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解说词文本05 薯芋新天地
【取之于地下,薯、芋等根茎作物在抚慰饥馑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美味选择:凉薯垫柠檬虾、卷筒粉、反沙芋、芋茸虾球、黄金糕……在熙攘美食间自成一派,它们在低调中暗蓄潜力,以多变形态在岁月间酿就出一道道不可复制的风味。】
第五集 薯芋新天地
并不是所有的“谷物”都能沐浴到阳光,有一些选择在黑暗中生长。它们生命力强大,足迹遍布这个星球。
这些坚韧顽强的地下“能量块”,不但能抚慰饥馑,更能变幻出诱人的美味。低调中暗蓄潜力,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韦阿姨照例在田间打理,刚结出的豆荚需要剪掉,这种豆科植物地表以上部分都有毒性。
/广西 南宁 两江镇/
真正的收获在一个月后,这时孙女也放暑假了。顺藤向下,地里埋藏的才是目标。地下的块茎,像巨大的蒜头。
/豆薯/
藤蔓纤细,一头长豆,一头结薯,这是豆薯名字的由来,当地人更喜欢叫它凉薯。
/广西 百色/
向西200公里的百色,凉薯与清甜的芒果一同上市。溽热的八月,老城节奏缓慢,人们在一碟米粉中享受一天的开场。
卷筒粉的馅料需要提前烹饪,刚刚收获的凉薯成了其中的头牌。切成丁,焯水断生后,滚油翻拌,凉薯绵软中保留脆口,特别的清爽。
/卷筒粉/
叉烧、香肠、豆角丁,馅料的选择丰俭由人。现做的米皮摊上内馅,顺势卷成筒状。一勺黄皮果酱,酸甜醒目。
/广西 南宁 两江镇/
进入中伏,一年里最炎热的时间,一条小溪是全村的乐园。韦阿姨要抓紧时间,赶在收购车到来之前,把凉薯清洗干净。老伴的工作是拯救方圆50公里的故障电器。
洗净浑身的泥土,凉薯变得模样可人,外皮纤维紧密,拽住一头就能成片撕下,因此也叫剥皮薯。
新鲜凉薯口感介于荸荠和雪莲果之间,甘甜中带有雨后青草的味道。每天卖掉300斤凉薯,这是韦阿姨夏季最重要的收入。
夏天,凉薯是百搭的食材,酸藠头、酸辣椒、酸姜、酸柠檬是广西烹饪的灵魂佐料。
/凉薯垫柠檬鸭/
绿头鸭肥瘦得当,肉质紧实耐煮。酸料消解鸭肉的肥腻,此时洁白素净的凉薯是最佳配角。久煮仍能保持脆爽的口感,还是吸纳味道的行家。
/网油腰卷/
凉薯切成细丝,与蔬菜一起投入网油的怀抱。裹糊油炸,外皮焦酥油润,馅芯清爽鲜脆,荤素平衡。
/凉薯汁/
刚摘下的凉薯水分充足,既是蔬菜又似水果,用糖和白醋腌制。只消20分钟,汁液渗出,这是韦阿姨给孩子们制作的夏日特饮。
广西人热衷用醋腌制一切脆口的蔬果,并叫它们酸嘢。给老伴儿做的,额外加入自制的酸辣酱,激越的调味更衬托凉薯的清新。
薯类作物可以作为蔬菜,但更多时候它们是粮食,在人类的食谱上,与种子和果实类的谷物同等重要。
/秘鲁 库斯科 钦切罗/
纵贯南美大陆的安第斯山,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泥土下生长着4000多种薯类作物。入秋的温度已跌破冰点,放了一夜的马铃薯冻得很结实,克丘亚人用这种方法制作冻干。
/马铃薯/ /冻干马铃薯/
草垛是天然的保暖箱,适合存放新鲜的块茎。曼努埃尔和母亲把冻干磨成粉,用它来制作汤底。
马铃薯浓汤是克丘亚人家最常见的早餐,咸香浓稠的滋味也带来足够的能量。俗称土豆的马铃薯,今天是全球13亿人的主食。
这些奇形怪状的块茎也是土豆,在印加文化中被认为是神的馈赠。当地人世代种植,客观上避免了病原菌侵害单一品种,导致减产和绝收。
