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上升的宝马,坠落的华晨(下)【车企秘史】





因果反了哦。
THU的汽车相关专业可以追溯到燕京大学时期,到了20世纪90年代,THU汽车相关专业是国内“有想法的”汽车企业获取新设计和国外最新技术的重要渠道。
谁成就了谁这得要搞清楚。
但这里不得不说,仰融在这个方面比某位喜欢“赫尔墨斯”牌腰带的车间主任强多了。




这话说的,车型不匹配是你自己整体设计的问题,跟发动机厂何干?人家仅仅是一个供应商。供应商可以提供适配服务,但适配的大头是主机厂,不是供应商。
更何况当年三菱的“亲儿子”,也就是台湾地区的中华汽车工业公司在生产第8代戈蓝轿车的时候那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人家用的是上一代的2.0 V6发动机,那个发动机仅有的优势就是他是个V6发动机,别的没了。


这是很多描写仰融的书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情况。
然而,情况正好相反。BMW的东北之行,与某位在大连的男人脱不了干系。那位男人的名字大家不方便提及,但他的确是做了一些积极的事情的……




罗孚的情况实际上正好相反,与其说是关注宝马--罗孚线,不如关心一下发生在青岛颐中的那个故事。
虽然青岛的那个故事最后的结果简直是糟透了。





实际上这个事儿挺值得说说的。虽说到现在为止,有关谈判的很多东西都没有公开到桌面上。
另外,吉利这个也挺值得展开再说说的,毕竟作为“一汽技术人员长征”的最终目的地之一,再加上后面与安全系结盟,这个真的挺有意思的。




事实上,仰融“南下”跟这件事情关系很大。
不要认为仰融“大意”了,他没大意。这么精明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不会算出下一脚会踩空呢?事实上,从他当年没去找某位先生开始,这一切就已经走向定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