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阶梯》第27集——苏格拉底的“好乐迪”观
原创通识课|《哲学阶梯》第27集——苏格拉底的“好乐迪”观
哲学即哲学史——黑格尔
《哲学阶梯》第27集
之
苏格拉底的“好乐迪”观
(视频版)
,时长08:53
(文字版)
苏格拉底的“好乐迪”观
文/曾斌
在有关伦理思想方面,苏格拉底有一个很特别的想法。他认为,人犯错并不是因为有犯错的欲望,而是因为认识不清的缘故。通俗地说,人犯错不是因为良心坏了,而是因为脑子坏了。这个观念很有趣,因为它等同于否定人有欲望。所有的错误都来自当事人思考不明的缘故。道德只是识不识好歹的问题,涉及我们知道什么东西是对的;一旦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的认知能力就会增强,直到我们做该做的事情。
因为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苏格拉底经常在“有无行使道德的能力”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例如烹饪、建筑或者几何学)”之间进行模拟。苏格拉底的这个观念,被称为“道德知识主义”(moral intellectualism)。这个观念,不但异于我们一般人的思维,也不同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看法。

(Pic/Google)
人作判断,一直需要面对一个很奇妙的问题,那就是许多人做了事之后会后悔,会直说“早知道,如何如何……”。如果问这个人,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些错误的事?他往往会说“我一时昏了头,受到外力的引诱,无法控制自己”。苏格拉底认为,这是认识不清的缘故,根本没有外力的引诱。
坦白说,这是一个很难理解的答案,因为我们受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要锻炼心智、克服欲望、拒绝引诱吗?苏格拉底的答案却说,没有欲望,没有意志不坚的问题。那么,错事从哪里来的呢?苏格拉底认为,做错事的人,在做“这件事”时并不知道这件事是错误的。
我举一个哲学教师最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很多人认为学哲学没有用,因此在考大学的时候,总是选择一些有用的学科就读。但是,那些“有用”的学科真的有用吗?用处是相对于一个目的而存在的,而受教育的功能,正是启发人知道这个目的是什么。如果在受教育之前就已经知道受教育的目的,那么受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受教育在于让人逐渐发现这个目的是什么,而不是预先设置一个目的,将人朝着这个目的培养。另外,如果受教育在于启发人,那么这句话所针对的人一定是某个人,不会是所有人。原因很明显,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与判断力,因此在相同的制度中受教育,每一个人都会在制度中吸收适合自己的养分,决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是苏格拉底所关心的典型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牵涉个人的感觉与启发。我并不是说哲学是最有用的学科,但哲学确实是以最开放的态度,不断地反问自己也提问他人,什么是有用的学问。毫无疑问,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给每一个人决定人生目的决定权是合乎伦理道德的。反之,剥夺一个人的这种决定权,则是违反伦理道德的。或许有人喜欢做一个不同思考的人,大小事都交给父母帮忙做决定,但是苏格拉底认为,这种生命根本不值得活着。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比做一只快乐的猪更值得一过。
我不想唱高调,但我必须说,苏格拉底是对的。不管是“富二代”还是“穷二代”,我要做什么,都必须由我自己决定,只有我本人才知道我到底喜欢什么。如果我因为非个人因素而从事一件不喜欢的工作,我不能说我一定会失望,但我会在发现兴趣的那一刻,知道做有兴趣的事情对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因为我有兴趣,所以我会尽心尽力,这不但容易产生丰硕的结果,也会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勇于承担后果。无论如何,所谓的好事,就是我个人认知后,又不断地与他人沟通、互动、对话、学习,以及修正的结果。最重要的是,这个修正的过程是持续的,因为没有人知道什么才是绝对正确的。
我必须说这就是苏格拉底道德知识主义的主要内容,却很不同于一般对于伦理道德的认知。传统中的道德,来自日积月累的观念,好恶分明,但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则完全不同。虽然他不断地与人对话,谈论如勇气、智慧、诚信等各种与德性相关的议题,但他总认为,个人认知的结果依然有出错的可能。其实,传统也一样,并不会提供给我们正确的答案。虽然有关什么是对的我们一般都会有大致的答案,可是好像总说不明白答案究竟是什么。纵使如此,苏格拉底依然认为,个人通过思考而获得答案是唯一的方向,也是一个持续努力的过程。
因此,德性对于苏格拉底而言,不是道德的规则,而是获得道德知识的能力,“德性即知识”。这种能力固然因人而异,但所有人能行善的本原,来自人与生俱有的发扬德性以获得道德知识的能力。苏格拉底认为,道德知识的认知,除了是人人天生的能力以外,我们还需要追求道德知识的热忱与逢错必改的态度。当我们做一件与伦理相关的事情时,我们必然用德性作行善的判断。如果“知道”怎么行善,就等于拥有行善的能力,而一旦发现我所认知的道德知识其实不真,则我所做的事情就背离了善的原则。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发扬修正错误的理性态度,加强道德认知。
苏格拉底认为,善恶之间完全不同。因此,不容许外在环境的复杂性让我们失去判断真假、对错与善恶的可能性。一个人一旦拥有德行知识,那么他不但“相信”这个“知识”的准确性,也能够充分地理解为什么“它”是真的。所以,他应该能够捍卫自己的立场,并否定所有反对的意见与困难。最终,他必须能够从实际上重视这件善行,展示什么是真的、对的与善的。
整体而言,苏格拉底的伦理学不但展示了知识主义,也重视幸福主义与个人主义。知识主义强调的是德性的认知,知道什么是好;幸福主义强调的是行善,追求做人的终极价值,也就是快乐;个人主义强调道德行为是个人启迪的结果。如果不嫌唐突,我们可以用“好”、“乐”、“迪”这三个字代表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精华。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