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和慧能偈诗解析
免费听课链接:https://b23.tv/tkGiTSr
(王阳明心学——复旦大学王德峰老师)
1、起因:禅宗五祖弘忍年纪大了,要找个人继承自己的衣钵和田产,于是让弟子们作偈语,看看他们的学习情况。
2、相关背景介绍:
①禅宗→佛学中国化最高成果。其核心思想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人心→无须向外界寻求,而直观自心、自性;见性成佛→无须分析思虑,而透彻觉知自身具有之佛性,即达佛之境界。
②禅宗认为人生的烦恼是不可避免的,就像风吹过水面一样,肯定会产生波纹,但是所有的人生智慧,都是从烦恼中获得的。所以,我们要在烦恼中修行,培养自己的智慧。
③禅宗对智慧的理解→智慧就是悲悯。笔者认为,禅宗所说的智慧,与孔子所说的仁、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是相通的,他们都打通了人与人之间甚至是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形骸间隔,让我们得以感受着万物的感受,痛苦着万物的痛苦。
④禅宗的重要经典之一《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心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无所住→不睹众相,常观金体。有一个人走进了一个金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金器,金碗、金筷子、金勺子、金杯子等等,但他看到的只有金子,而不执着于这些金器的外观。同样的,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该执着于事物的表象,比如一个好几万的LV包包。它可能会有很多人为附加给它的东西,比如品味、身份等等,但是,从本质上看,它就是一个用来装东西的包。心无所住,强调的是一种出世的精神。
而生其心→首先是不让自己住在那些相里面,而后又要回归那些相。这是因为,我们对金子的理解不可能脱离金器而存在,没有那些具体的金碗、金筷子、金勺子,也就不可能有金子。同样的,我们对人生的理解也不可能脱离生活中具体的事件而存在。也就是说,人生的智慧也不可能脱离生活中具体的烦恼而存在。而生其心强调的是要入世,要回到生活中去。
3、正文:
①首席大弟子神秀: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树→最高的智慧,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所以佛教用菩提指代最高的智慧。
解析:神秀的诗句,把智慧(心)和烦恼(尘埃)对立起来。可是,智慧是从烦恼中来,当你把烦恼隔绝在外时,智慧也就被你拒之门外了。
在追求心净之时,神秀把自己那颗干净的心当回事住在那里了,着了净相。而他这种对自身心净的追求,是小乘佛教的追求;他并没有把众生的烦恼(尘埃)当成自己的烦恼,把众生的罪当成自己的罪,这才是大乘佛教的追求。
总评:还未入禅宗之门。
②南方冒出来的黑马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解析:慧能打破了智慧(心)和烦恼(尘埃)之间的对立,达到了心无所住(不住于净相)的境界,比神秀前进了一步。但是,慧能的诗句也未见本性,它只有“心无所住”,没有“而生其心”。打破净相之后,留下来的就是无、就是空,我们不能停留在这无和空里面,还要把这空再空掉,实现空空,回到人世间、回到生活中来。
总评:站在禅宗的门槛上了。
PS:听了王德峰老师的课,受益匪浅。原本打算记录老师的原话,但有些地方还是忍不住自我发挥了。有空的话,还是建议大家听听王德峰老师讲王阳明心学的这两节课,效果肯定比看我这个粗浅的笔记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