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基本观念
我记得令我最有印象的就是大学物理第一册,大物老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老师,因为我觉得如果学物理仅仅是学一大堆计算方法,那还不如交给chatgpt,(并不是轻视,而是我对,我想大部分人也是对物理的世界观更感兴趣,我们能从物理中看到怎么样一个世界呢?先辈的动人故事是怎么来的?)其中,大学物理的开篇是爱因斯坦的寄语,其中一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刻,大意是说,爱因斯坦想让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感到美好,珍惜他们来之不易的科学成果的沉淀,(大部分学说,都是在代代敬爱的前辈们的努力下才能完善,也就是说,能亲眼看到结果的,除了大佬,就是幸运儿了)。 物理老师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我看得出来他总是想表达一些东西,但是他们表达的言语都比较断层,一下跳到这,跳到那,她说,“这是爱因斯坦觉得的”“你们觉得吗” 我一下子就也在想,是啊,我生活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不光是爱因斯坦羡慕我们,古代的皇帝的物质生活也就差不多我们这个年代的大多数学生的样子了。(我想是吧) 但生活有多美好并不是我想讨论的重点,重点是,我上了这么多年学,我学过这么多先辈们的科研成果,我的物质条件也比人类先辈们好那么那么多,可是为什么我总是感觉到焦虑,感觉到空虚?学习并非像爱因斯坦所说那样,那样般沐浴在先辈们的荣光中呢? 我瞬间想到了异化,指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增强人类的幸福为目的,但是反过来,社会的发展使更多人卷入社会机器,被迫从事一个所谓人类幸福的目的,导致南辕北辙,也就是幸福的目的反而成为了幸福的杀手。 说到这里,我也不是想针砭时弊,这没有意义,大家都很累(对于一个情绪不好的人,他只想知道我该做点什么去改善自己的情绪), 而是说,自己学了这么多,究竟为什么反而越学越心烦,越学觉得自己要(被迫,不得不)学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不是和社会的异化一模一样吗,这不等于自己给自己挖坑跳吗? 我最后在《认知觉醒》这本书中,意识到,这其实是因为我们总是用理性,用利益思维去度量我们的行为,诚然这无可厚非,但是,学习一事,我想并没有这么简单。 早上还看到费曼的访谈记,一位令人敬爱的物理学家,他在小时候学习,13岁就学了微积分(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关注点马上就是这个,我们的理性有意无意地去度量他人的成就高低),(弹幕也是起了一阵骚动)但是费曼本人并不是很在意他在哪个年龄学的微积分,而是说,他遇到跟他来电的思维,他小时候看待学校的数学学习,发现,数学学习都是偏向以求结果为目的,并没有太多对运算原理,运算的意义,(一件事的来头,起因,解释的合理性)有深入浅出的解释。 费曼本人对学校讲授的三角函数自身承认忘得也很快,用完过不了太久一下子就忘了。(麻木地学习) 而费曼因为对微积分看待世界,看到,在微积分的观念和方法中求一些伟大的东西,居然是找他们的最不起眼的地方开始。(人对一件事产生兴趣) 这就引发了我的思考,其实,仅仅用一些感情词语去对爱因斯坦的话,费曼的经历,我身上的现象去做一些简单的感悟,这无疑只是停留在唯物辩证法的第一阶段,感性认知。 所以我想结合自身本来有过的体验,有悟过的道理,再结合上为唯物辩证法,去给自己做一次思想指导。 首先,人的情绪,人的感觉,并不是说,毫无可以追究的地方,我们虽然不能做到控制我们的喜好,但是对我们对情绪能有不仅是模糊的认知的话,这就是理性抽象,得出基本规律了。 人的情绪与潜意识有关,因为我们接触到事物一瞬间的好恶判断,是超前我们的思维判断的,(见到一个人还来不及想你已经对他有自己的评价了),也就是,直觉。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最耳熟的,舒适圈理论了,但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仅仅是好像听过,不能算作一种认知,因为他没有经过完整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三段论矫正,仍然是第一阶段的感性认知而已。 其中,舒适圈理论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找到拉伸区,因为人又具有耐受性,对于一件长期习得且重复的事情,会将其纳入舒适圈中(就是做一件事感觉不用脑子了)(其实用的是潜意识部分,因为思维不用刻意地进行了)。 实践过后,会发现,找到拉伸区,并且能尽量保持拉伸是很难的,你很容易因为拉伸时候产生的各种情绪而阻扰了你,比方说,我很清楚,我算完这道题,我的情景计算能力能强不少,起码我这道题不会再算错了。 但是对于一些计算思维要求不高,但是计算的步骤要求做答者有清晰的计算思路(明白里面计算有一些规律,可以偷点小懒)的题目时,如果好几次都因为几个步骤算错的话,你的心情会大打折扣。 