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评《阿凡达:水之道》:窠臼之中

2023-02-23 14:32 作者:MsSheep  | 我要投稿

对于《阿凡达》续集的评价是一个持续相当久的问题,我认为目前已经过了这么久尘埃落地,可以写写我的想法。我对这部电影的总体评价是不高不低,一个好的产品,但是仅限于一个好的产品。 阿凡达和特效

阿凡达在影视上的地位,来自于2009年第一部阿凡达的上映,这部电影的特效使用满足了卡梅隆对自己想象中产品的要求,因此这部作品被创作出来震撼了全球的观众。可以说,阿凡达是表现手法的技术革命对电影这一载体本身深远影响的一个开端式标志。 我们首先要问一个问题:什么是特效?特殊效果,如果我们把它层层剥离,可以说不是用电脑制作的特摄(例如本多猪四郎和圆谷英二的《哥斯拉》),乃至于默片中的胶片技巧,甚至是戏剧舞台上的特殊景观,他们可以展现传统、普通方式无法展现的视觉效果(延伸来说,也可以是听觉)。可以说,CG制作的特殊效果在本质上和花体字书写的文本是类似的,作品本身的内核没有被改变,但是载体的表现形式更加出彩。 这就迎来了一种观点,那就是特效是一种后加入的、非核心的部分,有一些导演对特效的理解就是如此。特效的意义在于抓住观众的眼球,让人为之惊叹,因此这种技术进步和表现能力的进展并不需要对剧本本身,或者传递的信息本身进行什么严格的修改。当导演们看到观众们为阿凡达、钢铁侠惊掉下巴的时候,他们就认为特效的冲击力在作品中要加入来吸引人们看个大片:这在本质上,和加入点动作戏没什么不同。如果我们如此吹毛求疵,文艺青年无疑会说这种商业品是不合格的,缺少了“艺术灵魂”云云。但不得不说电影是高度商业化的艺术,观众爱看什么,制作者就想加点什么。 这带来一种问题,就是观众们在肤浅化的特效展现下产生了审美疲劳,但我更愿说的是人们对于消费上的同类品的容忍度并不高。我们当然可以说,这种加入特效的大片是不错的消遣和爆米花电影,每年都有那么几个让我们满足地消磨消磨,但他们不会是神作,总体上来说,它们也都基本上“相同”。第一部特效惊人的电影和随后这样的电影是不同的,在之前是表现手法的技术革命,之后则是技术革命发生后的日常。人们依然会买票,但是只有那些知道将要看到的东西并不新奇但还是愿意买张票的人才会买票:特效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这个星球上。 阿凡达的惊讶之处在于特效技术支撑起了一种特殊的叙事方法,开拓了一种新的可能。就好像最早的《哥斯拉》和《奥特曼》用特殊摄影技术让人们可以看到逼真的巨大怪物和地形,意味着拓宽了表现范畴一样,也好比电箱乐器的引入意味着全新的音色和音乐革命一样,阿凡达的技术手段让阿凡达本身成为了可能。一个写实风格的讲述人类和类人生物的电影并如此逼真,且在生态细节上比较完备,视觉效果震撼,这意味着电影又拓宽了新的一块领土,尽管在本质上,这其实和动画片是相同的,只不过动画被换成了特效。特效给了阿凡达生命,它是一个优秀的技术演示,获得了商业成功,并诉说了电影的另一种可能。 阿凡达的内核

