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陈方】陪同红旗歌舞团的一段往事(2017)

2021-02-04 21:50 作者:亚历山德罗夫之歌  | 我要投稿

原文:http://www.cssn.cn/sf/bwsf_lllwz/201702/t20170209_3409130.shtml


2017年02月09日 16: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陈方


2016年12月25日,俄罗斯各大媒体网站头条被一个噩耗占据:俄罗斯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64名团员在新年前夕飞往叙利亚俄空军基地的途中坠落黑海,机上人员无一人生还!对于俄罗斯这是莫大的损失,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同胞和战友,而且还是世界上一个个最优秀、最动听的歌喉。我更是难以接受这个消息,因为十几年前的2002年,我曾作为随团翻译与访华演出的该团团员们亲密相处十几天,当年和他们一起工作、旅行的短暂时光从记忆深处浮现,让我对他们的遇难感到格外伤心。

2002年4月底,还是北京大学俄语系在读博士生的我应邀陪同访华演出的红旗歌舞团。记得当时是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和某演出公司一起承担接待歌舞团的任务,于是他们的演出便有了某种半官方、半商业的性质。这是一个百余人的大团,其中有帅气活泼的舞蹈演员,也有年龄偏长的乐团成员,让人略有些惊讶的是合唱团员,乍一看上去,他们与我想象中潇洒英俊的歌唱家形象颇有差距,有的人脸上已布满皱纹,有的人体型略微发福,不过等正式演出时他们一亮出歌喉,洪亮、雄浑的歌声却震惊四座,让人赞叹不已。

歌舞团在华的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要在10天的时间内完成五六场演出。我们先是乘飞机到厦门演出两场,然后坐将近一整天大巴到深圳,再从深圳到广州,之后坐火车回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结束后,歌舞团返回莫斯科。这样的艰苦行程却为我创造了和这些团员更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团里所有成员的守时守纪。与我们平日印象中略有些散漫自由的俄罗斯人不同,在百余人共6000公里的旅行途中,团里没有任何人掉队、迟到,这让人感受到他们骨子深处的军人气息,虽然他们除了演出时并不穿军装。当时带领歌舞团的是索莫夫上校,他有着一双深邃的蓝眼睛,温和可亲,完全不像一个手下有两百多人的军队艺术团体的团长,倒像是一个和善的邻家大叔,但是他轻声道出的一个个简洁坚定的命令却总能得到无条件的执行。记得从厦门到深圳的路上,我们乘坐同一辆大巴,他很耐心地教我们几个翻译打俄式“傻瓜”扑克,还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较量了几盘,当他发现我们用汉语偷偷嘀咕牌面合伙“算计”他的时候,便表情夸张地大叫:“太狡猾啦!”

团里的成员形形色色,而一个集体中总有人让你过目不忘。作为翻译,我们最主要的工作是为演出做好前期准备,在场外协助接待方为晚上的演出准备好服装道具,在场地内帮助灯光师和调音师把设备调整到最佳状态,我们和这些工作人员的接触也最多。乐团的调音师是一位来自莫斯科的小伙子安德烈,身上有那么一点玩世不恭,又有那么一点身怀绝技的酷劲儿。别看他平时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可工作起来却十分投入,认真而又细致,从来没有过哪场演出出现过麦克破音之类的事故。几天的相处让大家很快熟悉起来,到临行时不免有些难舍难分,而他竟然喜欢上和我们一起工作的一个女孩,临上飞机前他塞给她一张纸条,落款是“淹没在你眼中的安德烈”。我不知道这段异国的偶遇最后是否成就了一段恋情,但这深情款款、诗句一般的表白却再也无法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

还有一个人让我印象最深刻,他是乐队首席钢琴伴奏维克多·布罗茨基。他在整个团里年纪偏大,相比于其他活泼外向、闲时愿意凑在一起嬉笑聊天的团员,他总是独自静静地站在一旁。黑框眼镜,薄薄的嘴唇,瘦削的身材,过时又有些不那么考究的衣着,这一切让他显得十分特别。记得他告诉我他叫维克多·阿纳托利耶维奇,姓布罗茨基。我很惊讶地问他是不是和著名俄语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有什么亲戚关系,我不记得他是怎么回答我的了,但他却真的是一个懂文学的人,他说他最爱的作家是果戈理,而20世纪最值得一读的作家是布尔加科夫。知道我是学文学的博士生后,他会在某个出人意料地瞬间突然向我抛出诸如“你知道契诃夫最喜欢的狗叫什么名字”之类的“尖端”问题,如果我答不上来,他就会略带得意之色地给我从头道来。布罗茨基总是乐团落座后最后一个走上台的,穿上军装的他依然像是一个来自旧俄国的老派人物,身上有那么一点古板,一点和年纪并不相称的腼腆。歌舞团最后一次演出是在人民大会堂,我邀请他一起拍照留念,今天看来,这也是我们最后的合影了。前些天在俄罗斯网站浏览坠机罹难人员照片,虽然多年过去我对歌舞团成员的记忆已经模糊,但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这位博学的钢琴家,我不禁潸然泪下,命运中那可恶的偶然是多么残忍!

2002年的访华演出并非红旗歌舞团第一次访华,但他们所到之处仍受到宛若首演般的热烈欢迎。记得在厦门时,当时的市领导会见了团员,观看了演出,观众在观看他们演出时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歌舞团每一场的演出曲目都略有不同,但不变的保留节目是他们最为经典的《黑眼睛》《神圣的战争》《卡林卡》等歌曲,以及专门为中国观众准备的《茉莉花》《喀秋莎》,每一次,这些节目都会收获最多的掌声和喝彩。

今天,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团员们那一个个美妙动听的歌喉、一张张鲜活生动的面孔已永远沉入黑海海底,但是他们嘹亮的歌声和悠扬的舞姿,还有我与他们一起工作和旅行时那短暂、开心的一幕幕场景,却将长久地留在我的心底。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主任)


德米特里·瓦西里耶维奇·索莫夫上校, 俄罗斯联邦功勋文化工作者 ,俄军亚历山德罗夫模范歌舞团团长(1993年9月—2002年12月)


【陈方】陪同红旗歌舞团的一段往事(201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