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

睡前看书是多年的习惯了,最近隔离在家又重新读了一遍《聊斋志异》。记得以前看的时候总觉得这是一本古代鬼故事,所以并没有仔细品读书中的各种含义,现在重新品读感觉和当年有所不同。而且说实话把《聊斋》当成睡前的书 ,实在不是个好选择,毕竟书中的很多故事实在是影响梦中环境。但是仔细一想睡梦中的那种鬼火荧荧,野狐幽冥···跟小时候看的相关《聊斋》影视剧留下的印象基本上一样,这能睡好就怪了。而书中的故事,是蒲松龄跟人聊天之后打听到的一些故事,汇总成册。既然是听人说的,那么很多故事则十有八九是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或者说是流传很久的传闻逸事。按照现在的人类认知,又知道妖魔鬼怪是不存在的。所以这里边记述的一些故事就非常好玩了。例如第一卷中的《喷水》,讲的是莱阳当地一宋姓豪绅搬入新宅,晚上宋某母亲和两个婢女听到院子里有声音,于是老太太便让婢女去看,结果婢女发现一个老太太在院子里跑,身上喷出水来,回禀老太太后,老太太和另一个婢女去看,然后院子里的老太太忽然扑向窗子,第二天发现老太太和婢女已经死了。宋某令人在婢女看到妖怪出没的地方开挖,果然挖到一具尸体,身体臃肿,刺破了有很多水。我记得这个故事好像被成了某部恐怖片中的桥段,所以现在看这部书就感觉有些事情就很值得回味了。
而《聊斋》又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通过鬼狐之口的来反映蒲松龄内心的想法和对当时社会的讽刺。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所以在这部小说集中,蒲松龄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既然说到了蒲松龄,就要说说他传奇的一生。
蒲松龄(1640--1715) 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而且他这个人,颇有采气但也算是运气不怎么好吧。本来是个败落的地主家庭的小儿子,一辈子就想着当官入仕途,只是他运气差了些。在19岁时便考取了秀才,且是县府道均位列第一,当时可谓踌躇满志,前程可期。但这高光的开始却也成为了他悲剧人生的开始,出道即巅峰。随后,他一直参加各种岁试,乡试,却一直都是名落孙山。终其大半生,直到72岁时,朝廷才给他升到了贡生,还是后补的,意思是要等到有空缺了才能轮到他。其大半辈子的时间都用来博取功名,但却竹篮打水一场空,年年参考,年年失意,个中酸楚,非本人实不能体会,其间穷困,只能到同乡毕其友家做私塾先生。而且这本《聊斋志异》的诞生和蒲松龄的一生的经历也很有关系。
其实看《聊斋志异》不难发现。老蒲屡试不第是有其原因的。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用的都是八股文体,题开四书五经,言代圣人风气。老蒲考试之余,时间都花在搜写民间奇异,风流鬼怪上面来了,而且所写的文章也是偏离主题。虽然文笔很好,运笔成风。但"文风不正"。很难入的了考官的法眼。说白了就是太有个性,太锋芒毕露了。屡试不中的老蒲仕途不顺,而且生活也是非常贫苦的。幼年的时候家中多少还能让他吃喝不愁,但长大成家后随着父亲去世他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老蒲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上头有两个成家的哥哥,而两个嫂子还是有名的泼妇。在等分家的时候可着劲欺负蒲松龄夫妇。最后分到手里的就三间破房、二十亩薄田加二百四十斤的粮食,这个时候的蒲松龄不仅成家还有个孩子,生活非常窘迫。于是没办法蒲松龄就去当了私塾先生谋生路,当时做教书先生一年也就能挣个八两银子,但老蒲家一年的开销最少也得二十两银子,所以蒲松龄一家日子过的非常贫苦的。仕途科举的不顺利,老蒲就专心致志的教书,写作,除了著名的《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写了关于农业和医药的书籍。这里科普一个豆知识,蒲松龄作为地道的山东人,最爱吃的就是煎饼,爱煎饼到一个痴迷的地步,甚至还专门为煎饼写赋和书。爱煎饼的人有很多,但是爱到这种地步的可能只有蒲松龄一个人了。
