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泰山赋——余仲廉先生诗词歌赋精品选(一)

2022-08-12 13:27 作者:意趣阁艺术沙龙  | 我要投稿

泰山赋

余仲廉


人类始祖之盘古,

劈开混沌之宇宙,

立天地之启也!

将身躯化作,

三千奇妙世界;

以四肢与头部,

而铸天下之五岳。

其锷乃东岳也!

黎首之意,

神灵之核,

皆融于其中矣!

文明之源,

道法之显,

从此而达观也!

至帝王之封禅故,

是为喻望重德高者矣!

才能比功就业成之事。

然称中华之泰山,

而唯我独尊!

山被视之国脉,

地属万物之灵源也。

高峩遐迩,

雄冠古今!


神州泰山,

华夏之东方,

世界之东方,

乃峰岭之元也。

背立黄河之洪流兮,

滚滚涛涛,

奔漛无止息;

面纳曲阜之文气兮,

浩浩汤汤,

传播无边际。

左拥苍海之渺渺兮,

迎红日东升,

观彩霞染天;

右怀神州之广袤兮,

聚紫气合和,

育英雄泽被。

繁衍昌盛之延延兮,

施芸芸众生,

布莽莽世界;

东方文明之绵绵兮,

俯四岳其雄视,

居九州而独尊。

引游人乃至踵踵,

招善众者祈纷纷,

邈缭绕之香旺旺。

庙楹林林,

满刻鸿儒隽语;

碑碣丛丛,

亦镶雅丽铭文。

故号岱宗而著称矣!


观夫天时,

有别温冷;

地质繁杂,

斑驳裂层。

傲徕峰立耸云崖,

阴阳界河谷纵横。

置茂岭于云烟,

仙风畅爽;

挂奇凇于雨雾,

似玉晶莹。

玉皇顶,

离人间之尘寰;

斗母宫,

迭三界之飞瀑。

遍布麦饭,

蛇纹加木玉,

奇石满山;

内蕴硫磺,

煤炭并岩盐,

矿物尽聚。

议唐槐之抱子,

客赞程公;

究古柏之遮雨,

人说秦皇。

黄鹂娓娓以对歌,

白鹳悠悠而闲步。

植被郁郁,

水源潺潺,

实乃自然之宝库也。



自古坚韧称中华之表 ,

文明符邹鲁之窗。

故太史公云:

人之生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至望远登高之客,

劳苦荷物之郎,

莫不因山而博大,

揽云而敏强。

尘弃毫末,

淡看死生。

云关轻扣,

怀太白之思绪;

绝顶登凌,

小子美之山川。

磅礴宇内,

国泰安民,

隆华夏之脊梁。



更视俊美雄起,

深幽险奥,

登临其景,

叹乎天功。

旭日东升,

溢彩流光;

晚霞夕晖,

枫榆明照。

却看黄河金龍游畅,

海蜃尽揽;

欲掷云海玉盘 叠舞,

天鲲翻腾。

双院焜焜,

红门宫墙;

百神肃肃,

玉皇庙顶。

斩云剑,

舍身化石救难;

碧霞祠,

乃为扶困赎女。

浴朝阳洞之浓荫,

受迎客松之谦礼。

草木氤氲,

人文葱茏。

谁不思长住此境,

与列仙而为侣伴。


述其精神,

顶天立地,

正气浩然长空。

担当堪为楷模,

树立于亘古绵绵;

坚忍弘毅之典范,

颂扬于流传远远。

胸怀之博博,

格局之宏宏,

始制于天高地厚,

不可及泰山也。

引王者易姓而躬朝,

必敬封禅问何焉?

而生其道焉!

会天地之交泰,

法孔孟之圣儒;

慈爱德之仁厚,

礼義信之忠孝;

修人性于居处恭,

执事敬;

教君“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也。

融释之宇宙色空,

调天地之阴阳也!

断欲无我之超然;

聚道意玄之又玄,

纳无为而无不为也。

其合和于,

普照与红门之彰彰,

育芸芸万物,

号天下之众生,

“天行健,

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以厚德载物”

而励圣贤奋起也!


