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鸟医生心得1000话(8)《难经》1至22难论经脉,学习整理。
本来呢,第二十四篇我是打算整理一些自己关于腰疼的心得,但是迟迟没有动手,因为怕自己整理的不好,而不知不觉中都坚持写到二十四篇了,二十四对我而言是个比较重要的数字,也是我特别喜欢的数字,所以更想写好它。不知不觉中2020年新的一年转眼间就到了,而它却让我们遇到了新冠状病毒,一时间朋友圈充满了焦虑和压抑。闭门不出的我们似乎处在暗黑的冷色调下,但是我们都明白春天近了这一切都会过去的,我们期盼着胜利的消息早日的到来。
过年回老家后,由于疫情呆在村里不能回去上班。于是开始沉下心来,翻出自己带回来的《难经》,回来前想回老家能翻上一两页就不错了,没想到由于有了这大把的时间,我把它看完了。故整理下自己的思绪,来加深对它的理解。于是我也想好了,二十四篇就拿来写经典吧!一个新的开始,筑根基,学经典。
二十四不是完结,是新篇章的开始。《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难者同问也!也就是八十一问,让我们随着秦越人的问题一一走下去。
一、开篇第一难,问:“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对呀,人体有十二条经脉,每条经脉都有动脉(如阳溪、天窗、劳公、冲门、大迎、人迎、太溪、委中、太冲等)。为什么我们把脉诊病的时候只取手腕的手太阴肺经之脉呢?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也,…… 且寸口者,五脏六腑所始终。”
我们把“肺朝百脉”、“脉会手太阴之太渊”等联系起来,而且《五脏别论》有经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而变见于气口。” 而且脉始于手太阴而一日一夜行五十度而行一大周而复归手太阴。这就是为何取手腕之脉而能知全身状况的原因。
两下心肺所主,呼吸之间跳或未跳的一下为脾胃所主,而吸时跳的两下为肾肝所主。(所以从呼与吸的长短,呼跳的节律与吸跳的节律等方面我们是否能用来判断人体的何脏腑病呢?)而心与肺都浮,而肾肝都是沉脉又是如何判断呢?这里我们借鉴李时珍的《频湖脉学》来描述下: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
浮滑长为阳,沉涩短为阴。而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相互搭配而存在。
——————分界————————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
这一问呢,主要围绕着把脉时下指的轻重。而它的回答主要围绕着五行而言。下指重如三个黄豆粒则到达皮部,肺主皮毛,故为肺部;重如六个大豆则到达血脉层,心主血脉,则为心部;重九个大豆则到达肌肉层,脾主肌肉四肢,故为脾部;重十二个大豆则到达筋层,肝主筋,则为筋部;按至骨,肾主骨,为肾部,把指略微上抬,就感到脉来极速有力的,是肾气。
把脉的下指的轻重和点穴推拿时手法的轻重相同。分别为肺—皮毛层,心—血脉层,脾—肌肉层,肝—筋层,肾—骨层。此中奥妙不可不言。
——————分界———————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它的大意是一个脉象如果浮取它感觉脉象减弱细小,沉取它感觉脉象充实洪大,因此叫阴盛阳虚;如果沉取感觉脉象减弱细小,浮取感觉脉象充实洪大,叫阳盛阴虚。也就是轻手取之阳之分,重手取之阴之分。
———————分界———————
七难:“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邪?”
