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争霸系列】异虫单位、英雄与建筑的开发历程·下

(以特性为主,与频繁变动的具体数据有关的内容大概率省略)
【目录】
【建筑】
菌毯: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Creep
菌毯肿瘤: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Creep_tumor
虫蛹: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Chrysalis
孵化场: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Hatchery
虫穴: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Lair
主巢: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Hive
萃取巢: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Extractor
分裂池: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Spawning_pool
进化腔: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Evolution_chamber
蟑螂温室: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Roach_warren
爆虫巢穴: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Baneling_nest
菌毯集群: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Creep_colony
潜隐集群: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Sunken_colony
孢子集群: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Spore_colony
脊针爬虫: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Spine_crawler
孢子爬虫: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Spore_crawler
被感染的地堡: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Infested_bunker
刺蛇巢: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Hydralisk_den
潜伏者巢穴: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Lurker_den
尖塔: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Spire
巨型尖塔: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Greater_spire
后虫巢穴: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Queen%27s_nest
感染深渊: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Infestation_pit
被感染的人类建筑: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Infested_terran_buildings
虫道: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Nydus_canal
虫道网络: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Nydus_network
坑道虫: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Nydus_worm
雷兽窟: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Ultralisk_cavern
蝎虫巢穴: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Defiler_mound

【技能/特性】
潜地:https://starcraft.fandom.com/wiki/Burrow

建筑:
菌毯

菌毯在2007年一月的游戏开发版本中会反射光线,不过这似乎有些过于容易令人分心了。
在2008年三月,当于进化腔中将一项特殊能力研究完成后,菌毯可以蔓延得更快。
毒性菌毯:技能消耗:100点能量。该技能允许虫后将一小片菌毯“毒性化”,使身处于其上的敌方单位不断受到伤害。
菌毯曾可以对它所接触到的非异虫建筑造成伤害,这为新的菌毯推进策略提供了可能性。
非异虫建筑曾会每秒受到3点伤害直到被最终摧毁。不过,由于其可能会在拥有盟友的游戏中造成问题,这一机制后来被移除了。

菌毯肿瘤

在旧版的《星际争霸2》中,菌毯肿瘤可以进化为尖啸者。尖啸者能够将虫群之握的射程扩展到其侦测范围内的任意地方,通过仔细的布置,有时候虫群之握的射程可以直接翻倍。
菌毯肿瘤曾是由孵化场在其一定的射程范围内生成的。
到2008年九月,菌毯肿瘤变得更小了,也变得永久潜地了,此外,异虫单位被确认会在菌毯上得到移速加成。

虫蛹

异虫进化研究:为步兵单位+1点伤害。获取:休伯利安号实验室,斯台特曼。
在《星际争霸2:自由之翼》的开发期间,雷诺的游骑兵可通过 SCV 从虫蛹中采集遗传信息。如此可为步兵单位提供伤害加成。

孵化场
自2010年二月起,孵化场曾暂时无法研究潜地。
这一改动后来得到了撤回。
冷知识:
据 Bob Fitch 所言,后虫在最初的计划中将会取代孵化场的角色,它会像电影《异形》中的皇后一样产卵。不过,复制出皇后的那种视觉效果与感觉实在是太难了。幼虫被作为虫卵的一个“临时状态”添加进了游戏,这样虫卵的出现就不会显得像是无中生有了。

虫穴
剃刀虫群:虫后呼出一团由尘埃和昆虫组成的巨大云雾。云雾可被控制,并可对敌方的地面单位和空中单位造成伤害,其中,生物单位将受到额外伤害。友方单位不受影响。虫群最终会自行消逝。研究:虫穴。


主巢
《星际争霸》:
在《星际争霸》 beta 测试阶段的某些开发版本中,主巢的名称曾被赋予给了后虫巢穴的原型。

《星际争霸2》:
《星际争霸2》的主巢是基于《星际争霸》的虫穴所设计的,这样主巢看起来就会更加“邪恶”。暴雪也曾有过修改主巢中心张裂的巨口的计划,使其会随着孵化场的进化渐渐地变化,但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现这一点。

萃取巢
《星际争霸》:
萃取巢完全是由 Maxx Marshal 花了一晚上时间来完成的。它最初被命名为“瓦斯吸取者”。
《星际争霸2》:
在最终完成前,萃取巢经历了少量的修改。萃取巢的第一版视觉形象仅仅是将原版《星际争霸》的美术转化为3D的结果。第一版设计的主要缺陷是其形状与颜色过于复杂,以致看上去十分繁乱,分散玩家的注意力。最后的修改简化了建筑最为惹眼的元素,并令其与其他的异虫建筑保持了风格上的一致。

