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青木保先生的著作解读“混成文化”说和异文化理解

2021-05-08 19:46 作者:青海水师提督  | 我要投稿

    从青木保先生的著作解读“混成文化”说和异文化理解

    作者:法政大学名誉教授 国立新美术馆评议委员 拓殖大学·昭和女子大学客座教授 王敏 原文以日语刊登于《人民中国》2020年十二月刊P66 译者:青海水师提督

  ·笔者与青木保先生的会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数年,中国人文学科海外留学的重新开放是1982年的事了。在日本的论文审查合格后,被选拔为公费留学一期生的我,新年后不久,踏上了憧憬许久的日本文化之地。在了解“同文”的汉字文化圈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同样作为亚洲人的亲切之情,可即使如此,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到某些风俗习惯的不协调,文化的某些方面也有所不同。这种现象是不是因为对事物思考方式不同呢?——这种朴素的疑问在我心中越发深刻起来了。

  有一天,我在图书馆偶然拿到的一本《泰国的寺院中》(青木保作,中公文库出版,1979年)意外地成为了消解我心头疑惑的一本书。不知道该说是日本,还是日本文化,但总之让我有了改变异文化观察视角的一个转机,让我获得了一双文化比较的复眼。在书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母亲流着泪将孩子送入寺院修行的场景。在作者的眼中,母亲的眼泪毫无疑问是为了反映她要倾诉的寂寞。然而在泰国人眼中,这却是反映了这位母亲见到了好不容易朝气蓬勃、长大成人的儿子而感到的喜悦与满足之情。同样的泪水,从日本人和泰国人各自理解的角度不同的话,那么这个泪水也会被以不同的方式理解。作者说,正是从这种不同之处,得到了震撼灵魂般的觉醒,如心灵同受到洗礼般改变了原有的认识。

  作为作者,让这个微小的对母亲的眼泪的解读体验,意外地成为了发现,研究和理解异文化的机会。我读到这里时也恍然大悟。 在文化根本的共同性之中,我们可以得知存在一种特异性的常态,通过比较观察,也可以让我们注意到凝视文化的地域性的基本之处。而且,虽然对于日本的研究是汉字文化研究所共有的,但还是被以异文化理解的立场晓谕。这本书,不仅仅是日本,还意外地成为了了解印度与东南亚、欧美、乃至世界的指针。

  作者青木保先生是大阪大学名誉教授,也是著名的人类文化学者。青木先生生于1938年,从事亚洲研究调查四十年以上,同时又任职东京大学先进科技研究中心与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早稻田大学、法政大学、青山学院大学等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民族学会会长,自2007年四月至09年七月,作为第四位民间出身者,任第十八届文化厅长官,在此之后,从2012年至去年任国立新美术馆馆长一职。

  1972年至1973年,青木先生离开当时被称为“经济大国”的日本,前往曼谷的寺庙剃度修行。身高一米八五的男子汉,清晨合十裸足,在风雨中托钵前行。就算是毕业于上智大学和东京大学这两所大学的学历也没有用,在身份和家世都不管用的环境下,度过了一天天枯燥的修行僧生活。全都是基于研究文化的必经过程、“僧侣”的日常体验之上的,对于异乡的综合性洞察。

  青木先生全身心投入的成果以《泰国的寺院中》和《礼仪的象征性》(岩波现代文库出版,2006年)为中心被反映出来。因后者中的研究在1985年获得三得利学艺奖,并被大阪大学授予博士称号(人类学)。

  在青木的泰国修行二十年之后的92年,在大分县的“国民文化节”座谈会上,我作为小组成员与青木先生坐在一起。会议主题是“亚洲的颜色与芬芳”。由于当时电视也在进行转播,所以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的紧张感倍增。记者草柳大藏先生当时担任司会。

  当时我对青木先生所阐述的“亚洲的芬芳”印象极深。青木先生的那句“最美的芬芳就是做饭时候的饭香。”成为了会场里清脆的回响。好像真的有饭香在空中飘荡一样,我的紧张也一下子就消失了。借着这个潮流,就“亚洲的颜色”这个问题,我也成功地举出了“红色”所持有的共有价值的实例并进行研究。

  对于作为学生的我,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智慧与基于同万人共通的共有价值的学问成为了重新认识些什么的机会。我认为,“饭香”的名言为我们带来了文化研究本质的深度。

  青木先生以亚洲各国的智慧为轴,贯彻了亚洲共通的价值观和为了和平之根基的信念,并在四十年来在亚洲各地持续进行考察。秉承着想要与更多有志之士共有青木先生研究成果的想法,才疏学浅的我在2008年通过中国青年出版社翻译出版了青木先生的三本著作。

  ·在中国也读过的好书

  青木先生的《“日本文化论”的变化,——战后日本的文化与认同》于1990年出版,并获吉野作造奖。这本书整理了战后日本文化论的发展、轨迹和终点,对针对于鲁斯·本尼狄克特的《菊与刀》的批判进行了再批判,提供了对文化相对主义的考察。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对现代日本文化的开放性与客观性的阐述,以及脱胎于印象的日本文化论与情感上的日本文化论的超越之处。

  正如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预测的那样,东西对立的时代一旦终结,异文化对立就变得越来越表面化。在这样的情况下,2001年,青木保先生的《异文化理解》(岩波新书)横空出世。

  尽管猛然跨入了理解作为文化入口的世界的新时代,但文化的政治也化越发地突出。全球化既增加了异文化交流的机会,也使得人们未曾留意的文化差异问题凸显出来。因此,与异文化有关的方面成为了对于现代人来说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养。

  异文化理解,大致是从异文化理解到自我文化的理解,再到以把握自我文化为前提的情况下对异文化的理解。青木保先生认为,近代日本将邻近的中国与韩国当作异文化来理解所造成的正面观点的匮乏,也存在于文化相互理解的被政治化中。

  《多文化世界》(岩波新书出版,2003年)是对异文化理解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上的更进一步发掘。“文化的力量”并非强迫同一化的压力,而是以自我开放为前提,为了追求不同文化的魅力,保护文化多元性与减少文化上的误解与摩擦,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繁荣产生做出的贡献。青木所提倡的,正是由中日交流经验证明了的这方面成果。

  在更加关心欧美价值观的战后日本学界中,青木先生将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作为主干的亚洲文化相互地“混成化”的同时,亚洲底层存在的地域文化的实际情况,与与其相混成的欧美文化的三层构造进行了分析,还强调了不论内外的异文化理解视角的必要性。据青木先生说,亚洲文化的相互“混成化”将会不可阻挡地进行下去。“混成”一词就取自老子《道德经》中的“万物混成”。

 在亚洲,“混成文化”的形态定义以及此定义的实证等等的贡献被高度评价,青木先生于2000年获紫绶褒奖章,今春又获授瑞宝重光奖章。

从青木保先生的著作解读“混成文化”说和异文化理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