蒲松龄在仕途上运气不好,他在写作上其实也有些运气差了。在《聊斋志异》这本书写成了以后,他还没有钱印刷。若不是同乡王士祯的资助,大概这本名著石沉大海,也不会让人看到。但是印刷出来后也没多少人看,又是王士祯这时候出来宣传推荐,这本书才得以流传至今。以前小时候看,是看的故事,但是长大,才发现,这本书只是借着神仙妖怪的壳子,来嘲讽那个人不人,鬼不鬼的年代。明末清初,政治更迭,而蒲松龄还想着要入仕做官,简直难上加难。所以,71了,这个贡生对于他更像是一个参与奖而已。官场中的事情,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蒲松龄费了那么多的功夫,只是比平常人更了解官场罢了。所以他看开了,也不再追求什么功名了···因为他心中有了比仕途更重要的东西。《聊斋志异》这本书,是他这一辈子最有成就感的。他像是一个学者,对待那些乡下的传奇故事,研究着,并且用在了自己的小说里。狐妖报恩、鬼魅勾人等神奇玄妙的故事,在他的笔下更加的动人心神。只是他的小说里,鬼不可怕,妖不可怕,人心才是最难懂的东西。蒲松龄对待这本小说,像是在写别人又像是在写自己。妖魔鬼怪,在生活里还不如一些魑魅魍魉的小人可怕。他们活在你身边,在那个黑暗的岁月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他们的猎物。我想,这才是蒲松龄写聊斋的含义吧。不能明着说,只能将自己对于所知道一切不公,注入《聊斋志异》里。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聊斋先生》,讲述的是“仙狐居士”蒲松龄的一生,一介书生,考了多次的科举考试,都考不上举人,为的就是传统的思想,考科举搏功名。经历人生的坎坷,善用小聪明对抗权贵,事事处处不顺心,寄写鬼狐故事反映对世俗的看法,大快己心。后被一位船夫启发,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开始写聊斋。及后一次科举见到一位长者,自感自己也老了,放弃科举,穷毕生精力完成聊斋。故事从蒲松龄娶妻成家一直到老去为止,描绘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非常到位,但故事中不乏轻松情节,情节中有喜有悲,有得有失,有情有仇,有离有合,有因有果,当然也有鬼有狐。蒲松龄是由皇阿玛张铁林老师演的,这也是张铁林老师除了皇阿玛之外比较接地气的一个角色了。这部电视剧相对来说比较冷门,因为我就小时候看过一次之后就再没看过了,但是印象非常深刻,过年的时候有机会重温了一遍,整部电视剧单就立意一点,既描绘出蒲松龄一生仕途的坎坷以及《聊斋》的创作历程,又能妙趣横生的从中穿插进很多脍炙人口的聊斋故事,再加上张铁林老师把蒲松龄仕途不顺的惆怅情绪演的淋漓尽致,可以说这部电视剧对我来说是仅次于电视剧《聊斋》的第二相关好剧。记得第23集中的一个片段,蒲松龄骑着小毛驴回到家,一片细柳、绿荫森森,一洼池塘、鸭鹅戏水,一道篱笆、茅屋宅院,院子里,架子上爬满了葡萄藤,他看见自己的贤妻正在喂鸡祭神 。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蒲松龄一直就在世外桃源中!好一派田园风光,正似《聊斋》仙境!而电视剧中的主题曲是对《聊斋》最好的解读, “子夜莹莹点孤灯,天上地下说鬼神,姑妄言之姑听之,唯把真情留世人”,你随便说说,我随便听听,大家都别当是一回事。世俗平凡蒲松龄、说狐道鬼书聊斋。而片尾曲中的歌词也是对蒲松龄一生大彻大悟的写照,“人活百岁,半生是梦,噩梦惊魂无底洞,甜梦醉人一场空,笑看喧嚣尘世,独步幻海迷蒙,长梦终会惊醒,人间春意正浓。”是啊···奋斗了大半生,迷茫了大半生,最后看透人生的大彻大悟,真实而缥缈,虚妄又讽刺。缥缈了半生,半生的梦也醒了···醒来之时人间依旧绚烂。或许蒲松龄也没想过他的《聊斋》后世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对于一个穷困潦倒,屡试不中的穷书生来说。死前有光明之心,是上天唯一的恩赐。
人活百岁,半生是梦,长梦终会惊醒,人间春意正浓。
························
本来是想随便写写的,但是最近看了那么多故事,又想到了很多。或许蒲松龄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鬼狐当道的荒淫时代,那么现在又如何呢?那个荒淫的时代充满鬼狐,现在仿佛一切太平但鬼狐却一直都在。也许对于鬼狐而言,我们才是真正的鬼怪,才是真正的荒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