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科普】中医基础理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潘毅主讲

2023-03-08 09:56 作者:千里毛  | 我要投稿

病因

掌握六淫、七情、 痰饮、淤血 、结石等等的致病特点,

病因定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因。病因又称为病源、病邪等。

疠气:引起烈性传染病的病邪,

七情内伤:

过劳过逸


辩证求因

病理结果 阴阳失调 成为下一步发病的原因,

病因的分类

外感病因 内伤 病理产物(痰饮、淤血、结石)

六淫 太过,非正常的侵入,六气

六气指的是正常的气候因素:风寒暑湿燥火。

六淫病因发展

内经时代是纯气候因素,

六气太过或者不足

不足举例:阳虚病人本来到了夏天会很舒服,但是夏天气候没有热起来(不足)就会导致发病,但是发病比较缓。


比如人体到了秋天已经做好了防秋燥的准备,但是自然界来了一个反过来的病邪,身体一下调整不过来就容易中招。

这个人为因素比较明显,比如出入空调房

比如说冷空气环境,本来夏天,阳气分布在体表本来应该微微发汗,但是来了一段冷空气把体表糊住了,阳气释放不出去,就形成了低热了。



肺 脾

暑 燥

热邪


各种因素脾、可以排列组合

权衡利弊以及各种因素

病症的转化

顺从体质而转化

不是自然界的风,特征抽离出来的风邪


风往高扬

风的表现

感冒:伤风表现,毛孔打开,无缝汗出,。寒邪毛孔关闭无汗,发热不高,最容易伤肺,咳喘,咽喉痒,局部有点气流在动。川贝枇杷露用在热邪,风偏凉。鼻塞流淇脉浮,头身痛。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祛风三邪,散邪,

病位游走属于风,

变换快属于风

游走性关节疼痛吃蛇,能够走窜的动物药都能用,

——

不自主动作——风

抽-角弓反张-鼻唇沟

内风居多、,

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天麻(定风草)


风邪开泄腠理开外邪易入,风本来就是气四季都有可以夹杂各种邪气

把自然界具有风的特征的症候用病因风来概括。

气象形病因转化成意象性病因



阻遏卫阳,寒气伤于肌表,阻止阳气外泄





痛,局部冷痛

毛孔关闭

经脉拉紧伤寒

辩证要点是无汗和脉浮紧

麻黄汤 散寒





入药用雪梨皮

蜂蜜,甘平,受水温影响。

茯苓白术

荷叶解暑袪湿

木瓜药用,食用不一样







肝主筋,在液为胆,开窍于目,于胆相表里。理论上相互影响。

诊断,舌头生疮,红肿热痛,上火,心火,长官负责制,治疗,清心火,针对局部要结合内部,诊断治疗整体观,

体系间的可以及子,犯母。形神一体,操作看病选科,中医学形神有病都可以看,比如养生,西方形体,中国形神兼备,最求更长命。

二十四节令,中间地球,虚线地平线,上位地面以上下部地面一线,太阳绕地面一周每十五度就是一个节点,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廿:niàn 二十)

下半年是八廿三

图分动态静态

静态图代表阴阳的量在春夏秋冬量的多少,、

夏至日最长,夜最短,阳光直照,按照太极图来说阳气最旺,夏至之后是小暑大暑,暑就是热,换句话来说就是小暑大暑最热,从外围来看升浮降沉,小满的时候热气是上扬的,地面的人不感觉到很热,到了小暑大暑,在同样的温度下,阳气是下压的,就感觉热另外前半夏的热量有一个累计,到了小暑大暑热量下压,感觉到一个热。

