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孩子为什么抑郁焦虑?父母高频使用的这个词,暴露了原因

2023-06-07 14:41 作者:深圳优眠心理咨询中心  | 我要投稿

不难发现,家长们在向精神科医生讲述孩子的情况时,用得很高频的一个词是——突然。

孩子一向成绩优秀,突然就厌学了

孩子之前还能聊几句,突然就不和我们交流了

孩子之前还好好的,突然就抑郁了

想和这些焦虑无助的父母们好好聊一聊,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横空出现的。

从量变到质变,心理创伤会有个不断叠加的过程。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突然”变化的原因都指向了“无效沟通”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1尊重孩子,少否定多认同

在最近的大热剧《漫长的季节》中,男主王响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终于学会了怎样和孩子交流。

面对亲生子王阳,王响有着严重的“父本位”思维

他习惯于否定儿子,希望用自己的大道理把儿子拉回正轨。

剧中有这样一幕:

王阳在房间里写诗,王响不敲门径直闯入。

没经过儿子同意,他不由分说一把夺过本子。

一边翻一边念了起来:

“打个响指吧。

他说,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

老实说,这真是不错的诗句。可是,并不懂诗的王响开始了说教,批评儿子写得不合辙不押韵,应该改成:

“打个响指吧,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

面对父亲的点评,王阳并不接受。这种态度激怒了王响,他劈头盖脸对儿子一顿训斥:

“你这孩子,是不是给脸不要脸?”

同时开始拿考试说事,又提了一大堆要求……

很明显,王响对于王阳既不了解也不尊重,他那些无意义的贬低和指责,不仅践踏了王阳的尊严,也让儿子越来越不愿意和父亲交流,最终也成为王阳悲剧的原因之一。

痛失王阳后,王响“大彻大悟”。

他在铁路边捡到了养子王北,开启了对父亲这个身份的救赎之路。

王响总是在朋友面前称赞、鼓励王北,不对王北的行为随意批评指责。

他还拒绝了亲戚借宿王北房间的要求,认为这种事只有儿子能做主,充分地尊重了王北的隐私权和个人空间。

当初王响对于王阳的就业选择一再干预,也不支持孩子的写作梦想;而对王北的美术爱好和志向,王响却给予了百分百的鼓励和支持,甚至拒绝王北要留在家里陪伴他的想法,给了他充分的选择自由权。

王响学会了对孩子的尊重与认可。那个王阳眼里固执霸道、无法沟通的父亲,在多年后,终于成为了王北心中善解人意的好爸爸。

同一个父亲,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的两个孩子性格迥异,命运殊途。

2耐心倾听,不做假民主父母

看了王响的故事,不少父母会说,我们家一向很民主,我总是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但孩子爱说“随便”。

其实,也许并不是孩子没主见。

“你自己选”,有时是父母最大的谎言。

大家可以品品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齐明月妈妈的做法。

请同学一起吃饭时,齐明月妈妈让女儿点菜,笑着说:“想吃什么,就点什么。”

当明月慢吞吞终于点出三样菜时,明月妈一把夺过菜单,开始抱怨:

“每次让你点菜,都是这老三样,这么多人,你也不问问他们要吃什么,有没有什么忌口……”

对这种场面习惯成自然的明月,虽然满腹委屈,但一声也没吭。

在另一场饭局上,母女俩上演了相同的戏码。

一家三口在饭店吃饭,明月妈妈点菜时,父女俩在一旁玩手机。

明月妈妈不高兴地呵斥女儿:“齐明月,妈妈点菜的时候能不能参与一下?我是你们保姆啊?”

明月战战兢兢点了份扇贝后。明月妈依然不满:“刚点了份粉丝蒸鲍鱼,又叫扇贝,有点规划好吗?你现在的份额就剩青菜了。”

而当明月换成油麦菜后,明月妈扭头就问服务员有没有上海青。

诸如此类的“无效沟通”经常上演后,最终会让孩子崩溃。

像明月妈妈这样的父母,喜欢打着尊重孩子的旗号行事,却从来不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老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是典型的假民主父母作派。

他们总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无法接受一个不听从安排的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帕萃丝·埃文斯曾在《不要用爱控制我》写道:“对于控制者来说,他们根本不关心你的想法,拒绝真正了解你。”

3放下身段,不要老讲大道理

生活中,父母常常会抱怨:

“不管说多少次,孩子就是听不进去!”

“真的是要气炸了!孩子怎么就这么不讲道理?”

有心理学者曾直言:“有时父母的唠叨,看似是关心,其实是一种慢性心理折磨。”

某种程度上,父母喋喋不休地讲道理,是一种指责,其本质是一种言语否定,在剥夺孩子做决定的权利。

当父母并不赞同孩子的想法、行为,或者拒绝他的请求时,会跟孩子讲道理。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孩子明事理,从而改变想法或者行动。

当然,孩子一般会有两种反应:哭喊拒绝,或者委屈答应。

哭喊拒绝,是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他希望能用哭喊来改变现状,达到目的。而委屈答应,则是害怕父母会生气,所以表现得“懂事”。

这两种反应,对孩子的发展来说,都不好。前者会让孩子容易情绪失控,而后者,则是刻意压制自己,讨好他人。

为什么道理给孩子说了一百遍,他们还是不改呢?

6岁前的孩子,所有的想法和看法,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再加上他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善,用于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脑神经元不够发达,所以很难理解父母口中的大道理。

跟6岁前的孩子讲道理,就跟一拳打在棉花上一样,软绵无力。

6岁后的孩子,可以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但令人无奈的是,孩子越长大,就越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父母想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孩子,只会招致逆反心理。即便孩子没有用语言回击,也会用消极反抗的方式,来表示不满。比如拒绝和父母沟通。

当和孩子发生矛盾时,与其讲道理,不如收起父母高高在上的身段,弯下腰去抱抱孩子。

什么时候能与孩子讲道理呢?必须是在孩子情绪平稳,且认可父母的时候。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

孩子为什么抑郁焦虑?父母高频使用的这个词,暴露了原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