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笔试科二考点总结(7)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职业性质(填空、简答)
1、教师历史
(1)开端: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
(2)专业化: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后,教师的专业化运动,称为众多国家提高教师质量的主动运动
2、教师含义:《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3、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论述)
(1)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
<1> 是让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它通过培养人才使社会的文化得以传承,使社会更加文明进步
(2)专业知识和技能
<1> 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双专业性或复合性
<2> 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技艺性、经验性
<3> 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有记忆性、经验性,教学是一种艺术
(3)专业训练和资格
(1) 专业自主
(5)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
(6)专业地位:指教师在社会各行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政治待遇的高低
4、教师劳动的特点(简答):本质是精神生产劳动
(1)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2) 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3)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4) 劳动空间的室内性
(5) 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二、教师扮演的角色(论述)
1、 诊断者:
(1) 定义:指教师应对学生现有的各方面情况、特点、原因进行了解、分析、判断
(2) 目的:在于因材施教
(3)原因:因为学生不仅有共同的年龄特征,还有个体差异,先了解,后实施针对性教育
(4)方法:
<1> 教师要掌握关于人的一系列知识
<2> 教师需要掌握一系列教育诊断的工具和方法
<3> 教师要多做诊断性评价工作
2、传授者
(1)定义:指教师应对学生传播思想、道德、知识
(2)原因:
<1> 传授是教育的基本方式
<2> 从知识掌握和素养水平看,学生是不知者、少知者,教师是多已知者、多知者
(3)方法
<1> 教师要勤于学习,知识丰富,注重修养,品行端正
<2> 教师要掌握传授的方法和技能,善于言传身教
3、指导者
(1)定义: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2)原因:
<1> 由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教师给学生的知识的任务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2> 对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更高了,教师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3>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改革不断,升学竞争激烈,学校生活单调,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
(3)方法
<1> 要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包括思想品德、学习、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
<2> 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做知心朋友,这是指导的心理基础
<3> 教师要懂得思想指导、行为指导、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采用学生为主的方法,使学生主动性活动与教师指导结合起来
<4> 建立学习、生活、心理辅导机制
<5> 教师自己要善于自主学习
4、评价者
(1)定义:指教师应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原因:评价是教育手段之一,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3)方法
<1> 端正评价观
<2> 教师要掌握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评价方法
<3> 教师要注意与家长、学生就评价结果进行沟通
<4> 教师要学会激励的策略
5、管理者
(1)定义:教师应当对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活动进行组织管理
(2)原因:有组织就要管理
(3)方法
<1> 需要掌握学生管理和课堂管理的知识、方法
<2> 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6、研究者
(1)定义:指教师应当把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用科学方法研究,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2)原因:
<1> 教育本身复杂
<2>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科学化,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 提高教师理论和学术水平、教学反思能力;发挥自己创造精神、创造能力;激发工作热情;提高自身生活质量
(3)方法:发挥优势,弥补劣势
7、协调员
(1)定义:指教师应在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系统中发挥协调主导作用
(2)原因:由于教育是系统工程
(3)方法:要有教育的系统观、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技能,需要完善与家庭、社区合作渠道和机制
三、教师具备的专业素质(论述)
1、教师一般综合素养
(1)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2)良好的人品
(3)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4)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2、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1)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相关知识
(3)掌握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
(4)掌握学科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专业素养的基础,要掌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
(2)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人才观
(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
4、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定义:简称师德,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与教育事业、与学生、与教师、与学生家长、与自身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特殊体现
(2)内涵
<1> 爱国守法:在政治层面上,提出了处理党、国家、人民关系的基本准侧,提出依法执教的行为规范、行为要求和行为底线
<2> 爱岗敬业:在教书层面上,提出了处理教育事业关系的基本准则,提出对待工作的行为规范、行为要求和行为底线
<3> 关爱学生:提出了处理学生关系的行为规范、行为要求和行为底线
<4> 教书育人:从育人层面上,提出以人为本的行为规范、行为要求和行为底线
<5> 为人师表:对教师提出了处理自身、他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行为要求和行为底线
<6> 终身学习:提出了处理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
(3)要求
<1> 立足实践,面对现实
<2> 持续提升,崇尚先进
<3> 师德底线不能逾越,师德基准必须遵守,实现师德高标
<4> 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论述)
1、要点
(1)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自觉有意识的、自主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是通过活动和途径实现的
(3)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教学水平提高、发展阶段的递进
2、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1)生涯关注理论:弗勒
(2)生涯发展理论:费斯勒
(3)骨干教师成长4阶段理论: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
3、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终身学习、自主发展
4、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参加培训、专业阅读、网络学习、参加学术团体和活动、教育考察观摩、校本教研与培训、行动研究
五、学生的本质特征(填空)
(1)学生定义: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的人
(2)学生观定义:是对学生特点、地位等的认识
(3)学生特点:发展性、差异性、主动性、独立性
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
1、概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双重地位,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的原因
(1)从教师方面看,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
(2)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向师性
3、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的原因
(1)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1> 基本表现:自觉性(主动性)
<2> 进一步表现:独立性(自主性)
<3> 最高表现:创造性
(2)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4、关于学生地位的其他观点:教师中心论,儿童中心论
七、师生关系的性质和作用(简答)
1、师生关系:包括师生的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
2、良好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成长
2、 新型师生关系特征: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八、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论述)
1、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前提: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有正确的积极态度
2、师生互动
(1)定义:指在教育教学情境下,教师个体与学生之间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影响,课堂上的互动是主要途径和形式
(2)原因:互动强调的是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结果,使人们更加关注师生交往和互相影响的过程
(3)方法:
<1> 教师要尊重学生、防止对学生刻板印象、给予学生积极期待、防止偏心、与教师合作、创造与学生的沟通机会
<2> 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发挥主动性,形成理解教师、帮助教师的学生文化
3、师生对话
(1)定义:良好师生关系体现在师生在思想上、心理上相互悦纳,心灵相通
(2)方法:
<1> 需要各方放弃权威地位,相互平等对待,这要是对话的特点
<2> 思想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