立秋以后外围开始降得比较明显,阳气下降再往下就是处暑,处理暑热,从大暑到处暑,阳气下压,把地里面的湿气给蒸发出来了,就是白露,

秋天太极图

冬天太极图

春天太极图

春分秋分昼夜平均,白天晚上一样多,秋分阳气进入土里所以天气转凉了,白露就变成寒露了,地面越来越冷,露变成霜,霜降,阳气正式沉到土里面的水里面就是立冬,立冬后是小雪大雪,意味着阳气下沉的更明显,地面阳气更少,暖冬等于是漏气,冬天打雷,和起大雾也是漏气,春天惊蛰打雷冬至 夜最长日最短,小寒大寒,阳气累积还没升幅,,雨水,惊蛰动物醒了,惊蛰打雷,东方为震,春分阳气出土,能见度比较高清明,雨水多了好种谷,谷雨,立夏,阳气多了小满,芒种麦穗争芒植物的顶部长得比较茂盛,

太极图小,生发收藏,

清火和降火的区别

外热内寒,上热下寒

清上温下

降火不是清火

艾灸涌泉穴引火归元,引火下行。

失眠艾灸涌泉尤其是火旺的比较有效。心血虚的效果不明显。阳气上行的降压也有效。老人家高血压,夜尿多,怕冷更加是上热下寒艾灸涌泉。


吹空调喝冷饮,滥用抗生素,也是寒,容易引起阳虚。

春夏养阳是春夏顺应阳气的生发,不是补。春夏阳气向上向外发散,容易散掉,要固护阳气。固护的意思是让阳气不要耗散的厉害。容易耗散还有一个原因是夏天出汗多,所以汗孔在中医还有一个名称叫做气门。汗孔,腠理。

秋冬养阴是养阳气的收藏,把阳气收藏好就是养阴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指的是养护阳气的生长收藏,春适度,吓加大,秋减量,冬少动。

养生要道法自然,自然怎么变,你就怎么变。

早上阳气生发,傍晚阳气收藏,运动趁早适应生发阳气。




病理:高热病人处在夏天和处在冬天,处在南方和处在北方,都是不一样的。

表寒证:外感病之中偏寒的那种,反差最大的时候在中午,中午阳气最多,对抗寒,又在体表,生理性的表热对抗了表寒,这个时候来点发散通寒的药就容易治。

按照天地自然规律来应用到医学当中。大道至简

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医的人还要学会如何调整心态。

中医学的体系是形神合一。


比如感冒,西医的说法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中医的说法是外感六邪。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比如头痛,关节痛,怕冷,主要是病人的自我感觉。症状的是主观的比较多,比如说我的感觉,