分裂池
《星际争霸》:
分裂池曾使用过”虫蛹“作为占位的名称。
《星际争霸2》:

分裂池在为《星际争霸2》创作最终美术的第一轮中经历了视觉上的升级。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当时的美术方向要求的是整体的单个巨大的池子而非原版游戏中那样多个较小的组合。中心跳动的心脏则是后来为了使其设计更加有趣而提出的。尽管希望分裂池的肠管看上去能够与“血管泵动”更加相似,但上方池内的液体也使其实在是过于难以实现。
对跳虫变异为爆虫的能力的研究曾是在分裂池中完成的。

进化腔
《星际争霸》:
完全不同于其在《星际争霸》 alpha 版中的外观, beta 测试阶段的进化腔的精灵已经基本与最终版本一致了,只是显现得更加枯瘪病态一些。在 beta 版更早期的开发版本中,进化腔的精灵被先后用在了孢子集群和真菌集群的外观上,直到最终归属于了进化腔。在发行版中,进化腔仍保留了其占位名“脑虫”。



《星际争霸2》:

进化腔在《星际争霸2》的开发期间经历了大量的修改。
在2008年五月,异虫单位的升级都是独立进行的。当然这一改动后来被撤销了。《星际争霸2》中的进化腔也重新恢复了其研究通用异虫升级的作用。在六月,进化腔拥有以下升级可供研究:潜地、排泄菌毯、尖啸者和粘性物。
进化腔自身就是许多视觉设计变更的焦点,这些设计随后推广到了所有其他的异虫建筑上。经典的《星际争霸》进化腔设计古怪而又简单,于是第一轮修改令其看上去就更具侵略性。虽然十分有趣的是,其他异虫建筑反而开始变得不及进化腔那么令人印象深刻,这个问题不容忽视——因为进化腔的定位只是研究一些简单的异虫种族的升级的建筑,开发团队认为它不应该看上去比其他那些解锁更高级异虫生物的建筑更加惹眼。需要大幅重新设计进化腔的决定是在创造了潜伏者巢穴后确定的。进化腔和潜伏者巢穴两座建筑看上去几乎完全一致,这是无法接受的。那时潜伏者巢穴代表的是更高级的异虫科技,它不应该与进化腔相混淆。接下来的重新设计又一次更新自其在《星际争霸》中的外观,不过使用了一种看上去更为“低级”的、更加匹配于其余异虫建筑的视觉设计。

蟑螂温室

蟑螂温室曾名为“蟑螂巢”、“蟑螂巢穴”和“甲虫巢穴”。
在开发期间,蟑螂温室的定位修改了数次。最初,其履行的是后虫巢穴的职能,随后又被重定位为雷兽窟的同类,接着又是其他各种建筑。实际上,虽然开发团队十分喜欢它的外观,但他们难以为其找到一个合适的用途。直到最终被决定为“蟑螂温室”。
有机甲壳:大幅提高蟑螂的再生速度,使其每秒可额外回复10点生命值。研究:蟑螂温室。消耗:150点晶体矿/150点瓦斯/220秒。需求:主巢。

爆虫巢穴

爆虫最初的游戏机制十分简单:在分裂池中研究的一项升级将允许跳虫变异为爆虫。后来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的设计决策总结出了拥有一个独立的建筑来在视觉上表明异虫玩家已研究了该升级的必要性。于是,美术团队创作了爆虫巢穴。 Jesse Brody 设计的名为“巢穴”的建筑早在2008年的暴雪全球邀请赛前就已经出场过了。
爆虫巢穴最终的美术定稿由 Phill Gonzales 完成,它已经偏离了旧版的“巢穴”的概念。 Gonzales 十分热衷于创造一个巨大的、肿胀的爆虫“虫母”,因为它过于肥大,完全无法移动,所以只能伫立于菌毯之上,成为一座建筑。不过 Samwise Didier 更喜欢 Brody 提出的建筑概念,他将爆虫虫母附着在了建筑的主体上,而不是令其独自成为一座建筑。

菌毯集群
《星际争霸》:
在《星际争霸》 beta 期间的一些开发版本中,“孢子集群”之名曾被菌毯集群的精灵代为使用过。
菌毯集群的精灵曾以“F 集群”作为占位名,这可能是指向了“真菌集群/Fungal Colony”。
《星际争霸2》:

在某个时间点上,菌毯集群出现在了《星际争霸2》的游戏引擎中。
然而,菌毯集群后来被菌毯肿瘤所取代,异虫的防御建筑也分别变为了脊针爬虫和孢子爬虫。

潜隐集群
《星际争霸》:
潜隐集群的精灵似乎修改自坑道深渊。
在开发早期,潜隐集群的精灵曾名为“潜伏者”。

《星际争霸:幽灵》:
潜隐集群与孢子集群在《星际争霸:幽灵》中至少出现了一关。诺娃的任务是将它们标识为攻城坦克的目标。

《星际争霸2》:

潜隐集群被脊针爬虫所取代。
潜隐集群原本在《星际争霸2》中是作为虫后生产的可移动的防御建筑回归的。这一可移动的形态的生命值遭到了削减。
潜隐集群是通过其蟹足状的下肢来进行移动的,它们可以在菌毯外行走,但同其他异虫建筑一样,它们会缓慢地失去生命值,并且如果长时间没有回到菌毯中,最终它们也会死亡。潜隐集群无法在菌毯外扎根。

孢子集群
《星际争霸》:
在《星际争霸》 beta 测试阶段的一些开发版本中,“孢子集群”的名称被先后用在了早期版本的进化腔的精灵和菌毯集群的精灵上,直到菌毯集群最终获得了它在发行版中所使用的图形。


《星际争霸:幽灵》:

潜隐集群与孢子集群在《星际争霸:幽灵》中至少出现了一关。诺娃的任务是将它们标识为攻城坦克的目标。
《星际争霸2》:

一个拥有完整的攻击效果、动画和单位数据的孢子集群存在于银河编辑器中。它使用了缩小的孢子炮台模型,但还未在游戏中出现过。
技能:
侦测单位:该单位或建筑能够侦测敌方隐形、潜地、复制和幻象单位。
开发:

孢子集群原本在《星际争霸2》中是作为虫后生产的可移动的防御建筑回归的。这一可移动的形态的生命值遭到了削减。
孢子集群是通过其蟹足状的下肢来进行移动的,它们可以在菌毯外行走,但同其他异虫建筑一样,它们会缓慢地失去生命值,并且如果长时间没有回到菌毯中,最终它们也会死亡。孢子集群无法在菌毯为扎根。
孢子集群已被孢子爬虫所取代。

脊针爬虫

在《星际争霸2》中,可移动防御建筑的概念最早体现在了相位炮台上,不过后来随着相位炮台在测试中被证明是十分不平衡的,脊针爬虫和孢子爬虫接替了它的位置。在这以前,两种爬虫都是静态建筑。它们于游戏开发后期经历了一次视觉上的重新设计。
当处于移动状态时,脊针爬虫曾会失去护甲,生命值也会降低为100点。
在《星际争霸2:虫群之心》中,脊针爬虫的尺寸被放大了(碰撞半径从0.85提升为了0.95),这使得脊针爬虫可以阻挡那些妄图穿越它们与其他建筑的空隙的小型单位的行动。
脊针爬虫被推荐建造在晶体矿矿区附近,以便应对先知的隔绝罩技能。脊针爬虫可自动攻击这些覆盖矿簇的能量护盾,而工蜂可不会。



孢子爬虫

在《星际争霸2》中,可移动防御建筑的概念最早体现在了相位炮台上,不过后来随着相位炮台在测试中被证明是十分不平衡的,脊针爬虫和孢子爬虫接替了它的位置。在这以前,两种爬虫都是静态建筑。它们于游戏开发后期经历了一次视觉上的重新设计。
当处于移动状态时,爬虫曾会失去护甲,不仅如此,生命值也会降低。
《星际争霸2:虫群之心》 beta 测试的平衡更新#6将孢子爬虫的建造前置条件进化腔改为了分裂池。

被感染的地堡

被感染的地堡曾被计划作为《星际争霸2:虫群之心》中一个可建造的战役单位。建造的整个过程中,被感染的地堡会自人类地堡下逐渐显露,将地堡的金属不断纳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并在背部架设起一把火炮。在最终于合作任务中复活前,被感染的地堡一直存留于游戏文件中。

刺蛇巢

刺蛇巢只是对原版游戏中的版本简单地翻新了一下。在此之后,除了制作渲染纹理和添加更多的小型尖刺以与其他建筑进行匹配,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
刺蛇巢曾可以变异为深渊温室/潜伏者巢穴,以解锁将刺蛇转化为潜伏者的能力。
变异为潜伏者巢穴:将刺蛇巢变异为潜伏者巢穴。消耗:50点晶体矿/100点瓦斯/40秒。

