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对意志的探索(下):禁欲主义真的有意义吗?
由于本篇不光有对叔本华观点的解读,也同时包含了本人的思考,也就是“夹带私货”,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所以无法给出完美答案,只能给大家留下一个问题,欢迎大家讨论。同时因为叔本华于此的观点较为明显且重点不在解读,所以对叔本华观点的解读不会像前两期那么详细。
4.生命意志的肯定与否定
A.对叔本华观点的解读
在叔本华看来,认识既可以肯定意志,为意志服务,认识也可以否定意志,成为意志的清醒剂,这体现了“对意志的否定体现了意志的自由”。
用叔本华的语言说,认识到了人的这一等级,才出现了痛苦,因为只有人才有欲求和挣扎。欲求因为无法实现所以产生痛苦,但当欲求得到满足了就会感到空虚和无聊,“人的一生都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摆动着”。比如工作日代表痛苦和困乏,休息日则代表空虚和无聊。
叔本华对于如何摆脱痛苦的解释是这样的。意志的肯定就是欲求本身,就是自我保存和种族延续,最典型的证据就是性冲动。然而,对意志的肯定就意味着痛苦,要摆脱痛苦就需要否定意志对身体的控制。叔本华提出的一些具体途径是:研究哲学、进行艺术直觉及各种宗教修行。
B.本人对叔本华观点的不同看法
叔本华对此的观点我们可以简单地归为禁欲主义,叔本华对此的解释为“认识对意志的否定”;但本人认为因为认识是意志的一个表现,所以认识对兽性(即原始意志)的否定实际上则为
「意识对自身的修正」
虽然意志是自由的,它理论上也可以否定自身,但意志为什么要否定自身呢?我们有限的认识真的能否定「我们认识的来源即意志」吗?我们的道德与法治(即认识)真的可以推翻它的原因吗?别忘了我们道德与法治的目的也是为了我们的生存——即兽性。
再说回禁欲主义(这里我们只说对意志的指令的修正而非否定,否则就是自我毁灭,我们暂且不提)。
我们举几个例子吧,叔本华所说的「研究哲学、进行艺术直觉及各种宗教修行」 是不是一种欲求?虽然它与原始的兽性「食色性也」不同,它是在我们认识发展到一个阶段的产物,但我们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是不是也符合没有得到时会痛苦,会空虚,而得到了后会满足,会疲惫,会无聊,这可以类比为同为高级活动的打游戏娱乐。
有人跟我说过正欲和邪欲的区别,比如夫妇间的性生活是正欲,而其他的性生活是邪欲。但正欲和邪欲本质是一样的,性欲是上帝(这里没有说耶稣) 赋予我们的,我们没有结婚但我们性欲的存在仍然是合理的,比如思春期的青少年。正欲和邪欲的区别仅仅是来源于社会道法,比如日本的法定结婚年龄就与中国不同,你如果从小在日本接受教育在17岁在日本是正常的到了中国刚下飞机就是坏孩子了?这个问题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和私信,最后求求大家三连支持一下谢谢,如果你还能点击关注那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