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开讲 | 发育研究前沿成果分享,助你解锁科研新思路
2023年4月6日14:00-16:30,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将举办“时空组学技术在发育研究中的策略与成果”线上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特邀请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刘忠振副研究员,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成梦南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绪勇副研究员作主题报告。华大时空技术支持负责人黎万顺博士将担任本次研讨会主持嘉宾,欢迎参加!
4月6日14:00-16:30,华大时空视频号将同步直播,可预约观看报告!
主题报告1

专家简介
生物科学与技术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殖健康多组学,主导和参与开发了体液游离 RNA 建库技术( PALM seq 技术),低起始量游离核酸建库技术,体液多组学检测技术。主导了人胎盘的单细胞及空间转录组学项目,对人胎盘的空间转录组建库技术进行优化,并利用空间组学对人早期胎盘绒毛及足月胎盘进行表征。目前已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一作7篇。
报告摘要
胎盘对哺乳动物的胎儿发育很重要,胎盘的空间转录组分析有助于解析其结构和功能。但胎盘组织疏松,给空间组实验也带来了挑战。我们使用多聚甲醛固定样品这一改良的Stereo-seq方法,描述了妊娠早期的人胎盘绒毛空间转录组图谱。
多聚甲醛固定保持了绒毛组织形态和RNA信号的特异性,使得绒毛膜绒毛中的主要细胞类型,如合体滋养细胞、绒毛细胞滋养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绒毛外滋养细胞等,可通过空间转录组数据进行识别,并可进一步分析空间细胞通讯和调控,以及绒毛中病毒受体和药物转运蛋白的空间转录特征。空间组技术正应用于胎盘发育、胎盘源性疾病等研究,高分辨的胎盘时空图谱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胎盘的生理、病理过程。
主题报告2

专家简介
基因组学博士。在超级细胞研究所长期从事组学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包括单细胞高通量技术研发,空间组学技术研发,以及应用最新组学技术解析模式生物胚胎发育过程。近五年来在Cell,Nature,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 Developmental Cell等杂志累计发表文章10余篇。
报告摘要
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理解细胞和细胞类型之间的谱系关系及其出现的时空分子变化过程。小鼠胚胎发育器官生成阶段在很短的时间内,来自三胚层的细胞转化成为一个包含大部分内部和外部器官的完整胚胎,过程中有大量的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事件。解析在这个过程中细胞的时空异质性和迁移轨迹,对研究细胞命运转变和研究发育疾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应用Stereo-seq以及基于Stereo-seq的三维空间转录组重构技术,在全胚胎尺度上绘制了小鼠胚胎发育器官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和基因表达图谱,解析小鼠胚胎由三胚层向特定器官转化的时空进程、机制和关键基因转变,为进一步研究胚胎内器官边界形成和轴向形成机制等研究提供基础,助力哺乳动物器官发生和发育疾病机制研究。
主题报告3

专家简介
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博连读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9月入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要从事肠道神经发育、肠道炎症及细胞代谢的调控机制研究。近年来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包括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Science Immunology、Science Advances等权威期刊。
报告摘要
肠神经系统在消化和防御等多种功能中均具有重要作用。肠道神经发育障碍时可引起一系列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肠神经节细胞减少症等。肠道肌层神经丛是否如大脑一样存在血-肌层神经丛屏障;是否存在调控防御功能的反射环路;肠神经元与周围细胞,如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卡哈尔间质细胞等如何进行交流,以上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和探索。
生理和疾病状态下,神经-免疫、神经-上皮、神经-肌层相互作用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通过深入解析正常的肠道神经发育过程以及疾病状态时肠道内组织、细胞和分子改变,将有助于解释疾病的发病机制,更好地理解肠神经发育障碍相关疾病。
主持人简介

专家简介
2010年加入华大,在高通量行业从业十多年,曾负责多项基因组学研究大项目,其成果发表在NEE、NC、GigaScince、BMC genomics等国际主流期刊。当前重点关注单细胞和时空组领域技术的研究及医学应用,主要负责时空组学和单细胞方案设计及技术支持工作,参与多项重要项目的设计和执行方案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