潜伏者巢穴

潜伏者巢穴是一种原定出场于《星际争霸2:自由之翼》中的异虫建筑,进化自刺蛇巢并能够解锁潜伏者的变异。在 beta 期间,潜伏者巢穴被取消,潜伏者也被移除出了游戏。不过,建筑本身还存在于地图编辑器中。
在2009年二月,潜伏者巢穴就叫做潜伏者巢穴,但在之前曾名为深渊温室/Deep Warren 。
潜伏者巢穴曾有一个十分“cool”的变异动画,但在开发期间失去了它。这一变异动画仍存留于地图编辑器中。
在补丁4.0之前,潜伏者巢穴都必须由刺蛇巢变异而来。升级“挖地之爪”也被宣布。
进化:
潜伏者巢穴可解锁将刺蛇转化为潜伏者的能力。
潜伏者变异:允许刺蛇变异为潜伏者。变异需消耗1点补给。消耗:50点晶体矿/100点瓦斯/33秒。

尖塔
《星际争霸》:

最终版本的尖塔的外观与其在《星际争霸》 alpha 和 beta 期间的有所不同,因为尖塔的新版实际上源自一座被取消的异虫建筑——熔渣。
《星际争霸2》:

《星际争霸2》中的尖塔是原版游戏中的精灵美术经历了简单升级后的成果。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使用3D建模凸显出尖塔的高度。因为飞行单位所处的水平高度,《星际争霸2》中的建筑,特别是多人游戏中的建筑美术,有着相关的限制。超过特定高度的建筑需要空中路径障碍物以使得飞行单位不会直接穿越它们,或进行高度调整,这样就不会达到一般的单位飞行高度水平。空中路径障碍物并不可用于多人游戏的美术,于是尖塔为了正常的游戏功能被降低了高度。另一种未实行的思路是把尖塔稍稍降级,这样巨型尖塔的存在就会更加重要与突出。

巨型尖塔
《星际争霸》:
巨型尖塔以“异腔/Muta Chamber”作为占位名,这个名称指向了被取消的建筑“变异腔/Mutation Chamber”。
《星际争霸2》:

巨型尖塔经历了数次修改,这些修改实际上是在陷入了开发的地狱后的久久的徘徊。最初的设计只是将《星际争霸》中的美术进行升级,但这似乎并不起效。《星际争霸》中巨型尖塔的设计外观在3D化后看上去并不怎么样,太过笨重,太过细碎繁杂。表现出设计者想要的建筑高度也是一个问题,因为较为高耸的建筑实际上拥有高度限制。当开发团队开始使用 Zbrush 来创建单位头像时,一些异虫建筑也被重新设计,以使用更为自然的建模过程。重新设计后的巨型尖塔的顶部基于了 Trevor Jacobs 设计的一版未使用的虫后概念。
巨型尖塔在不断的修改下渐渐地向着最终版本的游戏设计前进,但是与其他的异虫建筑相比依旧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最终的统一阶段解决了这些问题的大多数。尖塔的下半部分被巨型尖塔重复利用,但略微添加了些额外的护甲。上半部分则完全被新的设计所覆盖,并重新铺上了纹理,终于经过长久的努力,完成了原版游戏设计的升级。

后虫巢穴
《星际争霸》:
在《星际争霸》 beta 版的一些开发版本中,后虫巢穴被命名为了“主巢”。“主巢”之名后来被赋予了孵化场的最终进化形态。
《星际争霸2》:

在某个时间点上,后虫巢穴被加入了《星际争霸2》的游戏引擎中。它的模型曾被分别用于代表坑道温室(现在的虫道网络的原型)和蟑螂温室。

感染深渊
蠕动:潜地的感染者可以更高的速度移动。研究:感染深渊。消耗:100点晶体矿/100点瓦斯/60秒。

被感染的人类建筑
在《星际争霸2》的开发阶段中,感染者可以暂时接管人类建筑以生产被感染的陆战队员。
该技能第一次于2008年三月亮相,当时被感染的人类建筑可以生产被感染的陆战队员。
在2008年五月的开发版本中,变为了生产八只巢虫。
下个月中,被感染的人类建筑再次变为了生产被感染的陆战队员。
到了2008年十月,感染者失去了该技能。

虫道
《星际争霸》:
在开发早期,虫道曾名为“坑道虫道”和“坑道深渊”。
虫道的精灵最初是基于虫道内部的概念美术而展开制作的。当虫道的精灵在开发期间被修改后,旧版的精灵可能被修改成为了潜隐集群。

《星际争霸:幽灵》:
巨大的虫道网络在整个行星的外壳中曲折蜿蜒,其中遍布着死路、陡坡和悬崖。在虫道内部是藤蔓一般的建筑,它们极不稳定,经常与根部脱节。由坚韧的肌腱编织而成的网状墙体在虫道内部十分常见,它们会阻碍玩家的前进,但其对虫道本身的作用尚不知晓。