体征:体征是客观的多,比如说关节肿,舌红,


病指的是全过程,证指的是某一阶段。

辨证论治讲白了就是按照阶段来治。

邪正关系讲的是虚实


部位在肺,寒邪性质治寒,病因也是寒,寒邪犯肺。 疏风散寒,先针对证再加 症。

去痛片掩盖病情。


证本身是一种状态,辨证论治是调整状态,

证是两种状态,全身状态加局部状态。

部位是哪个局部状态明显就定位到哪个部位,中医一副药下去既能调整全身状态,也能调整局部状态。


风寒犯肺用疏风驱寒,麻黄汤 桂枝汤 温针灸 姜汤 洗个热水澡也行,不管什么手段能出一身汗,把汗发出来就行。







补中益气汤加减

中医都有,证主

西医主病

中医抓住不同证

肝血瘀阻,活血散滞,

心其华在面,

面色红润,

望诊看颜色和神气,着眼点在润,、

热象舌头红,寒象舌头白

生理舌头淡红,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目的,

血液正常运行的条件

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

脉管通利


中和就是最好的,

病理,用三个指标

舌头的颜色比面色更敏感。血少了脉管变窄,

心悸比较轻有诱因,怔忡比较重没有诱因。

心博每博输出量800毫升,心跳每分钟72下按照80算,每分钟6400毫升,病态一个心率加快,一个是加强心脏收缩率,这就是心悸的原因。


藏象

贫血头晕

阳虚和阴盛的区别

阳虚是寒象加虚象,这个虚象就是心气虚,气虚加寒象等于阳虚,

气虚给人的感觉在脏腑就是功能减退,在全身给人的感觉就是能量不足,

气无形属阳,血有形属阴。阴主静阳主动。按照中医的观念,血的运行要靠气来推动,现在气虚推动无力,血去不到该到的地方,所以面色苍白萎黄。

虚象: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心血瘀阻

面色晦暗,青紫,舌瘀斑,

脉象指下感觉很不流畅,脉涩


胸前,心前区疼痛,平时状态大部分是憋闷,到了发作期就是刺痛绞痛。

心阳虚:气虚加寒象等于阳虚,在心气虚基础上加上形寒肢冷,心阳虚,肢体寒冷,血液运行减慢,容易往淤的方向去。阳虚比气虚要重。

心的症状还有心火旺、痰迷心窍等


望神是人体生命的外在表现。面色语言动作表情给人的综合感觉。

灵,无形的,







思的本意




贤明之君管理国家

无形慢慢统御有形









接受万物的信息






喜怒忧思恐 五志,神魂魄意志,五神,心肝脾肺肾,五脏一一对应。

生理思考清晰,合乎逻辑。有七情但是不太过。


谵语;昏迷状态说胡话,声 高有力。


狂是精神状态,躁是烦到手乱动脚乱动。


萎靡 嗜睡


昏迷是叫不醒,昏睡是可以叫醒。



恬淡虚无,四个层次,


30:39

通利


火邪和暑邪容易扰心神,心烦

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有区别

脉有神,柔和有力,戒律规整。

面部血管最丰富


太极在面部

五行互藏

















血在脉中运行

脉诊,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充盈度,心

脉神,节律规整,

望泽

五行互藏,五行中还有五行


五脏六腑都在面部,

寸关尺, 浮中沉,能测五脏

窍:舌色,舌头的基本组织就是血管,反应灵敏

跟外界沟通的窗口

口跟消化 鼻子肺

味觉最需要用心

舌头为心之苗 征兆


大喜涣散

语无伦次









冬天加重的夏天治



胃受纳腐熟,小肠


心火

面红 舌红 整体舒心,五行互藏

舌尖红,舌疮,

脉数(洪)

口渴

小便赤涩,疼痛,尿血

大便干

心烦 失眠 多梦 发狂

膀胱湿热

小肠实热

只有小便改变的多是膀胱

有失眠心烦的多是小肠



功能相关,经络相通








以吸入为舒服 偏虚

以呼出为快 偏实

呼吸困难 看声音 喘指气息。 哮 有声音向东



升降出入

人体气机,人体有边界有出入

调节气机;呼吸调,以呼吸的升降出入为原动力,带动全身气的升降出入











脾主运化的运化是两个动词,消化和运输,

运一个是自己运到五脏六腑,一个是通过肺的转输。

气分卫气 营气 宗气 元气

保卫体表

控制汗孔开合

温煦卫外控汗

卫气虚 卫外功能下降 易感冒(邪)




贯心脉行气血走息道司呼吸



受寒先觉得皮肤冷,尤其是背后冷,背后冷很容易就咳了。

假如一受寒,毛孔是关闭的,肺气是憋在里面出不去,临床治疗感冒的法则就是发汗,







33藏象之肺系统(三) P33 - 10:36



石膏可以一起清肺热和胃热






辛辣药物少用

辛辣药物早上好

大肠

吸收剩余水分

颜色深的偏热,浅的偏寒。

臭的偏热,腥的没什么味的偏寒。

汗出不来就通便,提壶掲盖反用

釜底抽薪,肺热发烧汗不出,通便泻邪来开窍,气孔开。

一个脏有实证从相关的腑排出去。

比如心火可以利小便从小肠的小便排出心火。





消化吸收和进一步再 化生气血津液。




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交感

脾气将水谷精微运送到肺部,肺再通过宣发肃降运送到全身













脾功能好化生气血就足,气足,固摄功能就好,能够控制血液。

脾功能失调下部出血多见,皮下出血多见。

非 外伤性出血














下利清谷:泄泻时所泻之物清稀,并杂有不消化的食物

不能运化食物:补脾气基础上加四君子汤加山楂麦芽。

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液产生水湿痰饮:肥胖症,陈夏六君丸,实际就是四君子汤加上了陈皮半夏。

