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卧儿印度军事力量概述(二):步兵,炮兵,火器以及战术

莫卧儿帝国的步兵(Ahsham)
与那些因骑术技艺而受赞誉的莫卧儿骑手不同,莫卧儿的步兵处于非常劣势的地位。虽然骑兵是不可或缺的,但它本身并不能赢得战斗和战役,尤其在火药武器出现之后。步兵中大多数都是装备很差的民兵,应当地穆斯林或印度教头人征召而出战。当然,莫卧儿的步兵不仅仅是一群无组织的暴民。与骑兵一样,步兵部队被指定在战场上执行不同的任务,专门从事突击或投射战斗。真正的重型突击步兵,在印度战争中一直相对罕见,但也有例外:拉其普特人,在广泛采用骑马战斗和最终在中世纪时代采用骑射之前,有徒步紧密编队战斗的传统。这样的传统技能在堡垒或城市的近距离攻防战斗中继续被使用,或者作为骑兵在绝境中自我毁灭的仪式。

莫卧儿步兵的种类
1.山地步兵:一些步兵征募自拉瓦尔品第(Rawalpindi)附近山丘的罗西拉(Rohillas)帕坦人中(奥朗则布时期其曾被派遣到次大陆中部和南部新征服的领土上驻扎,因镇压拉其普特起义有功。当然他们也提供曼萨布骑兵特遣队)。在16世纪时,也有一些士兵征募自俾路支斯坦(Baluchisitan)的荒山之中,其主要以徒步射击的方式作战,并以骆驼机动。还有一些山地人被指定为弓箭手,如来自阿杰梅尔到古吉拉特之间崎岖山地原始部落的Bhilah,以及来自阿格拉到德里之间丘陵国家的Mewati,这些人都是熟练的商路强盗和猎户,使用叫做Kamtha的单体长弓。
2.民兵:特别是宗教武装派别的成员,也擅长进行肉搏战。例如Nagas和Pathabaz,Nagas是一种常见的印度教流浪武装战团(印度教狂热信徒似乎将这一阶段作为人生必备的经历),装备刀剑、弓箭和火绳枪。穆斯塔法(Hāji Mustapha)在1758年冒险前往西孟加拉邦和帕切特(Pachet)时,在前往恒河的途中遇到了5000名信徒;“他们都是高大、强壮、四肢健全的人,一般赤身裸体,但装备精良”。这些战士一直被认为是优秀的部队。而Pathabaz。Husain Shāhi提到,在1760- 1771年,辛迪亚有几千名Pathāhbāz,指勇敢而熟练的剑士。他们熟练使用一种叫Patta的护手直剑。
3.火绳枪手:最好的火绳枪手似乎征募自恒河下游的平原和孟加拉地区。Baksariyah的词源显示他们来自恒河流域的Baksar。实际上他们来自Rajput和Bhuinhar氏族,作为孟加拉扎明达尔的忠实随从和加尔各答私人住宅的门卫谋生。他们已经习惯世世代代为莫卧儿军队服务,不管是前辈莫卧儿军队还是后来的英印军队,都认为他们是最好的印度兵。另一种优质火绳枪手来源是拉其普特人的邦德拉氏族,即Bundelahs,最初他们被认为是低等阶层的士兵,只被招募用来作为火绳枪手。然而他们一直以晓勇著称,最终在氏族首领欧查王公的领导下实现了崛起,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18世纪之前一直为莫卧儿军队而战,但18世纪开始反抗莫卧儿人。
火绳枪手Banduqchi-i-jangi或者叫Tufang-chi是莫卧儿少有的正规步兵,他们不是Baksariyah就是Bundelahs。不同军衔以及收入如下表:

阿克巴时期规则(最初的版本)更加复杂:

因此,米尔达哈后来的薪资似乎比最初确定的要高一些,而普通士兵的薪资总体上要高得多。但欧洲的旅行家认为,即使是莫卧儿军队中最精锐的皇家火绳枪兵都没有得到适当的训练。
4.宫廷人员:在阿克巴统治时期,宫廷内的许多人员也被纳入步兵的范畴:埃塞俄比亚人不时的被提及,其一般是以宫廷太监或者德里警卫。还包括:门卫(darban);从马贼和盗匪中征募的特殊警卫(Khidmatiyyahs);大部分从今天拉贾斯坦征募的徒步传令兵(mewrahs); 皇廷剑卫(shamsherbaz);皇廷摔跤手(pahluwans)等等。