敬仰践行,

“山莫大于泰山,

史亦莫古于岱宗”。

使成为天地之象征,

太阳之化身,

生命之源泉,

道德之载体,

精神之灵魂,

文化之血脉,

凛然耸立,

巍峨岩岩矣!

“孔子圣中之泰山,

泰山岳中之孔子”也!

“窃照泰山岳灵区,

在寰宇最胜,

而在初遗迹,

惟圣哲最崇。

然圣哲之中有孔子,

犹山阜之有泰也”。

孟子回呼: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

其《中庸》曰:

“登山必自卑,

行远必自迩”矣!

折服七十二君王,

顶莫之朝拜也。

纳历代墨客文人,

尽揽物之情,

抒天地之怀,

难可计数也!

启思慧开愚智,

洗革心渡众生,

引来者参拜之,

熙熙攘攘也!

教化莫不大焉!


美哉东岳,

委委祎祎;

和哉东岳,

穆穆熙熙;

茂哉东岳,

蔼蔼萋萋;

高哉东岳,

矗矗蘧蘧;

大哉东岳,

旰旰丕丕;

雄哉东岳,

慊慊驱驱。

若无德立之人,

无言立之士,

无行立之辈,

庸庸于绝顶,

愧而能立乎?

惘而能思乎?

2016年8月21日改于武汉至北京



胸怀泰岳 心系天下

——读余仲廉先生《泰山赋》有感

聂顺芝

壬寅三月,阳光明媚,有幸拜见余仲廉先生。余先生衣着朴实,低调谦和。他一双浓眉、两撇胡子,眉宇神态及谈话之间充满了五四青年般的激情。当时,听先生侃侃而谈他那不同寻常的泰山之行、泰山之缘,特别是金域广场那尊泰山灵石的来历及感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特意跟随余先生来到泰山灵石前驻足、留影。

此后,天天读余先生朋友圈的文章,始知先生已声名远扬。当看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邹建军教授在《评余仲廉诗:以人为中心,还是以自然为中心?》一文中“他的代表作《泰山赋》,其气势之宏大、结构之宏富、语言之精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评语时,我迫不及待找来余先生《泰山赋》及《泰山之缘》电子版拜读学习,试图走进其《泰山赋》的精神世界。


一、泰山气象

余先生在《泰山之缘》中这样写到:“楚荆俗子,荒撷野夫仲廉 。仰泰岳之雄冠,敬孔孟之儒圣。余五十年春秋,历十三次攀登。每入岱宗,总感奇妙。流连数日,沉醉忘返,身心超然,魂灵俱化于此间。”余先生的《泰山赋》,是他“五十年”间,“十三次”攀登泰山,并读过大量文献、深入研究乃至“身心超然,魂灵俱化于此间”之后,在神灵感格之下,创作的一篇气势恢宏的文赋。这篇《泰山赋》融合了其哲学思想、美学品质、文学修养,体现了余先生“以入世事,炼出世心。以出世心,做入世事”的心学智慧。


1.泰山是世界的中国符号

请看余先生《泰山赋》第一段:“人类始祖之盘古,/劈开混沌之宇宙,/立天地之启也!/将身躯化作,/三千奇妙世界;/以四肢与头部,/而铸天下之五岳。/其锷乃东岳也!/黎首之意,/神灵之核,/皆融于其中矣!/文明之源,/道法之显,/从此而达观也!/至帝王之封禅故,/是为喻望重德高者矣!/才能比功就业成之事。/然称中华之泰山,/而唯我独尊!/山被视之国脉,/地属万物之灵源也。/高峩遐迩,/雄冠古今!”