参苓白术散,针对水湿类的

脾气虚导致各种出血

归脾丸

水谷精微不能升举的补中益气汤

气虚加寒象等于阳虚



加干姜也能补脾阳

理中汤,附子理中汤

十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那点 十天干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戊己中央土

纳甲法按天干来,纳子法按地支来



大肠主津,指吸收剩余水份,肾主水,水液的代谢可能多了个循环的问题,比如说,水液用完之后最后下到肾,经过肾的作用,还有一部分是可以重新蒸发上来利用的,这部分又可以重新经过脾,脾再到肺,进入下一个循环,可能又多了些步骤,,另一个就是排泄途径的问题,水液的排泄大概就几个,一个是大便带出一点点,最多是小便,那就是肾的,另外,再一个就是出汗,那是肺的,另外一个呼吸的呼气,也是肺的,四个途径。

水液代谢最重要的三个脏:肺、脾、肾(肺通调水道、主行水,脾运化水液)

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水、湿、痰、饮

诸痛瘙痒 皆属于心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弱——气虚

能归脾经的补气药就能补脾气

补脾气、人参、黄芪,淮山药

北芪就是黄芪,只不过是北方的黄芪,北方黄芪和南方黄芪功效不同

山楂消化!肉汁,麦芽消化米面,!神曲消化酒食






加干姜补脾阳,附子理中汤

五行可以分阴阳

土地要生长万物,土地要湿润但是不能太过,阳土是向阳的高坡的干燥的土。不能太过干燥,










脾气虚弱,则口淡乏味;脾失健运,湿浊内 生,则口中黏腻;饮食停滞,食积化热,则口臭




39藏象之脾系统(五) P39 - 03:22




莲子芡实怀山药涎多清稀

补脾气加收涩



莲子芡实怀山药

一般芳香的药物多半具有一点化湿作用

两门三脘 胃上口与食道相接的贲门,胃下口与十二指肠相接的幽门,三脘,上中下脘。


注意与小肠相区别



接受容纳食物

接受容纳食物后下降到小肠

下降到大肠

便秘再不行可以降胃气


气虚等于功能下降,受納腐熟功能下降。


胃主降,有病不降反升


补中益气汤是补脾气虚的往上升的多

四君子汤是补气的通用方,升降不明显,可调整范围大,只要加上与脏腑功能相同的药就可以


阳盛则热实热证

口臭是气上逆

胃火就是胃的阳气过旺消谷善饥,吃的多很快就饿。



胃经又叫阳明经,走面部,走口腔,走牙龈,牙龈肿痛,口疮、齿衄,痤疮(红肿热痛的那种)