5.阿拉伯人:在晚期莫卧儿时代的德干地区,阿拉伯人被认为是最好的士兵。他们的工资通常比别人高,为一个月12卢比,但最低的月薪也只有5卢比。总的来说,阿拉伯人是完全可以依靠的,在城防方面尤其如此。
6.欧洲人:即Farangi。这些人是欧洲人,以普通士兵的身份服役。他们多半是当地的基督徒,或所谓的葡萄牙人,或来自果阿,或来自这个国家在恒河和雅鲁藏布江河口附近定居的殖民地。他们中可能有一些从停泊在苏拉特或坎贝的船只上逃亡的水手。然而,更常见的是,这样的人进入炮兵。Ashob告诉我们,在1739年,在莫卧儿的服务中仍然有法兰克人。他们都是法国人,或附属于炮兵,或从事外科医生、接骨师(shikastahband)或内科医生的职业。他们的首领,Farangi Khan或Farashish Khan,被认为是贵族,并获得贵族的工资。
7.女禁卫军:负责守卫女眷的武装女禁卫(Urdubegis)从不是仪仗部队,训练武装女兵的传统在海德拉巴尼扎姆仍有保留,1795年和马拉塔军队的库尔德拉之战,她们不比尼扎姆的其他军队差,她们穿着老式的eic制服,受过法式操练,射击精度很不错。
莫卧儿步兵的战术
与骑兵一样,突击部队和投射部队之间的区别并不总是绝对的。弓箭手和火枪手通常携带剑或其他锋利的武器作为随身武器,有些人还带着盾牌。与西方同时代的人不同,印度火枪手和步行弓箭手几乎总是在开放的秩序中或在掩体后面战斗。火枪特别适合小规模战斗,他们卓越的穿透力和制止力可以迅速破坏全副武装的重骑兵或大象的进攻。由于这个原因,火器散兵经常在骑兵之前被派出去,从敌人骑兵中筛选友军骑兵。巴布尔采用了一种典型的中亚做法,即让每个手持火器的步兵与一个手持大盾牌的伙伴配对。这是对箭矢的合理保护,但对火药武器并不有效。后来,莫卧儿散兵从蹲姿开火,甚至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散兵坑。配备完整两脚架的滑膛枪的广泛使用表明,这种武器经常从地面发射——在蹲姿或在战壕内。
法国人弗朗索瓦·伯尼尔(Francois Bernier)是一位敏锐的评论家,尽管他是一名医生(奥朗则布的御医)而不是士兵。他告诉我们,莫卧儿步兵的薪资在各军种中是最低的,而且:“火枪手在最好的时候也很可怜——可以说是蹲在地上,把火枪搁在一种挂在身上的木叉上的时候。即使在那个时候,他们也非常害怕灼伤自己的眼睛或耳朵,最要命的是,一些精灵或邪恶的灵魂会使他们的火枪爆裂。”
贴近地面可以保护散兵免受敌人的攻击,还可以保护他们免受来自后方前线的友军炮火和轻武器的攻击。这也意味着他们可以在遭到骑兵冲击的情况下生存下来。对于来袭的骑兵来说,地面上的目标很难攻击,因此骑兵将面临一个令人不快的选择,要么停下来将他们铲除——在敌人主力的火力下破坏他们冲锋的势头——要么越过他们,冒着他们会再次出现并从后面向自己开火的风险。
对于后来的西方旁观者来说,这种步兵战斗的风格显得非常奇怪。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莫卧儿王朝的方法,不符合他们所理解的标准,因此是低劣的。伯尼尔写道:“这些庞大的军队经常表现出伟大的功绩,但一旦陷入混乱,就不可能恢复纪律…我从未见过这种士兵,他们毫无秩序,像一群动物一样毫无规律地行进。由孔德亲王或图雷纳元帅指挥的来自佛兰德斯军队的五万二千名老兵将轻而易举地战胜这些军队,无论其人数有多么多。”更有资格的观察者,如意大利雇佣兵尼科洛·马努奇(阿克巴在位时期),有时也持怀疑态度。在描述一场战斗时,他指出:“我在这次战斗中看到,就像在我后来在场的许多其他战斗中一样,唯一战斗的士兵是那些在前线的士兵。