但是我们的下一个问题是,去除这个技术演示的外衣,阿凡达是什么:实际上只是一个白人殖民者流落北美原住民或者非洲原住民部落,并认同了自己和他们的联系,反而向自己身后的世界反击并胜利的故事,或者更简单来说,主角发现了另一种条件和价值观下的第二人生。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它没什么新鲜的,但是说实话,几乎所有剧本都没什么新鲜的:复仇,归乡,遇险,诸如此类。阿凡达把这个剧本以不错的方式讲述了,其中的精神内核,很符合一个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寻找自身价值的现代人可能的思考。 阿凡达有162分钟的院线版和178分钟的加长版,加长版多讲了一些开场主角杰克·萨利在地球的经历,这些额外的部分更加阐述了电影的精神内核。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对比:人类的环境是现代主义的机械,你从未见过人类在自然景观周围,居住点里没有公园和盆栽,只有混凝土和沥青,还有大量的金属飞船和现代材料制作的城市;而阿凡达的世界充满了自然景观,到处都是未经触碰过的天然产物。人类吃的食物都是塑料包装的袋子里拿出来的,人类居住的地方总是看起来像是空间站或者潜艇里,人造光照或者没什么阳光,而男主角第一次成为阿凡达后跑出实验室大门,镜头告诉我们他在自己的双腿上飞速奔跑、经过真正的植物叶片,脚趾陷入泥土之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并且接过格蕾丝·奥古斯汀博士的阿凡达扔过来的果实,他双手捧起咬下一口,特效制作出来的果实柔软地被咬开,露出里面的多汁的果肉和果汁。原住民纳威人的文化也多是感受自然、和谐共处的内容。 任何一个观众都容易看出,这里的对立不仅是科技和自然、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弱肉强食残酷灰暗的社会(主角在地球上因为男人在酒吧中打女人而去打架)和一个一切都可以共存的社会、现代工业化社会和田园牧歌生活方式的对立。说到底,如果不是为了接下来我要说的这件事,主角被设定为坐轮椅都没什么意义:这是关于感官肉体的体验。一个残疾的人和一个完整的人,这是非常明显的了:在一种社会中男主角在身体和心灵上都不完整,生活被异化和剥夺了,而在潘多拉星球上他再次被完整了。从哲学上来说,这就是一种关于在这个世界中重获肉体体验感官完整的体验:我们所吃的将会是亲手猎下的肉,简单的烹饪调味,在林间吃,能闻到泥土和植物的气味,我们的所有感官都再次被激活起来;而在人类的社会中,只有空洞、干燥、食之无味的体验和生活,环境污染和工具化的人生。主角不过是一个退伍了而国家不帮他的残疾人,在开场他在电视里看到灭绝的动物被通过克隆技术重新复活,这无疑也是契合的:人的活动消灭的东西以这种技术被再次带回,以至于有点令人发笑于人类的愚蠢。作为阿凡达,主角反而有了一种人生,这种人生相当完整。 在精神内核上,阿凡达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无尽的贪婪和有节制的给予、索取平衡,现代化社会下对人的扭曲和还原人完整的感官和人生体验,就连艾娃也是一个连接万物的意识神。电影以革命性的技术包装,同时这种精神内核的作品在那个年代的普通大众眼中还算是有趣味:在2009年的中国大陆算是有内涵。 阿凡达:水之道