还有一个是石膏,稍微适中一点的是芦根,清胃火但寒性没那么大















41藏象之肝系统(二) P41 - 00:03


清胃火黄连也清心火

石膏清胃火

芦根也清胃火,寒性没那么大、、

最好是降火

有胃阴虚的加滋阴药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整个消化吸收功能都叫胃气

胃 脉来柔和有力 不快不慢 节律比较整齐 叫做有胃气

久病重病病人中医是很注重消化功能的强弱。

围绕中焦做文章,,保护胃气

胃功能失调



40藏象之脾系统(六)与肝系统(... P40 - 08:21




相表里是经络相通,功能配合

脾与胃 纳运协调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升降相因 胃主降浊 脾主升清

燥湿相济 胃喜润恶燥 脾喜燥恶湿


肝主升肺主降

脾主升胃主降

内部是否转动,注意比重,形成内部的转,

外围的肝升可以帮脾升,肺降可以帮胃降。

力x力臂=力矩,力大小相颽地,力臂越大,力矩越大。

脾帮助胃更多,脾能够 运化水湿,一个四布,

阴阳两虚,冬天怕冷,夏天怕热,是一种

全身冷,五心烦热是一种

不同脏腑寒热是一种

比如说脾阳虚兼胃阴虚可以同时出现

比如说消化系统功能减退,腹胀纳呆便溏,喜温喜按,有的病人往往有内部的烧心感,这往往就是脾阳虚导致胃阴虚,他的机理就是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液,脾本身水多了,但是水不能去胃,胃水少了。这就是燥湿不相济。





气的运行慢了和气的运行快了


肝气郁结和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证,是由于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经气火上过所致的病证。临床以气火上逆热象明显为特征。常因肝气郁结日久,或过食辛温之品,或热内蕴化火上逆所致。

肝有问题:1、气的运行慢了,升不上去,肝气郁结 2、气的运行快了,升得太厉害,气属阳,肝火上炎











41藏象之肝系统(二) P41 - 11:04


痰不一定在喉在肺,痰其实是一种湿积,在人体大多数部位都有可能产生。

luoli

边缘清楚,质地软,推得动

竹茹陈皮,瓜蒌半夏

化痰散结



横逆犯脾?

肝气犯脾,逍遥散

肝气犯胃

肝主疏泄可以疏中有降,促进胆汁分泌。



胆汁上逆就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胆汁外溢到肌肤就是黄疸,三黄,目黄身黄小便黄。







木曰敷和,敷布阳和之气,比主疏泄更合理到位!

《素问·五常政大论》“木曰敷和,火曰生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丑时血归肝


血虚,

这些知识血虚,

定位肝主筋定位于目

肝主筋血少养不了筋

手足麻木,关节拘挛,抽搐,爪甲不荣


月经量少 闭经,





肝气肝阳常为有余

水生木,肝肾同源,补他妈妈肝气虚补肾气

脾不统血,是气不摄血。肝不藏血,多是血热出血!




43藏象之肝系统(四) P43 - 18:30







头晕头胀 胀是阳气汇聚,气滞就是胀,

头晕的原因:头晕眼花的是血虚,清气不升也是头晕眼花,晕的发胀的是火上炎,阳上亢。

晕的昏昏沉沉的是痰湿重,

晕的头脑发空的是肾精虚

晕的天旋地转的是风

每味药都有他的作用,各部相同。




肝火上炎则清肝火,肝阳上亢则滋阴潜阳


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

旧苗之上发新芽。

治疗的同时还顺应本来的性格,把脏器当做一个人来治,道法自然、


麦芽 升发之气,稍微的升一点不至于太过



不知主动作,风 内风

身体不自主动作,八九成病因在肝,肝风

啤机之本





















柴胡升的太过

肝主升的方向向上、

肝为五脏之贼,一旦过亢容易侵犯著脏、

肝喜欢条达而恶抑郁

治疗原则:舒肝和柔肝(补阴血,阴血足以柔克刚)

肝火上炎 实

肝阳上亢 阴虚阳亢

两者共同点,有脏部热象,面红目赤,头晕头胀,胀是阳气汇聚,气滞就是胀,

头晕的原因:头晕眼花 血虚

清气不生,也是头晕眼花,

烦躁易怒 舌边红

木珍

五行互藏

上下眼睑叫做肉轮,属脾,脾主肌肉,眼泡浮肿多半是有水,有水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脾的一种是肺的,一般要判断哪一种为主。还有好多老年人眼泡很浮肿下坠那是脾虚,

