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吕江云:用真诚经营生活与命运

2023-09-03 08:49 作者:剪辑作坊  | 我要投稿

吕江云:用真诚经营生活与命运

 

早些日子,上了一期的公众号《你是我心底的烙印》。那是新疆和上海两地作家协会的一项文化润疆项目。新疆作协选派20名作家到上海参加“第十一届新疆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每个学员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很难得。我把老师授课、学员们听课,师生互动及课外活动,拍成视频。留住那些日子里的细节和似乎只属于当时场景下的音容笑貌。大家也都在拍。手机取代相机后,人人都是摄影师在培训班学员中成为现实。
拍的图片拿到在微信群或朋友圈分享,成了当下的社交礼仪。这种社交礼仪很火,群里热闹了好长时间。培训班结束,大家告别上海告别老师各回各家后,分享图片的社交礼仪还在进行,但热度呈递减趋势。这都是时间搞的鬼,时间总是将心情的高峰低谷推成平原。我将培训期间摄录的视频剪辑好,又花小半天时间从歌海里打捞起《你是我心底的烙印》,想一想,比较搭。就拖进PR软件的音频轨。PR软件是一款专业的视频剪辑软件。我深信培训班的影像得配专业的剪辑软件才不矮身份,尽管我的剪辑水平还不够专业。时间不是想抹平大伙儿的激情吗?我偏要怼一怼它。我瞅准机会,在公众号上“群发”《你是心底的烙印》,继而向培训班群里一投放。大家又看到自己的影子,宛若回归于当时的场景,群里随即热闹了好一阵子。看来时间暂时服输。


你是我心底的烙印——致第十一届新疆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
这条视频被江云看到。除了经营他的“江云商店”,岩上晒谷公众号上的文字及视频,他都要看。遇到原创,还会“稀罕作者”一把。点个赞,遇到特有感的文章,他还要在微信里留音,说说他的看法。我婉劝过好几回,抽空看看我的公众号就已经很好了,不要破费了。他没有顺势下坎,反而逆势上坡。他说,本家,没事,真的没事。你的公众号做得好,做得真好,希望你做得更好。他在微信那端连说“没事,没事”,我在微信这端眼眶潮湿。我知道,他把一天的时间分成几部分。一部分守在商店,挣生活费,一部分照顾年迈的父母,当然睡觉的时间不能挤占得太多,留出的时间就用来守在微信端口陪朋友。就像守在岁月的渡口,迎看朋友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你见到他,就会和我想到一起儿:江云这个人,总是用敦厚之貌、真诚之心来经营生活,经营命运,经营他圈定的一份份情谊。我认识江云,是2021年乌鲁木齐的一次电子商务培训班上。那次培训的主题是“技能与就业”,用一句话说为“掌握一门生活技能,有助于就业,有助于打开幸福生活之门”。培训课上,老师讲得充满希望,学员听出无限憧憬。

江云学得特别认真。做笔记俨然小学生那样一笔一划的。对了,江云是我们同学中的“老同志”了。他是老同志,他学得特别认真,他是我的本家。我开始特别留意了。特别留意本家的方式,我留在他身上的目光比之其他同学要多些,目光留在他身上时从容些、淡定些,甚至还隐隐有些期待。但我跟他聊天的次数并不多。就那么两三回吧。一个月时间,同一个教室,两三回聊天,从一个定位特别留意的本家层面,真的不多。多也好,少也好。还得看聊天的效果才好。如果聊天都海阔天空,弯南拐北,或者都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生怕展露出一丝内心的真迹,再多的聊天,也抵达不了期待——当然,一些聊天大家原本就没打算聊出个什么期待来,纯粹打发个时间罢了,反正一个人独自打发时间,还不如拉仨俩人共同把时间打发。本家告诉我,他家在轮台县策大雅乡,他有个养女,现已经成家,生活不错。父母高龄,他跟父母住,方便照顾。

他在小区开了家日用品商店,这是他全家的生活来源,不过生活还算过得去,手头也不那么紧巴。他还说,小区居民对他很友好,一些货,是小区居民帮他放到货架上的。他同样善良地告诉我,小区居民来他商店买东西,他喜欢真的优惠一些,便宜一些。他在微信那头描述着他生活的美好。我还是能从微信这端体味出他的诸多艰辛与不易。那次培训,教室和宿舍都在一个宾馆楼里,总体说还是蛮方便,但对于肢体不便的同学来讲,还是有些麻烦。比如我的本家。本家左手拄着拐杖,右手提着一只手提袋,袋里装着学习资料,有时是一只茶杯。拐杖只可以稳住他不致于摔倒,右手的提袋,只好随着身体晃摆而划弧线。我搀扶他,他不要。他说没事,他会没事说到我松开手为止。我只好走在他身旁,做可能需要的搀扶准备。电子商务培训时,我做了几期学习情况的公众号,本家看到了,比我还高兴,一次还当面夸我“本家好样的”。那时候起,他就守在微信的那端,留意我的公众号。600多天过去了,他依然秉持着这一坚守。

你见到江云,你就会和我感受到一块儿:江云这个人,总是用敦厚之貌、用真诚之心经营他的生活,经营老天爷摊给他的命运,以及经营他际遇的一份份情谊。本家江云在手机上文字输入比较慢。他喜欢选择语音留言。点击语音,本家总会说“本家好样的”。这种鼓励,让我听出一种味道:我得加油,不要愧对本家语音里承载的期待。在中国人的情怀里,本家就是五百年前的一家人。五百年前,一家人为了事业,为了理想,当然也包括为了生计而奔波,一家人走着走着,就走散了,散到四面八方。走散了的亲人们,又相继成家,有了后裔,这些后裔们又一代代把五百年前的家人带到了今天,带到“本家相见”,实现了一种五百年前的团圆。于是,中国人都相信,每一次邂逅都是久别的重逢。本家如此,非本家也不例外——我们原本就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呐。撰文:吕政保


吕江云:用真诚经营生活与命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