诗人从有关五岳的神话传说起笔,突出了东岳泰山的“黎首之意,神灵之核”,并称之为“国脉”,“雄冠古今”。寥寥数笔清晰地给我们描绘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之源,道法之显”。泰山,一个闻名世界的中国符号,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泰山之巅有块刻着“五岳独尊”四个字的岩石,这块来自25.6亿年前的石头,记载了泰山的沧海桑田之变。


2.泰山是神山和圣山的合体

泰山为中国万山之祖,天下第一圣山。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版图上,泰山为万民所尊崇,是化入中国人血脉的神圣之地。余先生《泰山赋》第二段这样描述:“神州泰山,/华夏之东方,/世界之东方,/乃峰岭之元也。/背立黄河之洪流兮,/滚滚滔滔,/奔腾无止息;/面纳曲阜之文气兮,/浩浩汤汤,/传播无边际。/左拥苍海之渺渺兮,/迎红日东升,/观彩霞染天;/右怀神州之广袤兮,/聚紫气合和,/育英雄泽被。/繁衍昌盛之延延兮,/施芸芸众生,/布莽莽世界;/东方文明之绵绵兮,/俯四岳其雄视,/居九州而独尊。/引游人乃至踵踵,/招善众者祈纷纷,/邈缭绕之香旺旺。/庙楹林林,/满刻鸿儒隽语;/碑碣丛丛,/亦镶雅丽铭文。/故号岱宗而著称矣!”


泰山是中国古籍中被最早记录和描述过的山。泰山东临黄海,西滨黄河,南路始于泰安城,北面止于济南市。在五岳之中,泰山并不是最高的,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地位位于群山之上,位于名山之首!泰山因其位于东方,离太阳最近,就像一条可以登天的天梯一样,能够同主宰天下的神沟通;所以被中国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

《泰山赋》第三段,诗人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泰山的“植被郁郁,水源潺潺,实乃自然之宝库也”,这是余先生十多次游历泰山亲身感受到的泰山之美。


3.泰山是历史文化的永恒载体

从《泰山赋》第四段开始,诗人形象地描述了泰山的历史文化:“自古坚韧称中华之表,/文明为邹鲁之窗。/故太史公云:/人之生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至望远登高之客,/劳苦荷物之郎,/莫不因山而博大,/揽云而敏强。/尘弃毫末,/淡看死生。/云关轻扣,/怀太白之思绪;/绝顶登凌,/小子美之山川。/磅礴宇内,/国泰安民,/隆华夏之脊梁。”

泰山自古以来,便以其高大、厚重、尊严、进取、向上的形象,启示、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去完善自我品格。泰山精神陶冶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历史上,孔子、孟子、司马迁、李白、杜甫、欧阳修、徐霞客、王士祯直至近代的冯玉祥、徐悲鸿都受到过泰山的影响而成为一代名家!而他们的思想又积淀在泰山,丰富了泰山文化,使泰山在众多名山中地位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高大。名家的思想闪现着泰山的灵光,泰山又折射出优秀民族文化的璀璨光芒,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山岳所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泰山赋》第五段,诗人概述了泰山的“草木氤氲,人文葱茏”。诗人对泰山四大景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的描述引人入胜。特别提到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碧霞元君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其行宫曾经遍及全国各地,千百年来,她倾听着民众的心声,安慰着民众的精神。因此,到现在人们也没有忘记她。每一位到泰山的游人,都会在她的神像前燃起一柱充满着希望和祝愿的香!可见泰山神文化的影响之深远。


二、泰山精神

《泰山赋》第六段,诗人集中阐述了泰山精神:“述其精神,/顶天立地,/正气浩然长空”。接下来,“担当堪为楷模,/树立于亘古绵绵”讲“泰山石敢当”英勇战胜妖怪的故事,喻指泰山精神中的敢作敢为敢当的精神。“坚忍弘毅之典范,/颂扬于流传远远。/胸怀之博博,/格局之宏宏,/始制于天高地厚,/不可及泰山也。”

诗人进一步阐述泰山精神:古有“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的说法,故泰山就成为天的象征。“引王者易姓而躬朝,/必敬封禅问何焉?/而生其道焉!”君王登位,必到泰山来封禅。在泰山这么一个历代封禅的地方,感受“天高地厚”、诗人的胸怀、格局自然而然地融入儒家的道德体系,并带上了历史的沧桑感。这种沧桑感对诗人的影响,在于能够“生其道”,即紧密关注人类未来命运,与国家同悲喜,从自己的生活、生命体验中流露出的道性,及其引发的深刻思考。