白睛叫气轮,肺主气,属肺,整个眼睛红了得的是红眼病,属于肝。假如白睛只有一小块红点,那就是肺的,可能是肺热,

两旁的眼角红的血轮,属心,心火

黑睛,风轮属肝

瞳孔,叫水轮,属肾,、

五轮学说

在志为怒,

肝气郁结,发怒可以解决,但是要注意度

肝郁化火 局部气多了,阳的特征就出来了,容易化火

肝气郁结是纯粹的压抑,肝气郁结,闷闷不乐,喜叹息。这种火以疏为主,因为清火以后是寒冷的,容易凝滞,,这种是疏跟清一起,以疏为主。就比如一个房子很热,你可以开空调也可以打开门窗,把里面的热给散掉。

肝火上炎纯粹的亢奋,心情郁闷,闷闷不乐,烦躁易怒。比如女性月经前就这样,心情又不好,又容易烦躁发怒。肝火上炎以清火为主。

泪从目出。多 少

红眼病 火

迎风流泪 眼屎多 风湿火

中医的诊断把每个因素都能够分解开来,人后一叠加就可以了

肝气郁结有气机郁和情志郁

气机郁 少腹茹结 乳房胀痛

情志郁 心情忧郁 闷闷不乐

两者可以相互影响,假如是气机郁为主的,在春天应该可以减轻,假如以情志郁为主的未必能减轻,社会影响。




冬天收藏

气血说源自云气说

精学说源自水气说

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可以当成是先天之精来看,、包括生命之源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可以当成是后天之精来看,包括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也包括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 源于

