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SD-WAN真正要实现的?

SD-WAN真正希望达到的是:充分利用企业可以使用的通信手段(MPLS/SDH、以太网、无线、4G/LTE、卫星通信等等,以及专网和因特网),以“转控分离”的方式,实现全业务QoS的全域选择控制和业务策略编排。
为此,相对于传统路由器组网广域网传输方案,SD-WAN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实现思路:
转控分离法
这一点在之前的SDN介绍中已经提到过,SD-WAN只是分离的程度不同而已,因为SD-WAN更注重于面向overlay层的转发控制,所以underlay层的控制更多地放在转发层来实现。
全域路径控制
SD-WAN主要是作为传统路由器动态路由协议的替代品。传统的动态路由协议一般是通过收集本地链路QoS和可达信息,在路由器之间交换和表决路由信息,以维持动态路由在域中的转发控制。就连BGP协议也只能通过Route。
reflector集中这些路由信息并发布,具体路由判断,即转发控制仍在本地完成。WAN可以简单地认为是直接存在于SDN中。
控制器上统一维护“一个”全域路由表,CPE/Edge设备只需上传本地链路信息并接收SDN。
控制器根据自己发布的路由表来做就行了,路由处理和转发控制大大简化了。
QoS统一控制。
SD-WAN与传统网关和路由器设备各行其道的本地QoS策略控制相比,强调了集中的QoS分析和统一的QoS策略分配。CPE/Edge设备实时报告本地链路信息数据(包含链路当前的网络特征,包括延迟、jitter、包丢失和可用带宽),SDN。
网络管理员通过对Controller进行分析,将SLA目标输入转换成QoS定义,用于各种特定业务应用——带宽、延迟、jitter、包丢失等等,控制器将这些需求转换成相应边缘设备的“即时”路由策略,以选择最佳路径发送流量。另一方面,QoS的统一控制也就是对全局路径选择的判别策略。
商业政策的编制
SD-WAN的“软件定义”特性主要是通过“编制策略”来体现的。阐述了SD-WAN对业务、应用程序、CPE/Edge设备、链路、网络特性、SLA/QoS保证、路由等的控制方式。编制,是策略与SD-WAN所属资源(例如,可用的Overlay链接池、overlay网络特性、可用的underlay链接池、underlay链接特性)之间的映射和关联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如何自动利用SD-WAN来实现相应的SLA目标。由于采用了自动化方式,因此它意味着SD-WAN的SDN。
控制器可以自动地调整这些策略,使用下辖的资源、自动化程度的高低和策略控制粒度的精细程度,从而决定SD-WAN的业务编排能力,即SD-WAN的实际实现级别。
了解更多SD-WAN相关知识关注:http://www.vecloud.com/article/20200713163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