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毕导和基德解读《信条》有感

2020-10-29 20:50 作者:新晋30岁魔法师  | 我要投稿

魔法师和人类的记忆

从小就对神秘事物充满好奇,去书店总会被人类未解之谜一类的书吸引,小学时偶然在书店发现名为《可怕科学》系列丛书的插图版科普读物,用漫画的方式绘声绘色的介绍了一些科学谜题,其中一本叫《时间揭秘》,书中提到了熵的概念,以刷牙的逆过程来为例来解释何为熵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那时开始我对时间这个原本习以为常的东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它就像黑洞一样不断吸引着我去探索,如今二十年过去了,仍然兴致勃勃。

众多关于时间的观点中,相对论发现者爱因斯坦的名言值得深思:“时间从不存在,只是人们的幻觉。”不妨思考一个问题:睡了一夜,早上醒来,你如何证明你不是在“昨天”而是在“今天”?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另一个问题,人在小时候和成年后对时间感知的区别:小时候我们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总是盼望着快点长大,等到成年尤其是工作后,随着年纪增长,我们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二十到三十岁这十年简直快的吓人,给人一种时间在加速度的错觉,变得其实不是时间,而是我们对它的感知,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生命中有没有新的东西进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小时候,人生刚刚开始,每天都在接触新的玩意,学习新的知识,发生新的故事,我们就像那个在沙滩上捡贝壳的孩子,有太多东西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了,我们全身心投入在这场生命的游戏中,无暇顾及时间的流逝,前方有太多未知的旅程等待我们,我们总是渴望快点长大,去未来一探究竟,好不容易长大了,我们很快发现,成年人的世界跟小时候想的不一样,没有那么多精彩和未知,而是充斥着琐碎与重复,这些东西逐渐消磨掉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世界的好奇,我们如同一架有着惯性的机器,周而复始的运转下去,直到停止的那一天,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第二天起床去上班,一天当中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贩卖出去,一年当中,难得有几次清闲,我们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有兴致去看世界,宁可宅在家里休息,这是绝大部分社畜的真实状况,渐渐地,我们发现自己成了那只活在一觉醒来又回到昨天的土拨鼠,很难有新的东西再进入我们的生命,这时候我们很容易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这种流逝带给我们的焦虑,尤其当我们碌碌无为、毫无改变、原地踏步时,那种恐惧是非常真实的。

尽管我们对时间的感知随着年龄产生了变化,但是有一点我们从未怀疑,那就是,时间是往前的,没有人能回头,它遵循单向性。尽管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周遭人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它的力量:四季更迭,潮涨潮落,斗转星移,生老病死…它一直伴随我们存在,存在于计时器上、我们的脑子里、我们的生物钟里,因此,我们从未产生过开头那种疑问。尽管电影小说时常出现时光倒流的桥段,但是现实当中我们未曾经历,我们无一例外朝同一个方向走,这条路的尽头是肉身的消亡,同时也是时间的终结,前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很容易看见,而后者却容易被忽略。毕导提到一个点,活人与死人的区别不仅仅在于肉身的存灭,更在于记忆的消失和时间的停止记忆,存在于我们的脑中,里面包含了我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提取、储存和加工,它只属于我们个人,它和我们的身体一同成为我们存在过的证据。一个失去记忆的人如同置身黑洞,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也是为何阿尔茨海默被认为是最残酷的人类病症之一,它虽然没有摧毁肉体,却夺走了一个人的记忆和创造新记忆的能力,这意味着你失去了和这个世界的联结,从过往到未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死亡。

人类依附于记忆而存在。理论上说,只要一个人的记忆被保留下来,他就没有真正消亡,而这个点也引发了无数人的脑洞打开,并创作出了许多构思精巧、让人拍案叫绝的作品和理论,比如蝴蝶效应,回到未来,源代码。曾经一篇文章提到了一个构想,未来科技发展到可以将人类进行拆解后通过某种特殊介质输送到另外一个地点,然后原封不动的重组,由此实现瞬间转移,从而节省大量的交通时间,这样一来,我们就不用受制于工作地点来决定住所,我们可以在上海住,在北京工作。而这项技术最大的一个难关是:在输送过程中无法保证信息百分百不丢失,其中像基因这种有形物体还好,最困难的部分就是人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这个脑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再比如,一个人因为车祸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顺利度过排异反应后活了下来,此后他的脑子里时常出现一些不属于他的记忆,那是属于这个心脏原主人的,那么这个拥有新记忆的人还是原来的他吗。从物理学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不忘初心是那么难。

决定论

决定论认为,你的未来像过去一样呈现在眼前,过去现在未来被决定,自由意志不存在,一切都是被造物主设计好的程序,包括你的人生。在人类社会和现代商业社会中,决定论泛滥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玄学的发展,由科学自身提出的假说却为玄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如此一来,算命不再是迷信,而是对于未知世界的另类解读方式,聪明人很快从中发现了生财之道,凭借着流传了几千年的各派玄学理论为在人生旅途中失意迷茫的芸芸众生提供人生指导,至今仍有大批拥趸,且市场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很大程度上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物质极大丰富,但精神和信仰缺失成了常态。

参考资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a4y157tg/

2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a4y1E74M/

3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182743/






看毕导和基德解读《信条》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