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业作词直播班作词入门12讲不是你一个人在学

具体内容放在我的首页动态介绍了

《词话》云:“学词须先从读词入手,首先了解作者之时代背景、生平,所谓知人论世。盖此二点不知,将莫测其中所有。”学词之法多方,学作词,先学读词。“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孟子首先提出来的两项读诗原则。面对前人诗作,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深入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及其思想感情, 他在怎样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生活,经历过怎样的重大事件,思想发生怎样的变化等等。对这一切,要怀着理解与同情之心。知其世,诵其诗,方得尚友古人,明其心迹。王国维云:“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汉人传《诗》,皆用此法。”这里所谓的 “法”,不是具体的技法,而是理解问题的思想方法,在论世与知人的基础上,方能以己之意去逆古人之志,进入诗人之精神世界,理解其主体意识,揭示隐藏在诗句深处的孤独的灵魂。
知人,人实难知。如王国维所说,“诗人之境界”,是与 “常人之境界”格格不入的。真正的诗人,具有其独特的诗人气质,是进取的狂者,也是颓放的痴人;既有淑世情怀,而又遗世独立;敏感激动,不守故常,更葆有纯真的童心。他们心中,精神世界远比物质世界重要。在常人看来,诗人似乎都是有精神问题的畸人,要以正常人的思维去解畸人的诗,无异于为“痴人”解梦。在“狂者”、“痴人”眼中,常人均是愚夫,以愚夫之意,去“逆”狂者痴人之志,欲得其本来就不清不楚的“实义”,以致佳诗尽成死句。
先生本身是词人,评论词人词作,固能深造自得,别有会心,亦须从知人论世入手。《词话》云:“贺铸为北宋词坛重要作家,其词风格多样,非论世知人,熟稔其生平及作品,不能定论。” “贺为赵宋外戚,又娶宗女,但出身武职,天性刚强,与人论事,坚执己意,虽贵要略不退让宽容,是以宦途偃蹇,其词即随遭际而变:早岁生活闲适优逸,小令清刚绮绝;既而官场失意,浪迹市廛,转近柳永;中年迁播不定,越激越高, 变为豪放;晚岁饱谙世故,英气销尽,遂变为平淡、沉郁、含蓄矣。”又谓厉鹗“生长于清代盛世,生活平庸单调,故其词 未臻沉郁深厚”。
先生主张,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托物言志”。指出“寄托乃应从大者而言,以志业相期,危苦杂乱,眷怀家国,个人得失,辄关大局,此可以言寄托也”,“以比兴体出之,托意闺帷,寄怀君国者,不得作为亸柳欹花求胜而论”。词有兴寄,境始大,体方尊。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大事关联,词就不是 “诗馀”了,它比诗更能表达幽窈的境界与情思,更能摇人心魄。先生又认为,纯写个人感情者,即使是有寓意的佳构,也不得谓之有寄托。“荣辱得失,离合悲欢,因与春花秋月,同一遭遇者,发言为诗,物我合一。或触物以兴怀,或缘情以赋物,此乃不过关系个人生活,即承平开明之际,亦所难免。此类作品,只直称之为寓意,不能辄谓之有寄托也。”《词话》对 “常州派评词,夸张比兴,肆言寄托”颇致不满,谓“寄托一词,不宜滥用;比兴之作,尤难肯定。必须因人、因时、因事而推断”。先生复函李文约又云:“屈原寄慨乃为君国兴废而出之,庭筠寄慨乃为个人得失而出之。怀才不遇,不得志于有司。故前人对温虽推崇至甚,亦未及言其以比兴喻国运,即张惠言亦不过谓其感士不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