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总结)请问戴建业老师:“草盛豆苗稀”有什么问题?不懂可以,但别误人子弟。

2022-09-05 21:37 作者:诗人王千去  | 我要投稿

(豆苗部分)

(开荒部分)——(此部分内容可忽略,因为无论有没有,并不影响问题的最终结果。当然,实际这件事是千真万确,而且属于比较基础的常识)

(草部分)

初步的结论已经有了,这篇专栏便是阶段性的一个总结。

       虽然 晨兴 一直到 带月 。你也不用说“陶渊明有多么多么勤奋、多么多么了不起”。这对于种地的人来说是家常便饭。

       种地最忙的是两个事,一个是种,一个是收。种的时候其实还能稍好一点;收的时候,尤其是我们这里,北方——我是山东人嘛——我们种冬小麦


       冬小麦你在夏天抢收的时候——当然,现在,现在这个年代的话,是用机器轻松代劳了。上去几年前,或者说那个,其实我小的时候就没有播种机、收割机什么的(未普及,想用也用不上),很多时候都是靠镰刀自己割的,自己顶着大太阳天抢收麦子。

       因为一旦遇到下雨,那这麦子就容易发霉,(搞不好)就完了。

       就等麦子熟之后,趁着大太阳天,抢在夏天的暴雨之前,把所有麦子收回来。那个时候一天10几个钟头,泡在地里,中午头也不吃饭,很正常的事,家常便饭。

       (收到手之后还要抢着天气晒)

       也不用说,这个 晨兴、带月 有多么多么了不起,对于(亿万)农民来说这是日常。

       那么至此,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整个的前因后果,我们就可以拿出来通讲了。

       陶渊明辞官归去之后,说是在家隐居,那“隐居”前提是你先能安稳的居下去再说。那没有那5斗米了,你家里揭不开锅了,只能自己种粮自己吃。


       陶渊明呢,就新在南山下,开垦出了一块地

或者呢

也可能是他从别人手上弄(借/买/租)到的 正经的耕地 。


       反正呢,他第一茬先种一茬豆子养养地

或者呢

以我们找不到线索的其他的原因,反正,种的是豆子确实没错。


       这一首诗呢,就是写在豆子刚刚出苗的这个时候,“草盛豆苗稀”。这是每一个种豆子的人,都会遇到的正常的问题(应该说事情而非问题);哪怕是你在现代,用现代科技种豆子,也依然是草盛豆苗稀的景象。只不过没有那个时候那么明显。

       而像戴老师那样,把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普通现象,因为自己见识短浅,而说成是陶渊明技术不行,甚至于半开玩笑的笑话他——这是赤裸裸的污蔑

       在戴老师,以及其他更多的人的口中,这就成了陶渊明“要隐居但是自己技术确实不过关”——哎,只能搞出个“草盛豆苗稀”让人笑话;所以自己呢,也打引号的“活该”得“晨兴理”、“待月荷锄归”。

(无论是原视频内容、热门网传片段内容、课程讲坛内容,以及它们的评论区,以上是最常见和最多论调)

       这是什么呢?

这是陶渊明不为5斗米折腰,而毅然决然地选择辞官隐居,所带来的间接的后果。因为你陶渊明,你辞官了,你去种地,但是你不懂种地,你只能种出个“草盛豆苗稀”让人笑话来。所以呢,晨兴 和 带月 这么累,那如果你种的技术(能变)好的话,也是能去掉一半的。

这么个意思。


       那么陶渊明能克服这个困难,能不计这样的间接的劳累的后果,毅然决然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精神有多么值得称赞。那么,哎,这个课讲得就真有意思了。

       现实不是小说,虽然古往今来的诸多传奇故事,可能比小说都要精彩,但是大部分的事情依然是平淡的。大部分在现实中发生过的事情,远不如你自己添油加醋描摹出来的好听。其实相信到这里,那对于我前面说的:你们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有错误。相信绝大部分人应该都明白这个错误在哪里了。

(现实远不如添油加醋描摹;今日对应人群的理解有问题。同样具备这俩问题的,其实可以类比《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这样的演义小说。)


       现实是什么呢?现实是:陶渊明,他毅然决然的辞官隐去了,但是他不是傻子,他会种地,他不会他也可以学,他也可以翻《氾胜之书》,他也可以去找别的农民问……而他种出来的“草盛豆苗稀”,起码是非常正常的,甚至于今日的农业标准依然可以正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而他 晨兴 到 带月 自己又是非常的投入、非常的勤劳的。

       但是这就太平平无奇了。故事本身,不失励志,但没吸引眼球的情节了。

       这哪有改成是“陶渊明不会种地、但是他决定辞官、一开始怎样怎样不好、后来怎样怎样上道、再后来怎样安逸地隐居生活”一波三折 来得精彩呢?

(总结)请问戴建业老师:“草盛豆苗稀”有什么问题?不懂可以,但别误人子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