我会在下一个小节讲这部电影的科幻和剧情问题,我们不妨趁热打铁,在这里继续讲阿凡达2的内核。容易看出,和第一部一脉相承,有一些拓展,但是本质上没有变革。阿凡达的续集就像是半条命的续集,人们期待着革命性的作品有革命性的续集,而阿凡达2,很明显特效技术做到了登峰造极之地步,但是并不是一种新的革命,也不带有别的类型的革命。 我们作为一个所谓“西方文化”,不妨说是一个有很重的亚伯拉罕一神教信仰价值观影响,在事实上长期不面对根本性生存危机,且经历了工业化现代化非常久的自由主义地缘政治地区,我们作为这个文化的外来者,我们观察它的时候带有一种新奇的感受,但是同时也会难以得到里面的暗示。举例来说,家庭价值观,或者人造生命,这在我们眼里可能是普通的内涵,但是在这种文化体系下,家庭价值观是社区价值观的核心,而“人造生命”有关于神造人的问题,因此这是一个人在做神的工作的问题,最后几乎总是必须有坏下场来警示我们不要越界。如果一个人对这种文化不敏感,他们就感受不到这些东西,而假如你看得十分清楚,它就会开始可预测,并且无聊。听着这帮人在这里传道实际上是一种折磨的体验,这些要传递的信息在其他作品中被传递无数次了。 阿凡达:水之道想传递的终极内涵是共存,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家庭价值。不讨论他们是不是把这个要传递的东西操作好了,且说这个本身,也没什么新意。在电影里前后呼应(分别在学潜水和被困需要潜水逃走的结尾高潮)出现过的水族话语“缓慢呼吸,感受水在你身边包围,水创造一切,一切归于水”也就是在服务这个目的:融入自然,融入世界。除此之外,这句话在剧情本身根本没有其他意义了。这在我眼里是一种败笔,它和剧情本身的融合程度并不够深刻。 那么,我们对这种价值观怎么看?它不恶,也不差,只是我们见过了。这就是致命的问题了,没有新东西,不过是自由主义样板戏,可以买张票,但是就是快消品,而就算是快消品也得换口味。这个价值观不会震撼到今天的人们了,欧美的好评反而是我不容易理解的(家庭价值,我喜欢什么角色,如此如此),我能理解但是我不会和这种观众一样思考。对于今天的中国观众,那些希望在对“另一种世界”之外寻求别的东西的观众来说,它是视觉盛宴,但除此之外缺乏价值。 角色