/黑狮马铃薯/ /青格斯马铃薯/ /黄油马铃薯/
今天,秘鲁是土豆种类最多的国度,为改进品种提供基因资源库。主修农业科学的曼努埃尔,维持着家族传承的300多个品种,并努力把它们培育得更美味。
安第斯山脉出产的根茎远不止土豆,这里还有许多鲜有人知的薯类。
/酢浆薯/ /块茎旱金莲/
酢浆薯,两头圆润,有蜡质的表皮。块茎旱金莲,表面有暗纹,形似水滴。它们虽然没有像土豆那样风靡世界,但为当地人提供了额外的营养和风味。
/秘鲁 利马/
各种奇异食材汇聚首都利马,为厨师的表演提供丰富的素材。
皮娅收到的包裹来自曼努埃尔的农场。酢浆薯生脆清甜,口感像胡萝卜;块茎旱金莲,有近似芥菜根的辛辣。
皮娅是第一个获得世界最佳女厨师头衔的秘鲁人,她的过人之处在于对食材的理解和呈现,根茎是她经常创作的主题。
黄油和蜂蜜的常温腌制下,野性的根茎变得无比顺从,也最大限度保留了自然的色泽。
/安第斯根茎挞Muchos Tubérculos/
喷枪一燎,过火处便散发出淡淡的焦糖味,再用新鲜切片衬托,这就是皮娅的招牌菜。取之于地下,压得住场面。
/秘鲁 库斯科 钦切罗/
根茎丰收的季节,曼努埃尔和妈妈每个周三都要去乌鲁班巴河谷的市场。
六千年前,安第斯山脉的先民就开始种植根茎作物。印加帝国在山谷腹地修建梯田,试验杂交,培育新种,农业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曼努埃尔把新收的酢浆薯放在太阳下曝晒。煮熟的酢浆薯,淀粉质地松软,滋味甘甜,榨汁后发酵,培养芳香和复杂的风味。做好的酢浆薯酒,父亲会用来为丰收祈福。
收获季结束,安第斯山脉的原住民要进行一种特殊的烹饪。
土块垒成中空的金字塔结构,内部柴火加热,烧到干燥滚烫。根茎与碎土块交替堆叠,食材和热量一同掩埋。这是只有在庆祝仪式上才会启用的烹饪方式。
/紫花辣椒/ /孔雀草/ /秘鲁青酱/
紫花辣椒,辣度与朝天椒相当,加入有罗勒香气和酸橙味的印加孔雀草、秘鲁青酱,酸辣提味,适合搭配各种根茎。
一些文明的诞生地恰巧没有禾本科谷物,根茎就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薯类也因此跻身“谷物”的行列。大地铺展开巨大的桌布,辛劳与奖赏都在这张无边无际的餐桌上。
广东潮汕地区,有一种根茎消费量巨大,也是潮菜里重要的食材。
/广东 揭阳 东寮村/
东寮村被群山环抱,地处岭南水城揭阳,潮湿的环境是芋头生长的风水宝地。九月底,到了它们露脸的时候。
/芋头/
每年这个季节,职业厨师许剑炼会带着自家田里的出产参加一场盛会。割去叶柄,球茎个头硕大,挑选最好的装车。
东寮芋头节活动开幕,第一名就称为芋王。潮汕人都是芋头的狂热粉丝。
/糕烧双色/
截面上密布紫色小点,这是槟榔芋的标志。蜜渍是潮菜中的经典手法,在高浓度糖浆中熬煮,芋头自身水分逐渐被置换出来,质地变得如膏脂一般。
/芋茸虾球/
芋泥与猪油、澄面一起,包裹虾球。高温下,猪油瞬间分离淀粉,呈现飞丝的蓬松结构,放大芋头的香。
/薄壳芋头煲/
薄壳季的尾声恰好和芋头上市重合,疏松的结构展现出强大的托底吸位能力,芋头饱含鲜美的汤汁。
芋头更精彩的演绎,南北流派不谋而合。
/潮汕芋泥金瓜/ /宁波猪油渣芋艿羹/
潮汕槟榔芋疏爽干松,浙江奉化芋细致绵密,一边以极大的耐心,用猪油、砂糖翻炒到黏柔光亮,另一边以猪油渣高汤加持,煨制成细腻顺滑的稠羹。
同为淀粉与猪油的相逢,一甜一咸,都有各自化不开的浓香。
采收后,看似无用的茎秆,潮汕人不会丢弃。带回家里,切下幼嫩的部分,叫芋横。处理它,只用一根棉线。日晒脱水,使内部气腔收缩,制成便于储存的菜干。