排在后面的中亚士兵虽然手里拿着出鞘的剑,却什么也不做,只是喊着“Ba-Kush,Ba-Kush!”,而印度人则喊着“Mar,Mar!”,也就是说,“杀,杀!”如果走在前面的人前进,后面的人就会效仿,如果走在前面的人后退,其他人就会逃跑,这是印度斯坦与欧洲完全相反的习俗。”因此,他并不欣赏。这种行为可能是对过度集中的危险的一种实际反应,在面对猛烈的炮火时,需要保持足够的间隔和开放的秩序。 莫卧儿军队,特别是步兵,需要以小团体和个人作战,这是真正的小单位战术,下至排级和小队的战术。排长(Panjeh Bashi,即“50人军官”)和小队长(Dah Bashi,即“10人军官”) 受到尊敬并获得相对丰厚的报酬,也表明了这一事态发展。在大型的火枪手特遣队中,排或小队的领导往往直接向指挥官汇报。与欧洲人的设想相反,这种作战方式实际上要求单兵具有更高的纪律性和主动性。个人、小队及其指挥官,即使在防御和隐蔽作战时,也经常不得不在与其他部队和上级密切接触和沟通的情况下进行机动、攻击和决策。后来的历史学家,无论是印度还是欧洲军事革命的历史学家,都将这些战士描述为“武士”,他们专门从事个人或小团体的战斗,而不是作为更大整体的一部分的职业军人,他们也许并不总是理解他们与战友的分离是由战术需要决定的,但并不妨碍他们作为团队的一部分或根据计划行动。
然而,正如伯尼尔和其他人显然观察到的那样,这种分散可能使真正严重挫折后的重整和集结变得更加困难。严重依赖骑兵和快速机动步兵的军队在面临失败时可能会迅速溃散。


莫卧儿轻型火器
印度冶金业生产了优质的轻火器(Tufang或Banduq),与欧洲产品相比相当不错。一般来说,枪膛相对较小和枪管较厚,通常由高级乌兹钢(Wootz)制成,允许印度轻型火器与较多的火药装药一起使用,并拥有相对较大的火药室,使其比欧洲产品具有更大的射程和精度。早期常见的莫卧儿火枪似乎在后膛相对较轻,而在枪口较重,因此必须使用脚架。当然,除了较重的火枪,还有较轻的火绳枪,但两者都相当长——通常约1.80米——可能是因为莫卧儿倾向于精确射击。尽管手枪作为欧洲caracole战术的一种新武器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它几乎没有影响当时的印度骑兵战术。这种纪律严明的骑兵战术在欧洲战场上被证明是相当无效的,集体操练对步兵来说很好,但对重骑兵来说作用有限。在一般情况下,以及在莫卧儿的情况下,重骑兵聚集在一起自由冲锋时最有效,并且最好使用大量的兵力。事实上,莫卧儿骑兵很少使用手枪和卡宾枪,在莫卧儿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骑兵更喜欢用复合弓和冷兵器作战。伯尼尔和塔维尼尔的欧洲记述完全证实了印度火枪的高质量,后者是最直言不讳的,因为他观察到"他们的毛瑟枪的枪管比我们的更坚固,铁更好更纯;这使得它们不易破裂。” 产生差距的临界点是在制造有效的触发器和锁时。到了17世纪下半叶,欧洲火绳枪被燧发枪取代。此外,更早以前,为了简化和加快装填,已经引入了定装药。在17世纪早期,奥斯曼人很快采用了他们自己的各种弹簧锁,即所谓的Miquelet。然而,普通的莫卧儿士兵坚持使用他的火绳枪,这是15世纪德国火绳枪的后裔,通过奥斯曼帝国的渠道到达印度。很有可能是从阿克巴时代开始,火绳枪成为莫卧儿军队的普通火枪。只有在18世纪下半叶,我们才发现印度统治者将燧发枪(tufang-I chaqmaq)引入他们的步兵部队,但在那个阶段,后者越来越多地接受欧洲风格的训练。人们可能会猜测莫卧儿军队没有采用燧发枪的原因,这绝对不是因为印度没有好的燧石,因为玛瑙很好地满足了这一目的。同样非常令人怀疑的说法是,这种机械装置的制造和修理超出了印度铁匠铺的能力。比任何技术缺陷更重要的是莫卧儿缺乏战术紧迫性来引入燧发枪。