然:“皆王脉也。”
继问:“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然:“冬至以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它讲述了六经脉符合时节的旺脉,和它所主的日子。但是这里所述与《脉经》所言有的经脉所主日子不同。特别将其分享在这里,供自己参考,也把此问题留给自己。
———————分界————————
八难:“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
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源。所谓生气之源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这里说到肾间动气为十二经之根本,五脏六腑之本,三焦之源。有人说“气冲之脉者,起于两肾之间,主气,故言肾间动气。”前段时间看《津沽脏腑推拿》一书,又看到《难经》第八难,想说这也许就是脏腑推拿一派的核心吧!肾间动气,通过调理气冲之脉而以三脘定三焦,而配以五层气体(如把脉时五层一样),而成为调理脏腑气血的推拿一大派。
也有人说“按肾俞两穴,系十四椎下各开一寸五分。其命门一穴,正当十四椎下,在左右肾俞穴之中,则此命门者,后附于腰,前通于脐下一寸五分,明曰气海,所谓男子生气之海者是也,正所谓肾间动气者是也。此肾间动气者,即生气之源。”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到另外一本书了,代田文志的《针灸真髓》。书中多次提到跟师的过程中老师泽田健先生经常看着墙上的几幅图而深思,其中一幅图就是下面这个,刚开始我看不明白,这几天又看到并联系《难经》而恍然大悟。后面《难经》经络原穴部分会重新提到这个图,讲的更加明白。
——————分界————————
九难:“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
然:“数者腑也,迟则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脏腑之病。”
这里说了脏腑病脉象的辨别,因为数为阳,腑为阳,故数多为腑病。而迟为阴,脏为阴,故迟多为脏病。不独数,只要是阳脉多主腑病;不独迟,只要是阴脉多主脏病。但是林正祯曰:“数亦有脏病,脏病亦有热病;迟亦有腑病,腑亦有寒病,临病察脉,不可执滞。”
——————分界————————
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
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有邪,故令一脉輒变为十也。”
问到一脏的脉象而变为十种脉象怎么解释?五邪是五脏五腑之气,失去其正而为邪者也。刚柔者,阳为刚,阴为柔。刚柔相逢,谓脏逢脏,腑逢腑。五脏五腑,各有五邪,以脉来之甚者属脏,微者属腑。特以心脏为例子,余可类推。
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那么心速太过者,泻肝火补心阳是否可行呢,以此类推。
——————分界——————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灵枢》第五篇中有文曰:“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按五脏肾在最下,吸气最远,若五十动不满而一止者,知肾无所资,气当先尽。尽犹衰竭也,衰竭则不能随诸脏气而上矣。
第十五难篇幅较长,讲了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的王脉,和它们的太过、不及、平脉及死脉。它重点强调了胃气在四季脉中的重要性,故曰四时皆以胃气为本。脾胃之脉平和不可得见,盖脾寄王于四季,不得独主于四时,四脏之脉平和,则脾脉在中矣。衰乃见者,雀啄水漏之象。
———————分界—————————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其病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善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第十六说到了诊病时有内外证,脉与内外证相合则为该脏病。外证从五行上各脏的颜色,情志等方面说起;外证主要说了腹部的按诊;还有就是各脏腑病不同的病理症状。从脉、内证、外证、症状四个方面综合来判断一个疾病属于哪个脏腑。说到腹诊,不得不说到十六难是腹诊的鼻祖,它最早提出了腹部五脏有疾,各自的按诊部位。但是看到这里我又乱了,它说的方位和腹针的穴位图肝肺方位是反的。以至于有段时间我一直在搞气在人体的生降到底是怎么运行的,虽然说左升右降没问题,有的人就说了,左右是病人的左右;又有人说了左右是医生的左右,也就是病人的右升左降,你看腹部八卦图肝在右,肺在左。好嘛,都有道理。但两个相反的东西总有一个是对,一个是错吧?既然《难经》是腹诊的鼻祖,那么按着它来说应该是这样的。
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脉有三部九侯,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侯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诊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
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第十八难讲到脉有寸关尺三部,每部有四条经络,共十二条经络。那么这些经络是如何分布的呢?根据十八难文字,我画得下图。
上图的分布,是五行的相生而成,脉都是向从尺向上而行,更加说明了尺脉的重要。故如十四难所说只要有尺脉则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人有元气,故知不死。然后我突然想到为什么老人一般女的比男的活的久呢,有人说是女在失去老伴后会通过哭而发泄出来,而男的多憋在心里,所以女的活的更久。我想根据这一难,联想下面所讲也许是“男子尺恒弱,女子尺脉恒盛”的原因吧!
然后把脉时,左病候左,右病候右。寸候胸上,尺候脐下。关候膈下,下至于脐。
————————分界———————
十九难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谓也?
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
其为病何如?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则在左;右得之,病则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第十九难说到男女脉有恒,男为阳而女为阴,所以男的阳脉盛而阴脉弱,而女的阴脉盛而阳脉弱。故男的尺常弱,女的尺常盛。而男女脉反者,男的得女脉则阴实阳虚,病在内;女的得男脉则阳盛而阴虚,病在四肢。左脉候左,右脉候右。
而延伸点,“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左为气而右为血。反之则病,尤其对重病之人,则意义更大。
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第二十难说到了阴脉阳脉有相互乘袭,互相隐伏的情况。
—————分界—————
二十一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
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对于二十一难,张仲景曰:“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气,神虽困无苦;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猝眩仆不识人,短命则死。”
徐大春曰:形病而脉不病,乃邪之受伤犹浅,不能变乱气血,故生。脉病人不病,则邪气已深,伏而未发,气血先乱,故死。
——————分界—————
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这一难解决了我们关于经络所主病部分的是动和所生病的问题,是动者说的是气先病而出现的问题。而所生病是邪在血所产生的病变。所以一般是动在先,而所生病在后者。另一方面,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是动多用针调气,而所生病需要刺血做为辅助呢?
——————分界——————
不知不觉中,经过几天的整理,《难经》的第一部分~经脉部的二十二篇就整理完了。看了一遍又整理这一遍,感觉收获又多了些。而这也成了我第一次写近万字的文章,感觉小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