“会天地之交泰”,指泰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地。“法孔孟之圣儒;/慈爱德之仁厚,/礼義信之忠孝;/修人性于居处恭,/执事敬;/教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也。”仁义礼智信等,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儒家思想的启迪之后,诗人紧接着阐述了佛、道相融的个人领悟:“融释之宇宙色空,/调天地之阴阳也!/断欲无我之超然”,指佛教“色与空”的宇宙观、“断欲无我”的人生观。“聚道意玄之又玄,/纳无为而无不为也”,指当时山东地区佛教的开山鼻祖朗公与同期的泰山道教首领“恬静寡欲,清虚服气”的张忠结为挚友,与隐居泰山的文人墨客、儒家学者也是密切往来,相互切磋。

经过了出世法的短暂玄思之后,诗人又感慨:“其合和于,/普照与红门之彰彰,/育芸芸万物,/号天下之众生,/天行健,/以自强不息;/地势坤,/以厚德载物/而励圣贤奋起也!”诗人直接引用了孔子为《周易》写的《象传》中广为流传的句子。宽厚、仁爱、包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就是泰山精神最好的诠释。


《泰山赋》第七段:“敬仰践行,/‘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岱宗’。/使之成为天地之象征,/太阳之化身,/生命之源泉,/道德之载体,/精神之灵魂,/文化之血脉,/凛然耸立,/巍峨岩岩矣!/‘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 也!/‘窃照泰山岳灵区,/在寰宇最胜,/而在初遗迹,/惟圣哲最崇。/然圣哲之中有孔子,/犹山阜之有泰也” 。/孟子回呼:‘孔子登泰山而小天’。/其《中庸》曰:/‘登山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矣!/折服七十二君王,/顶礼之朝拜也。/纳历代墨客文人,/尽揽物之情,/抒天地之怀,/难可计数也!/启思慧开愚智,/洗人心度众生,/引来者参拜之,/熙熙攘攘也!/教化莫不大焉!”

诗人在这一段阐述了泰山精神气象对历代君王圣贤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人崇拜泰山,相传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有炎帝、黄帝、尧、禹、文王、武王等72家君主到泰山进行了“封禅”大礼。“封禅”活动后来被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延续了一千余年。至宋真宗后,皇帝不再举行封禅大典。但是,历朝历代帝王的拜敬却是经常不断的。如乾隆皇帝11次来到泰安,6次登山拜祭。今天,封禅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早已成为过去,但它却为泰山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迹!


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思想家、政治家就曾直接受到过泰山的巨大影响。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充分反映了两千年前,中国圣贤以天下为己任,站在泰山般高度上观察社会与人生、实现自己理想的崇高的精神追求!孔子一生曾多次游历泰山,甚至当他临终前所想到的仍然还是泰山。他唱到:“泰山其颓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圣人的形象永远与泰山连在一起!因此有“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之说,十分贴切。孟子也同孔子一样,处处以泰山为尺度,当作自己做人的标准,他的一系列学说及他的人品被后人称为有泰山岩岩之气象。西汉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同样以泰山为标准来衡量人的社会伦理和道德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真是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千余年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从未沉沦过,正是有着心系泰山的无数中华儿女,为社会的进步前仆后继、血染丹青,才推动了祖国历史的发展!我从余先生身上看到了同样的泰山精神,泰山气象!


诗人在《泰山赋》最后一段抒发了对泰山的热爱之情、崇敬之情:“美哉东岳,/委委祎祎;/和哉东岳,/穆穆熙熙;/茂哉东岳,/蔼蔼萋萋;/高哉东岳,/矗矗蘧蘧;/大哉东岳,/旰旰丕丕;/雄哉东岳,/慊慊驱驱。/若无德立之人,/无言立之士,/无行立之辈,/庸庸于绝顶,/愧而能立乎?/惘而能思乎?”