先天之精强调的父辈以及更早的遗传基因之类的东西,,进入人体之后还有促进调控和生长发育之类的东西。

生殖之精是本源的,生殖之精带有先天之精的烙印,


后天之精也分为水谷之精和脏腑之精

水谷之精水谷之精比较初级形态

脾胃小肠消化吸收后所产生的物质就是水谷之精

脏腑之精 水谷之精到小肠,脾 胃之后供脾胃小肠肺用的时候的精气就是脏腑之精。

脏腑之精多半是一个过渡之精

气血津液足就向肾贮存,不足了就从肾里支取,取用过度了就肾亏了

久病及肾


先天之精是人类出生以来最原始的动力


先天精气是后天水谷之精的活力之源、。

水流形 水流到那里就成形状

随圆就方,


肾中精气逐渐充盛


脉络走向 前侧后














虚证有五种 阴虚 阳虚 气虚 血虚 肾精虚

不通年龄段表现的肾精虚不一样

小孩 生长发育不良,


五迟 ,说话 坐 站 出牙齿六月

2抬4翻6会坐,7滚8趴周会走

五软 头项 手 足 软绵绵的五软:头项,口,手,足,肌肉软



精生髓,脑髓、骨髓、脊髓

脑髓空虚 智力低下 痴呆

补肾精有效

龟鹿二仙胶 化生精血

补益药动物药比植物药要强


紫河车 胎盘 来源于先天

子宫发育不良 精子数量不够,活动度不够,或者有的直接就是死的,

男子阴囊的温度应该低于体腔才有利于精子的生长。



老年人,以小孩的治疗差不多,补精强筋骨,乌须发为主

青年人一般用植物的种子,

菟丝子,车前子,五味子,覆盆子,枸杞子

五子衍宗汤

肾精 精气并称,可以单列肾精虚,也可以单列肾气虚,形质,精散而为气,气聚而为精,气的功能比较广,精的功能比较窄,

气的功能有推动温煦气化防御固摄

精的功能促进生长发育,

肾气 阳化气  阴成形

气分阴阳,气阳无形,气阴有形为液,肾阳蒸发肾阴化成气


肾阴

肾阳

加耳鸣 阳强,易勃起,遗精。

遗精是阴虚火热迫精外泄,滑精是阳虚或是肾气不固导致的

阴虚火旺一般火在局部,牙痛 咽喉痛 遗精 比较局部的是火,

有一种没有火,没有热,没有阳亢,纯粹就是阴液少了不能滋润,比如习惯性便秘,阴液亏损


水谷入胃 受纳腐熟,水直接下到小肠,小肠分清别浊,浊的那部分去到大肠,大肠吸收剩余水分形成粪便,还有一些浊液通过代谢去到肾,处理后,肾到膀胱,真正大部分是小肠的分清后到了脾,脾运化后到全身,一个是运到了肺,肺的宣发向上向外输送,然后肺的疏降是向下向内肃降,但是注意不是直接降到肾,而是降到五脏六腑,供 五脏六腑利用,利用完了再下降到肾,下来的时候叫做清中之浊,这个是在脏腑利用后的下到肾,然后注意,主水的就是肾,就是刚才的坎卦,主爻就是中间的阳爻,所以肾主水从结构来讲是结构,从功能来讲是肾阳,肾阳就等于说是火,你下来的是水,这里只要火旺了,下来的水还可以重新蒸腾上去,上去的就是浊中之清,再供人体利用,进一步循环,这个就是气化了,你看下来的是水,蒸腾上去是由水化气,你看肾的位置最低,它的热量有点像地球的地热,地热可以像温泉一样,它可以把水蒸腾的朦朦胧胧的气态一样,。重新利用,确实没有用的那部分浊中之浊通过膀胱排泄出去,


肾的位置最低,它的阳气就能够温到五脏六腑,肺脾肾是跟谁也相关的三个脏,脾在肾上面,肺在它上面,功能都是靠阳气,所以肾阳强大了它同时可以温脾阳可以温肺阳,让脾肺功能更强大。


火不够蒸发不了气,体内水就多了,

控制膀胱开合,、

膀胱开多合少,小便清长,夜尿,尿失禁总量是多了

阳气少了功能控制膀胱控制不住,

还有一种可能,开少合多,尿少,水肿,

肾阳虚影响水液代谢

都是因为肾阳少,假如一补肾阳,火足了,能够蒸腾上去,那么前提是这个谁没那么多,这里就会减少,治本之余还是要治标,补阳的同时加收敛药,

肝肾同源

气与红色液态组合起来就是血,气与普通液态组合起来就是狭义的精。

人体的所有物质在后天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精化血,血化精。

五脏中只有心肝讲血虚

四物汤不但能补血,同时用在血虚血滞。熟地补血滋阴

生地是凉血,清热凉血滋阴

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熟地黄生血且疗虚损

当归头止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活血,开方要说明。

人参补五气

党参,北芪

北芪是黄芪的一种,南方人通常将北方生产的黄芪统称为“北芪”,由于其生长在我国北方地区而得名。由于北方温差较大,所以质量会比南方的黄芪好一些,药性强一些。

桂圆肉安神补血还有酸枣仁

肾阴滋养肝阴,肝阴,制约肝阳,







虚岁是从离开爸爸算起,实岁是从离开妈妈算起 哈哈哈哈哈


魄主长久的记忆能力,类似相对低级的神经活动





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热扰魂动

重镇安神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考

原文是: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肾藏精,精生髓,通于脑。志主人的记忆能力






参照时空

感觉主要是中医中,非结构的信息太多,需要进行进一步数据结构化



因势利导








补脾胃补精








肺,气之本,脾胃,气之源,肾,气之根,三处来源。


升降聚散——自然界气机 ,升降出入——人体气机







61精气血津液神(一) P61 - 20:27



经络概貌

注意是通路系统




络分布比较浅经分布比较深。经深

络浅















隐隐作痛就是虚证




远端的穴位主治本经的病,以及表里经的病,

大椎穴最好的用法是退热,特别是发烧的时候,扎大椎用泄法,不仅督脉的阳气出来了,其它六阳经的阳气也都出来了,















外邪:皮→络→经→脏腑


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面口合谷收,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心胸内关谋








概括的说:内部物质与功能的状态,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81体质(三) P81 - 00:46





















中诊李灿东教授,中药张庭模教授






【科普】中医基础理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潘毅主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