这时候就容易陷入异化,即,我把这道题算出来我就没事了,但是,真正要的是你如何把计算思路理顺,算对是顺其自然的事而已,所以你拼命地算。 结果无非两种,一种是累死累活,你忘了你要的是什么,眼前只有解决这道题目,而不是在意,我解题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在于精进自身的计算思路(这道题对我的意义) 或者,你非常不情愿地承认,自己是个大傻子,居然没意识到还可以这样算,于是,一个美妙的计算思路被你当成了一个大嘴巴子,一盆冷水。 我并不是想去讨论如何在题目里做计算,这些需要有目的,有方法的事情,你会想当然地去想,我都知道唯物主义辩证法了,那我的认知肯定升级啊。 但是这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误区了,总是忽略真理成立时所需要的种种条件,如果想要学习进步,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时候,是要考虑世界成本的,虽然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我们终将认识一切,但是,我们并不能总是大力出奇迹,因为你想,如果你总是在计算上走上面那一遭,你花在计算上的时间就太多了,而我们肯定要加入更多可行的理论和认知,去减少道理的可以避免的曲折(总是承认自己的无知) 《认知觉醒》一书中,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个道理,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靠感觉,当然,这个感觉是有讲究的,并不随便。 请先回想一下,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是不是有过对电影的一个桥段的感触?仿佛那一刻我们想说一大堆给别人听(相反,如果我们推断我们突然要说点什么,而自己没有什么情绪基础的话,如果还反感发言,我们又突然变得一言不发)。 我们不光是看电影,倘若能有这种灵光一现,比如读书中发现某个点你非常感兴趣,其实你就可以就这个点在这本书中进行研究,再发散到其他知识,不局限于这本书。 这就是从感性出发,找到你的拉伸区,《认知觉醒》中的作者先行我们一步,他我们提出了我们自身想要成长的三种假设。 我们从天性出发看待学习,这里指的是人类的共通天性,喜欢安逸,即三大脑区理论中的动物脑(本能脑),人类与动物的相像一点,那学习对人来说是根本不行的,因为学习的本质就是找到未知,一步步探索,承担犯错的风险,在科学的尝试中找到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清楚,想要学习,仅仅依靠天性是不行的。 我们从感性出发看待学习,也就是我们不假思索时,对学习的情绪,有一些人在某些学科的某些方面可能十分感兴趣(潜意识帮你计算好了)(换句话说,在你没有深入学习之前,你的脑子已经通过部分信息收集到,你可能真的非常喜欢一个点,就算你学习受到挫折,合理的挫折对于你而言也是一种激励),但是要注意,我不是想说,一个人只能通过喜欢什么才做什么,这就和婴儿没什么区别,如果仅仅是看到了情绪主宰者我们探索事物的动力,那么,不妨就这么假设,最终你会发现自己就和婴儿没什么区别了,所以,我们再回到这里的讨论中。既然事实不符合我们的推导,而推导的过程没有差错,结果却与现实相悖,那么,只可能是,我们漏了原料了。不难想起,当我们对一件事有充分的认知时,我们的恐惧大大减小,反而更加胸有成竹,积极情绪和好奇心重新被激发,这就是”认知”这个元素被忽略了,通过认知,我们可以影响情绪。还有就是行动,对于一些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反复实现他,并且附加上认知(在实践中总结基本规律,并且不断矫正) 从理性出发看待学习,这就是我过去经常犯的错误,我想也是大部分人容易犯的错误,何出此言? 如果现在,我们的父母们还对我们说,如果你学习好,我就奖励你多少零花钱,我们会嗤之以鼻,真的是这样吗? 从一个更大的概念讲把,我们不要局限在一个父母与孩子的故事中,父母其实象征的是一个权威秩序,孩子象征着一个总是有所需求的我们,奖励零花钱,那不就是恰好是雇佣关系和科举制度吗? 这并不怪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想到的当然首要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各位都有的焦虑,人总是会焦虑些什么的,因为这是理性的副作用,(理性脑与本能脑,情绪脑的握手) 这就是纯粹的理性,得利判断一件事的片面。因为当我们这样看待问题时,我们就会变得患得患失,有时候说自己要目光长远,可是其实你只是给自己画了一条美丽的利益链而已,当你变得局限的时候,你就恰恰处在庄子所言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陷阱中了。人如果太过注重一件事,一种念头,反而会忽略,还有更大的道理主宰这个小小的道理,庄子豁达的性格,让他在院子里打鸟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拿着弹弓,偷跑到一个院子里打鸟,但是他突然发现,原来,鸟还在盯着一只螳螂,而螳螂又在盯着一只蝉,而恰恰现在的庄子也盯着鸟,庄子不寒而栗,丢下弹弓跑了,果不其然,院子的守院人发现了他,一路在他后面追着他骂。 