,我们仍旧做一个假设,对方也是善意的,他耐心的倾听并与积极你沟通,最终解决了问题并赢得互相尊重,但你们付出的成本过于高昂,在冲突频繁发生的互联网,你无法保持持续拥有激情和善意,你无法处理遇见的每一个冲突,无法花费精力反驳每一个你所不认可的观点,特别是,这个观点无关紧要(豆腐脑你是甜的还是咸的?),所以,冷漠和谩骂就成为了常态,而且是一种完全摒弃理性和思维的,赤裸裸的情绪的宣泄,和动物无异。 原神等抽象符号的诞生就是一种后现代的表现方式,什么是后现代?后现代本身的特性就是难以界定,难以言说的,它是处于价值更替的一个过渡阶段,如gm前后人们思维转变的时期,否认旧的价值,而新的价值仍未诞生,或没有一个价值占据主导、主流地位(嬉皮士、安那其、朋克,什么炸学校,飞叶子,幻觉gm和性gm。当然,只是举了一个方面的例子),所以,伴随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解构,抽象文化的诞生和取代似乎是必然的事情。 那么,我们的文化会面临什么呢?只有表面,没有深层次的内容。什么是表面?表面就是毫无意义的,毫无价值的东西。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或者说内容本身就是形式,就如一些抽象meme(星期一使我左边宾格破碎、蓝精灵猫、大力王),它是破碎的,是意义的消解而并非是温暖的宏观的意义,这样下去,旧价值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其取代,迎来真正的娱乐至死时代(参考《华氏451》) 所以原神反映的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一个哲学道德问题,对于此,我并没有能力做出有效的反抗,只能看着这一切默默地发生。当然了,我们不能以一种独断论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也不能以一种抽象化的符号化的思维模式来将具体的复杂的事物扁平化,将一些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运行机制当做一种简单的机械式预演结构。只能说,希望一切朝好的方向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