由于他们的军事思想是基于大量骑兵的机动性和骑射,莫卧儿人放弃了像瑞士人和耶尼切里的方队和横队一样的步兵部队操练。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们既没有采用插座式刺刀,也没有采用定装药。所有这些创新只有在骑兵已经被越来越有纪律和标准化的步兵推到幕后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其他的莫卧儿火药武器包括ghabarah迫击炮,deg迫击炮; Huqqah-I atish 则很可能是一种大型的陶制手榴弹;靠投石带发射的粘土制手榴弹(handi);集束的燃熔金属弹(chadar);还包括火箭弹(ban)。
在16世纪,火箭弹是一种十分时髦的武器。莫卧儿的火箭弹能发射到1000码远的距离。一只骆驼最多能携带10枝火箭弹,并可以在背上发射。一些火箭弹具有爆炸性的弹头,而其他的火箭弹只能在掠过地面的时候惊吓沿途的马匹。1806年,一个叫康格里夫的英国军官在印度目睹了这类火箭武器的使用,并对其进行了略微的改进。改进的型号在拿破仑战争中投入了使用。
莫卧儿轻型火器战术与欧洲的对比
莫卧儿更喜欢在掩体后的安全位置或伏击中使用轻型火器。正如我们所见的,印度火绳枪并不比欧洲燧发枪差,而且实际上在远距离上更准确。相比之下,欧洲轻火器的发展方向是提高其射速。因此,燧发枪、刺刀和纸装药的引入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相当不准确的火力。这一切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早期发展了训练有素的长枪兵方阵,可以让突击骑兵保持适当的距离。与轮锁手枪一起,长枪兵的战术已经开始将骑马的骑士从欧洲战场上赶走。因此,在欧洲,火枪的引入涉及到它与长矛方阵的融合。在嘈杂、混乱与对战斗的恐惧中,士兵们需要通过复杂的动作来改变队形,装弹和开火。火枪的设计和训练方法都不鼓励火枪手有意瞄准。相反,他们被教导要尽可能快地装弹,把火枪对准敌人的大致方向,至少在理论上,同时齐射。为了避免被敌人的骑兵击穿,火枪手继续需要长枪兵的支持,后者在17世纪末随着套筒刺刀的引入才消失。
在莫卧儿印度,火器的战术背景完全不同。事实上,该地区缺乏步兵作战的悠久传统,因为它非常乐意依靠干旱地区的游牧骑兵传统。这是正确的,因为本质上的区别是骑兵的数量,以及重型突击骑兵和弓骑兵的组合,弓骑兵的箭雨可以从很远的地方摧毁密集的步兵,不管是否保持方阵队形。在步兵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长矛和缓慢的火绳枪火力根本不会给人留下任何印象,因为不管是线性队形还是在方阵,大量的骑兵都会绕过它的位置。
例如,荷兰人Geleynssen de Jongh惊讶地发现莫卧儿军队中没有长矛方阵,马努奇向莫卧儿将军拉贾·贾伊·辛格(Raja Jai Singh)展示了欧洲作战战术,这同样说明了问题:
“步兵和骑兵分开,都带着火绳枪和剑。那些骑马的人有很好的卡宾枪、手枪和剑。当我讲述这个故事时,我在那里发现了一些pikes或spears,我展示了长矛兵如何站在连队前面,阻止骑兵进入,并使井然有序的步兵队伍陷入混乱。因此,战斗将以高度的秩序和纪律开始,骑兵在任何必要的地方帮助镇压敌人的猛攻。我们告诉他我们在野外作战的许多事情。 拉贾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就像“他开始笑起来,以为我们国家没有马,因此我们不知道在马背上战斗。”