泰山精神深刻地影响了历代君王圣贤,自秦皇嬴政以来,赋诗作文者汗牛充栋,使泰山的文化地位万世永传不可撼动。余先生十多次登临泰山,其心态心境外人虽不可描摹尽述,但研读此《泰山赋》或可略见其精神风骨,知其此生何为。


近期在博昊济学基金会2022届毕业生欢送会上,余先生作了题为《“五四”寄语博昊毕业学子——是选择被进化掉,还是奋起和美与共》的激情演讲。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作为四言《泰山赋》的最新注解。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泰山的不能移动,可以说明人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而从一个人的本性无法改变,更可以说明一个民族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也即是说,不仅中华民族的本性不能改变成西方世界的森林法则,而西方的本性也不可能改变成中华民族和美与共的本性。”并号召青年学子担当起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奋起和美与共!


三、泰山余绪

综观余先生《泰山赋》系列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有一种深刻的入世精神,但同时又保留着出世的意愿,正所谓“以出世的心情做入世的事业”。传统方面的领悟虽以禅修为导向,但是一旦进入特定场合,与儒家则有更多的共鸣。余先生的《泰山赋》系列诗作,是诗人经历了时代的风雨洗礼和智慧之光濡染后的心灵之作。颇能象征余先生为人为文,亦可见其风骨人格。因此,不知时世,不知其人,是不能真正领略余先生《泰山赋》之美的。

从余先生的其他大量诗文中了解到,余先生曾经从苦难中跋涉而来,十多次登临泰山,其登临的脚步回应着时代的召唤,踏着历代先贤的脚印,登泰山而情满泰山,胸怀天下,心系百姓。泰山精神无疑是余先生资助莘莘学子的精神根源。余先生的《泰山赋》系列诗作,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泰山文化的灵魂,泰山精神的传承。正如诗人牧南在《评余仲廉诗:良知与激情铸就的精神线条》中所说:“读此诗,须怀抱历史烟云饱含深情地吟诵,非有壮怀天地的崇高心胸,不能得其真味。胸有泰岱,心怀天下,这是余仲廉先生所言所行为众人景慕的文化根基所在。”


作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余先生在书画、美学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尤其是在诗歌方面,出版了多本诗集,还有哲学论著、文学评论等等。正如艺术评论家李建春教授所说:“他的写作体现了一个实干家在社会交往、心性体悟等方面的所得”。余先生的人生阅历特别丰富,再加上其学术背景,其深研哲理,通晓佛学,用之诗文,则穿云拨雾。哲理之于人生,使人心胸开阔、通达事理、志存高远、淡泊名利。佛学之于人生,能够产生空灵、明净、淡雅的人生情趣和取向。余先生往往在哲学思考中,参入了佛学思想。所以,在其诗文中蕴藏哲理佛学的诗句,比比皆是。这使得余先生的诗文无形中形成了独有的气象,即宏大的视角和境界!他注重诗歌的公共性,将“小我”融入“大我”,将国情、世情、民情与个人情怀紧密相连,更富有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

于是,武汉大学文学院涂险峰教授评论说“余仲廉先生之诗,是有情怀、有温度之诗,历史感悟与现实关怀交相辉映,哲思异想与佳句美辞比翼齐飞,充满肺腑之诚与浩然之气,兼具磅礴之势与细腻之美,令人击节动容、回味无已。”这说明,余先生的诗既充满真心与激情,也有着对生命意义锲而不舍地叩问,其情感表达与论道是联系在一起的。


泰山为五岳之首、华夏之尊,泰山下孔圣人曾经广收弟子,创立儒家,影响中华文化历史数千年。余先生如此钟意泰山,也有以孔圣人为尊、发扬文化、传业授道之意。余先生从2000 年起,至今二十多年来,设立湖北博昊济学基金会,秉承“博善、济学、铸鼎、报国”精神,已资助全国五十多所名校两千多名学子读完本科、硕士、博士,累计耗资数亿元。而且还创办“博昊家园”为学子们建立学习交流平台,鼓励青年人创新创业发展,并经常举办读书会活动、捐赠活动。

近期,通过拜读学习余先生的泰山赋系列诗文,感觉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许多,以后的诗词人生中当以余先生为楷模——胸怀泰岱,心系天下!

2022年6月18日

于华中科技大


泰山赋——余仲廉先生诗词歌赋精品选(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