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备考基本规划:自信自律,不轻信「秘籍」「裸考」

全文字数|1.9千
阅读时间|7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自信自律,不轻信「秘籍」「裸考」
2.行测备考基本规划

一、自信自律,不轻信「秘籍」「裸考」
在备考行测前,首先要破除两种流传很广的,对备考思路有干扰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分别为:
(1)迷信「秘籍」,认为可以做到在付出很少努力的情况下,快速解出难题
「秘籍」有时候也被称为「绝招」「秒杀法」「必胜公式」等,名字看上去都非常高大上,给考试一种「掌握了这种技巧就能够轻松解决各种行测难题」的感觉,然而这根本不现实。
公考不是武侠小说,没有那么多「秘籍」。而且,即使是武侠小说中的「秘籍」,也不是人人能修炼,必须有一定的武学底子和悟性才能充分掌握。
一个知识面不广又不爱复习的考生,是不可能通过学习所谓的「秘籍」来「秒杀」难题的,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杂兵,就算能捡到《XX真经/宝典/神功》也根本用不出来一样。
(2)听说很多人是「裸考上岸」,所以没必要认真复习,而且公考也没有官方参考书,考前稍微从网上看个「冲刺班」就可以了。
这种认识倒也不能怪考生,它和公考本身的性质以及「幸存者偏差」效应有关。
首先,相对于高考、英语四六级和考研等其他考试,公考的题目的确是「浅」了一些。
例如,高考物理经常喜欢出「一个小球在各种场干扰下的运动」,这种题目如果不复习,恐怕做都做不出来。同样,考研政治材料要求联系到马哲的某句话,如果对马哲不了解,那么这道题就做不出来;英语六级阅读理解题4个选项有3个看不懂,那么这道题也基本走远了。
然而公考和上述考试都不一样,无论是行测还是申论,其题目都非常浅显易懂。公考最难的题目也只不过是行测「数量关系」中的「立体几何」与「排列组合」题,这种难度和其他考试完全无法相比。
正因为考的「浅」,所以公考的「难」和其他考试不太一样,存在着「裸考上岸」的可能。但是,公考的「难」主要体现在题型多样化和时间紧张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同样能够通过针对性地备考来有效提升。
能够「裸考上岸」的人,本身就是学霸、学神一样的人物,认识到了公考需要注意的点。这种学霸、学神无论做什么都能够成功,不要因为他们裸考上岸而感到不公平,而是要反思自己的备考是否取得了成效。
另外,关于「裸考上岸」还有一个「幸存者偏差」效应。
由于公考代价较小(大学毕业生均可报名且程序简单、报名费不高)、回报巨大(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很多把精力放在考研、出国、工作上的考生也会尝试报个名「试试水」,因此公考裸考的比例很高。大部分考生都没有上岸,上岸的就成了传奇。
也就是说,不是因为「公考的备考不怎么重要」才使得有人能够「裸考上岸」,而是「裸考上岸」的人本身已经足够优秀,这个人可能同时拿到了世界500强的offer,或者保研进了顶尖的大学,只是「裸考上岸」说出来更有话题性,更容易被传播而已。
二、行测备考投入的优先级
公考中行测的备考需要充分投入时间和精力。可能有的小伙伴把重点放在考研、出国、找工作上面,还有的小伙伴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备考,因此本文中的规划主要面向可支配时间较少,有其他重要任务的考生。
如果有非常充分的时间、精力,可以在本文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包括反复做历年公考的难题、报培训班学习、深入分析考试大纲和出题者思路等。一句话概括: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备考行测的过程中,需投入时间精力的优先级如下:
国考>本省省考(如果有这方面的规划)>联考>其他省省考>>模拟题
近年公考题>年份较远的公考题>>模拟题
正确率低的难题=自己做错的题>简单做对的题>>模拟题
归纳难点、易错点,整理解题思路与技巧>单纯去学习解题方法>>呆板去学习“秘籍/绝招/秒杀法/必胜公式”而不去思考是否适合自己
系统性地总结、串联各种知识点>按部就班地一点点通过记忆、背诵来吸收知识>机械记忆各种「1000个常识点」「2000组易混成语」等
简单来说,对于时间不太充裕的考生来说,行测备考可总结为「四多四少两不要」:
多做近年国考题,少做往年外省题;
多想高难错误题,少想简单容易题;
多用归纳与整理,少用单纯学方法;
多去总结和串联,少去记忆与背诵。
不要乱做模拟题,不要盲目信「秘籍」。
各位小伙伴在备考时尽量从「四多」上下功夫。对于行测来说,近年的国考、本省省考和联考题水平是最高的,能学到的知识最多,尤其是2017、2018年的国考题出现了很多新思路,一定要优先去做。
做完之后,要整理做错的题和各培训机构总结的难题,认真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在备考中,只要自己想不出正确答案的题目,一律视为错题(即「蒙对」的不算),一定要认真吃透每一道错题。
在学习解题技巧时,多去归纳、整理,尤其要注意在难题、错题中归纳整理出来的解题技巧,要通过勤学勤练,切实将其掌握;同时,在复习各板块的知识,尤其是「常识判断」和「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时,一定要注意多总结、多串联,让知识点在脑子中留下印象,如果某个知识点能留下“我跟小伙伴们聊天能聊得佩服我”的印象,那这个知识点就完全没问题了。
时间充裕的小伙伴可以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向「四少」努力,但不要尝试「两不要」,除非确定自己做某套模拟题很有收获,或者认为某「秘籍」很适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