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导演李沧东采访小记【2018平遥国际电影展】

李沧东
出生日期:1954年4月1日
出生地:韩国
职业: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
代表作:《燃烧》《绿洲》《诗》《密阳》《薄荷糖》
部分获奖履历:
第71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燃烧)
第6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编剧(诗)
第59届威尼斯电影节特别导演奖(绿洲)
采访记录:
1、关于中韩两国的现实题材电影
现实主义电影通过电影和现实的连接引发大家思考。在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是很多,中国也是这样,如果一定要把韩国和中国拿来比较,我想是很困难的。
2、《燃烧》的结局与隐喻
不管是电影还是其他的艺术形式,都会用到很多隐喻,我通过《燃烧》这部电影就是想给观众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引发观众更多对于现实的思考。

3、《燃烧》中惠美的舞蹈
惠美跳舞的场景是在拍电影之前就有了这个构想,正是因为这段舞蹈促成了这部电影的拍摄。
这段舞蹈看起来像即兴的,但前期其实有非常多的准备工作。为了表现惠美表达自由自在的状态,对于选址有很多的考量。
这个舞蹈本身包含了great hunger的成分在里面,其实在写剧本阶段就有一定的想法了,加上我们的编剧(吴正美)很喜欢舞蹈,有一定的研究,所以她在构思舞蹈的时候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在拍摄这段舞蹈的时候也把我的想法和演员说了,不断地练习,所以才有了电影中的这一幕。
看起来很即兴,但其实有非常多的前期工作。

4、惠美是《燃烧》的核心
我的《密阳》、《绿洲》和《诗》都是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其实虽然《燃烧》看上去是以男性视角来描述,女主角惠美在表面上看是犯罪的牺牲者,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跳舞那场戏来看,她身边的两个男人,一个是神秘的Ben,你不知道他是杀人犯还是心地善良的富二代;另一个是在生活中苦苦挣扎、找不到出路的兼职生,这两个男人都是很迷茫的。可是惠美不一样,她是唯一一个有着自己的主体性的人。虽然她生活很艰辛,但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为了寻找great hunger去非洲,她在不断追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其实电影里惠美是核心,我也想通过惠美到底去哪里了,惠美是不是存在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

5、《燃烧》中的孤独与愤怒
目前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来看,大家的生活条件都比以前要好很多,现在觉得贫富差距感觉不到那么明显。
现在年轻人是很无力的,想要抗争,但不知道和谁抗争,像电影中的Ben究竟是不是杀人犯、惠美有没有死,想把这些作为给社会留下的疑问。
6、《燃烧》为何选择年轻人视角?
因为我觉得年轻人的问题很重要,这不仅是年轻人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的问题。
其实年轻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世界的趋势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大家生活在得到改善,质量在提高。比如韩国(年轻)人,他们找不到工作,他们在便利店兼职,赚时薪,也可以去买名牌、喝昂贵的咖啡,其实这是存在很大问题的。电影中的疑团和生活中的疑团一样,希望通过这种连接,引起更多人的思考。

7、关于中韩两国年轻人的“无力感
我其实对韩国还是中国年轻人谁的无力感更强,不好下判断,或许是因为中国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韩国十年前经历过这个阶段,当时生活节奏非常快,根本没有时间体验到这种“无力感”。像我当时不会为找不找得到工作而苦恼,到哪里都能找到事情干。但是现在不太一样,韩国年轻人会因为这些更现实的问题而感到无力,这并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问题,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
8、导演会不会有愤怒,怎么解决?
通过电影语言来抒发自己的这种无力感。我也会愤怒,平时看新闻就会很愤怒。
9、导演希望通过作品唤醒年轻人的行动力吗?
我虽然电影里比较习惯提出各种问题,但我也没有奢望用一两个小时的电影帮观众找到答案,但我希望更多观众不是看完电影走出影院就什么都不记得了,我希望观众能以全新的视角去诠释这些问题。
10、最喜欢的创作阶段是后期编辑,拍摄和写剧本很痛苦
最难的是写剧本,拍摄的过程很困难,因为拍摄和写剧本一样,要不断地去创造新的东西。
喜欢编辑的工作并不是因为本身就喜欢,因为编辑就像打扫的过程,对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一个整理,不像写剧本一样,要不断地进行再创造,这是工作性质决定的。
11、作品中“父亲”这个角色为什么总是缺席
作品里缺少父亲的角色是有一定理由的,从现在社会来看父亲在家庭中是缺席的,这也是现代年轻人中普遍出现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