阿凡达:水之道的角色设计和设定在我眼里不仅无聊,而且较为失败。 首先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我们可以说卡梅隆有一种海洋情结:第一部电影是《食人鱼2:繁殖》,拍过《深渊》,以及《泰坦尼克号》,甚至是几部关于沉船的纪录片。这部电影中包括了很多对于他自己作品的致敬,我们会在后面再提,但是讨论到作者对于这部电影本身的考虑,我只能说我看不出这部电影有真正值得玩味的内涵。 然后是电影中的美国。它依然犯了老问题,那就是大部分人都是美国人或者说美国白人,以至于让人感到毫不新鲜,似乎地球人就是美军。熟悉军事和历史的朋友能在电影里很多地方看到这个,例如上校在视频里说到“Semper Fi”,这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座右铭“永远忠诚”,让我不由得叹息,在我心目中的USMC不应该是一个拿来随便玩的消费品。男主角儿子的Call Sign(呼号,即无线电通讯代号)是Devil Dog恶魔犬,这也是海军陆战队的外号,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贝洛森林战役(即1918皇帝会战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6陆战团因作战不怕牺牲被德军取了这样一个外号,随后成为了自称。甚至连男主角儿子说“(您说的话)清楚明白。”的时候说的都是Lima Charlie,这是Loud and Clear的首字母缩写随后用北约音标字母的呼叫方法。当然,实际上这部作品中的美国味在很多地方都很重,例如第一部中上校训话时背景的百叶窗类似美国国旗(可能是指公司、贪婪、暴力)。两部作品中前后呼应的地方也很多,例如男主和上校都在变为阿凡达后乱来一气并跑到外面,或者上校训话的内容:“你们已经不是在堪萨斯了,你们在潘多拉。”还有最后一个从飞机上下来的人被旁边的老兵们嘲弄。 然后是男主角杰克·萨利。男主角在这一部一开始是在梦境中在潘多拉星球上空飞行,相似的镜头几乎把观众带回了多年前阿凡达第一部作品的开头。然后,介绍的就是男主角和他的一大家孩子。这样上来就介绍很多陌生角色是比较忌讳的,绝大多数新作品都会老角色带新角色来加入新角色,但是没有暗示地直接上来就放很多人,而且大家都蓝蓝的缺乏非常明显的辨识度,实际上会容易造成混乱。 很明显的缺点是,杰克·萨利并不知道怎么做好一个父亲,他对儿子的爱有点太像军队了,准确来说,太像美国海军陆战队。这种爱人的能力的不足造就了很多家庭隔阂,更不用说他种种决策是令人感到困惑的。当他了解到地球人准备完全殖民潘多拉时,他的反应是投降主义(当然,考虑到巨大的科技差异,这样想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他并不去沟通“为原住民划定保留地”之类的磋商项目缓和矛盾,反而带领族人屡屡袭击人类铁路(这里有其他科学上的错误。例如,磁悬浮铁路的维护困难昂贵,一旦故障将必须把列车移走而不能顺着铁道拖走,在这种环境下应当使用简单可靠的传统铁轨。当然,我不会对这种问题吹毛求疵),获得武器(甚至还有类似毒刺导弹的肩扛式防空武器。天呐,都什么年代了还在用传统毒刺?)。 且不论这里对北美原住民袭击铁路的套皮(整个奥玛提卡亚部落都是北美原住民套皮),这背后男主角作为部落决策者的战略能力不高被暴露了出来。作为一个士兵,他有战术规划,但缺乏战略思考:游击袭扰的根本目的在于什么,在于破坏人类对占领区的有效物资获取,还是将敌人分割在主要聚居点不敢冒头?根本上来说,纳威人如何赢得战争,或者暴力行为只是未来进行和平谈判的筹码?他们打算在经济上让地球人无法持续战争而被迫退出,还是打算寻求军事胜利、外交谈判?当男主角发现地球人准备大规模报复并实施斩首行动之后,他的反应是“我们无法赢得胜利,因此我需要转移,来保证针对我的袭击不会危及族人”。 这再次暴露了男主角价值观的简单,以及整部电影和它所对应的,在西方后现代资本主义下被拆散为原子的观众,他们的理解程度只能观察家庭价值观。他们对于宏大的冲突或者矛盾的理解被限制了,因为他们能关心的唯一问题就是个人,民族、国家、宗教、阶级等属性都被结构,人们只能思考小角色的经历,这当然是一种不错的视角,很深刻生动,但是除此之外没有思考其他问题的能力了。人的局限并不可耻,但是声称局限是“更高级的人道主义和对人类价值的尊重”无疑是一种无耻,把欣赏能力的底下包装成价值观的自由选择,甚至道德高地上的更优选择,是一种狂妄自大的无耻。 作为一名士兵,男主角应该清楚,当敌对领袖无法追踪之后最好前往他最后的所在地,从他以前的部下收集信息,也就是去部落聚居地看看男主角可能前往哪里;更何况,尽管上校接到的命令是解决杰克·萨利和他领导的反叛力量,但是其他人类的目的在于解决所有反抗力量,因此不能认为部落就此就能完全安全。说回来,部落本身没有男主就能完全放弃对人类的敌对行为吗?如果不能,那么人类还是要来反击的。往下考虑,男主角委任的下一个领导人(一个之前从未出现,之后也再也不出现的龙套)是原住民,他有男主角那样丰富的知识和斗争经验吗?男主角的这种行为可能可以自保,但是对部落本身的保全非常可疑。 当然,男主角在海洋部落(考虑到海洋生活、纹身、吐舌,很明显是毛利人套皮)因为前联军领袖的影响力寻求庇护本身,有些人会疑问为什么男主角要来把灾难带给这个部落,不过考虑到此处偏远,的确也可行(尽管他叫直升机的行为导致了自己的暴露)。他在这些方面的问题都让人感到不满。 下一个角色是上校。反派被复用了,而且是那种中规中矩的“愤怒军队佬”类型反派,而上校本人反而在很多行为上很有趣。且不说人类的那个女性将军作为一个龙套角色给他的任务是解决杰克·萨利的反抗军,而他把这执行成了解决杰克·萨利本人,女性将军角色的意义令人疑惑,在这部电影中只在这里出现发布命令,即使是用来给下一部联动的,放这么一个对作品本身的整体性都是破坏。记住,“出现了手枪就非得发射不可”。人类依然完全没有学会利用当地资源、和当地人分化合作、扶持伪军、怀柔政策,而只知道无意义地展现暴力。典型就发生在上校带人袭击海洋部落

评《阿凡达:水之道》:窠臼之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