守院人的背后还有就是庄园的主人,而后面又是。。。 庄子在他这个亲自感受到的事实中试图告诉我们,倘若我们局限在事物某一个道理中,自以为得道,反而会被更大的道理所主宰,失去了自己与大道(庄子试图达到的精神境界)并行的机会。 这与查理 芒格的思想也是很想的,查理芒格也有一句话,当你有一个榔头的时候,全世界你都只看得到钉子。 同样,如果在这方面,我们过于注重理性,反而忽略了我们人的智慧是多元的,就会造成异化,学习本身的目的,能够长期自愿坚持一件事情,离不开一个核心,你感受得到快乐,但是倘若你试图通过达到学习自己附带的利益而理性地坚持自己要学习的话,你会感受到的反而是痛苦。一个满脑子都是生存焦虑的人看不下任何道理,但也无法进行真正有产出的长久学习。 倘若你还是没能跳出理性利益看待学习的话,你可以试图想象自己是前两者的看法,最后你就能感受到你从理性利益看待学习的片面性(就像庄子一样,一环看不清,看多几个环)(或者说,这也很像数学归纳法,有一个可以迭代的基础,可迭代的公式,你就能达到超出基本条件本身的高度) 我们深陷这种异化,恰恰就是深陷在法家的思维体系中,我们现在看法家的思维,同样是可以发现他的内核存在误区的(当然,一个政体也受限于时代,我只是拿法家做个例子,从来不想针砭时弊,因为那本身容易误导一个认知不全面的自己,不去思考有利于自己的一面) 法家试图通过一切都有法可依,有制度可以依靠,赏罚分明去统治这一切,但是,这很容易导致人对自身成长的误解,科举制的局限也是在这里,有很多人,读完书,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发现自己都不知道在干嘛,自己只是在面对根本学不完的知识而已,什么时候才是可以停下赏罚? 这就是深陷异化的泥潭中了。 好的,说了这么一大圈,我想回到我们对费曼的好奇了,我们每个人可以羡慕费曼的成就,但是不要妄自菲薄,觉得自己轻易就能胜过费曼和觉得自己远远不如费曼,都是十分有害的。我们知道一件事,我们管不了费曼,我们也管不了别人怎么评价费曼,而是,我们能做到是,对于外物,我们能否用来了升级我们的认知? 这里,也就是从费曼身上,我找到了与《认知觉醒》中相符的一条结论,我们应当用感性找到我们的兴趣,然后用理性加载在学习的过程上。 这里找到兴趣,并非说我们要对一件事整体感兴趣,而是说,我们总能发现我们喜欢的点(因为讨厌是很简单的,你讨厌一点,很容易就找到其他讨厌的点)同样,喜欢也可以这样,感兴趣指我们一瞬间就是有那么来电,感觉自己思绪万千,当然,我们的目的只是对我们的学习起点进行矫正,起点不应当是我们因为外界不得不去做什么,多多以你的积极感受为基础去作为起点学习(我想这时候,消极的情绪会少很多),这种方法讲究的是牵一发动全身,我们只需先牵动一次,在拉伸区多多尝试,然后涉足本来可能不是很喜欢的领域,最终发现与自己本来熟悉了和喜欢的领域相同,于是又多了舒适圈。因为人的感情,学习的心态,都是网络一般在我们的大脑中的,我们想要改变,需要经过完整的情绪,行为,认知的交错进行,大部分完全讨厌一件事我想,如果能排除掉上面的因素,我想少之又少,在尝试了上面的方法仍然不行,找不到拉伸区的话,我想这件事应该就是我学习中仍然欠缺的地方,但是以我自己为例,通常情况下,我想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费曼的行为就正好符合了,放下利益观起点,转向感性起点,再接入理性的学习, 也可以说这就是潜意识的力量。 《认知觉醒》的作者同样说道,想要在一本书中收获很多,不要用机械性的理性思维去想,自己要去理清作者的思维框架,去画很多思维导图,因为你会发现,这就是在用理性,机械性地推导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向,忘记了自己的情感(我真的感觉重复起来好像强迫自己一样),这样反而是最费力的。 我体验过费力的学习和不费力的学习,我现在写这么长的文字,并不感受到艰难,不仅仅是这件事对于我很容易,如果仅仅是很容易,那么我很有可能就失去了我做这件事的动力了,我中途也暂停了很多次,我都没有去在乎这些,而是说,我觉得自己困了,或者饿了,因为以情绪为起点,暂停只是很自然的事,并没有感到对事情本身的厌烦,有时候是因为自己写歪写漏的小烦,但是这是在事情之内的烦恼(与其说是烦恼,也可以说是进步,这种烦恼催促我赶紧改了),而不是对事情本身的烦恼。 《认知觉醒》的作者启示我们,去掌握一本书,恰恰是对你来电的书中的观点进行头脑风暴,可以停下来,从对一个点非常有激情触动,去思考自己是对什么有反应,为什么,我可以使用我的灵感在别的事情上,使其成为通法吗? 这就是用感性思维先帮自己选择学习本身很有动力的一点(避免异化),然后再用理性进行挖掘和深入(进行相关的学习和唯物辩证法地认识) 看一本书,找到自己有感触的一点,停下来,对其进行基本的思考,思考为什么自己喜欢,喜欢在哪,知道原理吗,可以运用吗,然后就这一点找到书中的关联,挖掘出来,然后去使用他,(很有可能,这种实践会改变自身的认知,情绪,自己惧怕的减少了,喜欢的变多了),于是我们又可以重复。 如此下来,整本书,你自然学习得很好。你很少会因为事物本身的开始和结束而产生多余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