虫道网络

虫道网络曾被命名为“坑道温室”。坑道温室解锁了感染虫的生产并可为其研究技能。这一功能后来移至了感染深渊中。源自《星际争霸》的后虫巢穴模型被暂时用在了坑道温室上。
盟友过去也可以进入另一名玩家的虫道网络,即使双方的种族不同,不过友方异虫的虫道网络并不会相互连接。

坑道虫

坑道虫在开发期间经历了数次调整。
坑道虫首次出场于2007年,无论是建造完毕还是被杀死时坑道虫都会发出尖啸。
最初,盟友能够进入另一名玩家的虫道网络,即使双方的种族并不一致,此外,友方异虫的虫道网络并不会相互连接。
2008年十月,眼虫曾可以在虫道网络建造完毕后生成坑道虫。这一技能需要消耗眼虫的能量。眼虫在2009年三月时已经失去了生成坑道虫的能力。

在2008年六月,坑道虫是直接由虫道网络建造的;在菌毯上选择一个目标点后(坑道虫仅可以在菌毯上生成),坑道虫就会破土而出。到了2009八月,坑道虫又变回了由虫道网络生产的方式。
坑道虫曾是一种可以移动的虫类单位,它拥有两种形态,“静态”模式和“可移动”模式。在两个模式间切换会有一定的延迟。在通过地下通道传输单位时,即使没有侦测单位,玩家也可以直接观察到坑道虫。坑道虫还可跨越太空平台间的间隔。之后坑道虫就彻底变为了一个静态建筑。
《星际争霸2:虫群之心》:
暴雪计划在游戏中为玩家加入可生产的不同种类的坑道虫。比如说有一种坑道虫可排放一道横穿数个屏幕的菌毯,为异虫创造一条进攻的捷径;另一种坑道虫可以也仅可以攻击敌方的建筑,玩家可将其用作其他异虫基地的地面突袭者。
到了2012年九月,这些新版的坑道虫还是没有实装入游戏,它们最终也还是被取消了,尽管游戏的 beta 文件中仍存有它们的信息。
《星际争霸2:虚空之遗》:
坑道虫在从地底钻出时被添加上了无敌属性。补丁4.7.1移除了这一点,当在钻出时仍保留了6点的总护甲值。

雷兽窟

雷兽窟是《星际争霸2》接近完成时最后一批完善的异虫建筑之一。暴雪做了多次不同的尝试以求发掘出异虫建筑设计的韵味与情理。一些建筑尽管在视觉设计上十分有趣,但也与其所能解锁生产的异虫单位毫无联系。在最终的雷兽窟美术被创作完成之前,至少有三个版本的雷兽窟被提出。
暴雪制作的最终版异虫建筑与其所能解锁生产的单位有许多共通的视觉元素。雷兽窟背后的想法是尽管建筑本身相较原版游戏已经经过了修改,但它还是要能展现出雷兽独特的视觉特征。
在某个时间点上,雷兽窟是由后来成为了蟑螂温室的建筑模型所展现的。
顺劈之爪:该升级允许雷兽造成溅射伤害。研究:雷兽窟。消耗:150点晶体矿/150点高能瓦斯/80秒。
Beta 开发:

合成代谢:提高雷兽的移动速度。研究:雷兽窟。消耗:150点晶体矿/150点高能瓦斯/110秒。
该升级于《星际争霸2:虚空之遗》中被重新加入了游戏。
《星际争霸2:虫群之心》开发:
潜地突击:该技能允许雷兽迅速地(速度为3.75)潜入地下并向前冲锋以突入到战场中央。这是为了缓解雷兽因体型过大或其他单位拦路而无法进入战斗的问题。技能的发动并不需要目标区域的视野。似乎当雷兽从地下钻出时可以对周边单位造成伤害。消耗:200点晶体矿/200点高能瓦斯。冷却时间:30秒。

蝎虫窝
一个早期版本的蝎虫窝的精灵被名为了“变异深渊”。
蝎虫窝与变异腔拥有相同的线框。

技能/特性:
潜地
在《星际争霸2:虫群之心》的开发期间,爆虫获得了一项在主巢中研究的升级,可以允许它们在潜地时移动,雷兽也获得了一项技能可允许它们在地下向前冲锋,直指敌方部队的心脏。
《星际争霸2:虚空之遗》补丁4.7.1中的平衡更新将潜地与出地分为了两个独立的按钮,并将潜地的快捷键从 R 改为了 D 。潜地和非潜地的异虫现在可于 tab 分组中于双击后被同时选中。感染者也能在潜地时于单位下方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