一家人围坐,从芋泥馅的朥饼开场,这是潮汕中秋必不可少的点心。皮酥馅细,极尽油润,需要一口茶汤化解。
今天,许剑炼要为全家老小下厨。芋横干重新入水,曾经输送水分的导管,现在是吸收肉汤的海绵网络。
薯类家族中,槟榔芋含水量少、肉质酥松,用热油为芋头勾勒金边。熬煮白糖,气泡由大变小,此时水分蒸发恰到好处。加入葱花和芋头,均匀裹上糖浆。
关火,终止加温,但翻炒却不能停。糖浆冷却,结晶过程被外力不断破坏,最终形成轻盈如霜的粉状,这个过程当地叫反沙。糖霜的质地和芋头的粉感,两者难分彼此,堪称天作之合。
/芋横烧肉/ /反沙芋/
在潮汕,无论宴席大小,一定要有甜食坐镇。全家一起打边炉,反沙芋第一个登场。
祭拜月娘是中秋夜最重要的活动。母芋上生出的小芋仔,潮汕人叫芋卵。满满的一盆,敬奉给当空皓月,也托付上一切美好的愿望。
中国人食用芋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16世纪末,另一种适应性强、耐储藏的根茎从南美辗转而来,中国人叫它番薯。
/浙江 台州 黄岩区/
/番薯/ /山粉圆/ /番薯小圆/ /番薯庆糕/
蒸熟碾成泥,包裹盘菜、豆干,搓成小球,裹芝麻油炸,都能彰显番薯浓香的甘甜。晒干磨碎,混合红糖、糯米粉,点缀果干,庆糕是当地秋冬物产的集合。
/番薯淀粉/
提取番薯丰富的淀粉,经过沉淀、分离,干制成白色的粉块,可以长期保存。
/浙江 台州 玉环市/
番薯在各地有众多别称,对中国人来说,它曾经抚慰过饥馑的岁月。在浙东海边,刨丝晒成干,与大米同煮。番薯稀饭,至今仍是家常的主食搭配。
游阿姨有一门手艺,颇受邻里村民的青睐。接鲜船从外海带回渔获,临海而居的人们总是占得先机。
这里曾经是浙东最繁忙的渔港之一,人们有各种方法保存大海的出产。最常见的是晾晒,制作鱼鲞(晒鱼干)。
游阿姨选择做成鱼面,这需要番薯的助力。早年,丈夫随船出海维修机械,养活全家。如今退休后,靠游阿姨做鱼面补贴家用。
鮸鱼,肉质白皙厚实。刮下鱼肉,轮到番薯淀粉登场。薯类淀粉普遍比禾谷淀粉的颗粒更大,易于吸收水分。一团鱼肉,一把番薯淀粉,只用木杖,如同开启一场打击乐表演。
通过捶打,淀粉分子嵌入鱼肉纤维,让鱼肉糜的黏稠度更高,获得巨大的延展性。交错杖击,确保寸寸受力,没有长期经验,很难把握得精准。
20分钟,敲出一张薄而不破、柔韧洁白的鱼饼。十斤鱼,两斤番薯粉,游阿姨一天最多能敲二十五张。烘烤,进一步蒸发水分,便于储存。切成条,就是鱼面。
/凉拌敲虾面/
相似的方法,换成虾肉依然成立,不变的是番薯淀粉。饱满的肉身,扁平化成一张面皮。煮熟后,白里透红、爽滑柔韧,一点酱汁就能激发鲜甜。海鲜与碳水,一时莫辨。
/敲鱼面/
煮汤面,只用少许蔬菜,番薯藏而不露,却满含鱼肉的鲜美。薯类让人们获取淀粉时有了更多选择,原本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因此变得丰饶富足。
渔船再次进港,整个村庄又回荡起敲击声,周而复始。
在中国南方内陆,人们对薯类有更多的依赖。
/淮山鸡汤/
美术老师阿薇刚刚做了妈妈,淮山药鸡汤是最近家中常备的月子餐。阿薇的母亲方红梅,几个月前搬来照顾女儿的起居。
/江西 赣州 中圳村/
曾外祖母家在10公里外的村庄。赣南地区,丘陵环绕着小盆地,一年四季气候温热。
高大坚固的围屋,是方红梅出生的地方。宋代开始,大批中原先民南迁,聚族而居,他们被称为客家人。八十岁的老外婆时常到围屋打扫。
三十年前,族人陆续搬离,方家也在祖屋旁建了新房。围屋与新房中间是自家的菜园,此时藤蔓茂密,一种地下根茎已经成熟。
这也是一种山药,薯蓣是它正式的名字,在东亚地区广泛食用。各地的品种在形状、颜色上千差万别,外观像脚掌的,当地俗称“脚板薯”。
/薯蓣/
对付这只“大脚”,方红梅必须戴上手套。皮下渗出的粘液是皂角素和植物碱,会引起皮肤过敏,这是薯蓣作物共通的防御机制。
特制的擂钵有放射状纹路,便于研磨。丰富的花青素呈现艳丽的紫红色,脚板薯释放出更多黏蛋白和甘露聚糖,让薯泥变得格外黏稠。
/薯包鱼汤/
刚磨的薯泥含水量高,加入糯米粉,获得适当的稠度,不会懈散。虎口一收,挤出球,炸成薯包。鱼汤鲜美,薯包漂浮其中。
今天,长幼四代人第一次欢聚一堂,全家为之忙碌。将薯泥摊薄,控制好火候,热油慢慢渗入,煎至两面微黄焦脆。在冬季,它有特定的搭配。
方红梅遵循老外婆的习惯,在祖屋酿制米酒。秋收酿的酒,立冬正好到了启坛的时候。
米酒加热,味道更加柔和。酒酿、红糖和姜末调味,增添一抹温暖的香甜。脚板薯制成的薯饼最后加入。
吃薯酒,被认为能帮助产后妇女抵御寒气,曾经母亲也是这样做给方红梅吃。如今,它是全家人都喜爱的暖身甜汤。
/薯酒/
也许是不断迁徙,让客家人对每一次落脚都格外珍视。围屋的生活虽已落幕,但薯酒的味道还将延续。留种的薯蓣过冬,悬挂在灶头上,等待开春再播种。
/海南 海口 红明农场/
李清徽出生于印尼,六十年前回到海南岛,仍然保留着一些南洋的生活习惯。
农场种植一种热带根茎作物——木薯,老李对它情有独钟。灌木底部是贮藏营养的粗壮根,大约四千年前,南美亚马逊流域已有食用。在热带,它的普及程度甚至超过小麦。
原本木薯具有毒性,经过几代改良,有些已经可以直接食用。提取的木薯淀粉,在东南亚饮食中有广泛的运用。
虾肉糜与木薯淀粉和成面团,蒸熟后晾凉、切片,再彻底阴干。热油欢唱,内部残存的水分在高温下极速汽化,木薯淀粉被带动一起膨胀,这就是东南亚的经典小吃——虾片。
/虾片/
搭配香料浓郁的菜肴,每咬一口都是清亮饱满的酥脆。
/珍多冰/
李叔的木薯甜点是农场聚餐雷打不动的保留项目。班兰叶打成汁,加入木薯淀粉,粉浆有清新的香气。漏入热水定型,绿色的小粉条爽滑细腻,是夏日冰饮的最佳拍档。
制作另一种糕点,程序就要复杂得多。木薯淀粉和鲜榨椰浆、班蓝叶、可可粉,混合蒸熟一层,再加一层,反复九次。
/九层糕/
耗时两个小时,但李叔乐在其中。相比其他淀粉,木薯的优势是能贡献绝佳的弹性质地。
/印尼椰浆香茅咖喱鸡/ /木薯片/ /红葱椰香咖喱木薯叶/
每个月农场都有自发的聚会,李叔的手艺总是最受大家欢迎。邻居们大多同龄,也有相似的经历。
李叔怀念的童年味道,后来成为粤菜中流行的甜点——黄金糕。
木薯依然不可或缺。姜黄榨汁,给洁白的淀粉和椰浆增添明亮的黄和淡淡的辛香。倒入搅打的蛋糊,等待发酵。
木薯经东南亚传入,起初只是为了度荒,后来种植增多,品种也得到了改良,归侨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急性子的李叔对做糕却颇有耐心,为了儿时的味道,借回印尼探亲的机会,多次拜师学习了黄金糕的做法。
/黄金糕/
内部的水分向上蒸发木薯、淀粉塑造出自下而上的条状气孔,横切开来,如蜂巢一般,劲道耐嚼,柔韧富有弹性,还伴着浓浓的椰香。
糕点的香甜承载着侨居的记忆,已伴随他们走过大半个世纪。这些在寻常生活的缝隙中涌动着的滋味,复杂而绵长。
安第斯山脉,根茎品种还在不断扩大;广东揭阳,人们对反沙芋热情不减;在赣南的春天里,种下新的薯种。
用沉默的辛勤带来可靠的温暖,不断在新天地里安身立命。这是地下的谷物,也是那些生生不息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