同样的信息也出现在法国阿贝·卡雷(Abbé Carré)对圣多美之围(1672–3)的描述中,这更有趣,因为这是欧洲战术在击败印度对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一个例子。在谈到圣多美周围的戈尔孔达步兵时,神甫清楚地解释了它对法国中队的反复失败,尽管是在高度赞扬的意义上。
“这是因为他们不习惯我们的手枪和枪口上的刺刀,也不习惯我们的手榴弹和其他火器。然而,他们以惊人的勇气抵挡住了我们,他们只有马刀、长矛和长戟等钢铁武器,以及腰带上的大刀。虽然他们使用火枪,但装弹和瞄准的时间太长,在近战或混战中毫无用处,因为他们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战斗,没有时间冷静或思考他们应该做什么,这就是他们自己在嚎叫、叫喊和叫嚣中陷入的沮丧和混乱。”
值得注意的是,戈尔孔达部队总体上远不如莫卧儿军队,特别是在骑兵的质量和数量方面。因此,法国中队是否会同样成功地对抗装备齐全的莫卧儿军队仍然非常值得怀疑。无论如何,在这个阶段,莫卧儿觉得没有必要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步兵部队。事实上,没有他的马,莫卧儿士兵是一个身无分文,也没有荣誉的人物。此外,在许多场合,莫卧儿骑兵已经证明了他比步兵更有优势。关键的一点是,火绳枪是由散兵使用的,而不是在有序队形中使用的。在集体行动中,弓骑兵和重骑兵对战场的影响要多得多。
因此,在战术上根本没有必要转向新的方法。步兵战及其所有非常容易获得的技能和武器,仍然是小扎明达尔,部落酋长和海盗的东西。那些“懦夫”,他们固守在山丘堡垒、茂密的丛林或高大的大帆船里,他们既不知道如何对付战马,也不知道如何买得起战马。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燧发枪、刺刀和子弹的引入增加了步兵的火力之后,以及在轻型标准化的铸铁炮提高了野战炮兵的机动性和火力的时候,才发生了这种情况。不是这些创新本身,而是它们与欧洲悠久的步兵战争传统的融合带来了真正的不同。虽然从欧洲人的角度来看,变化是逐渐的,但从印度人的角度来看,这些创新突然使天平倾向于步兵和炮兵,而不是骑兵。早些时候,莫卧儿人觉得根本没有必要改变他们的方式,而现在,突然之间,他们已经度过了适合进行如此激烈的技术和文化调整的阶段。他们的许多地区继承者,无论是马拉塔人、锡克人、英国东印度公司还是任何其他“扎明达里”势力,都更适合通过组建以训练有素的步兵和标准化野战炮兵为基础的非常有效的现代军队来应对挑战。
莫卧儿帝国的火炮
莫卧儿王朝似乎能够制造优质的青铜和黄铜大炮。然而,关于其质量的报告并不明确。例如,特里是完全积极的,而马努奇,一个经验丰富的枪手,则比较模棱两可。虽然他称赞阿克巴的炮膛的金属质量,“后膛做得很简单,就像一个鼓”,但他也得出结论,它们一定是中国的起源,有200多年的历史,“工作的不完美”证明了这一点。英国大使托马斯·罗伊也有点怀疑,他在布尔汉普尔看到的黄铜制品“通常太短,太无聊”。印度枪械制造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他们无法使用大型熔炉,这也阻碍了他们制造铸铁。在莫卧儿制造铸铁失败后,他们的火炮主要是青铜和黄铜的。
尽管印度生产铸铁的失败成为了一个主要问题。但只有在十八世纪,当欧洲人开始生产廉价、标准化的轻型铸铁野战炮时,它才处于劣势。早些时候,莫卧儿人对他们自己的火炮非常满意,主要由较轻的青铜大炮组成,如马努奇和罗伊的评论所示:虽然更昂贵,但莫卧儿的铜器肯定更轻,比任何同时代的铁器更可靠。”
大约从14世纪开始,火药装置就在攻城战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真正的大炮问世后,这些武器,尤其是地雷,在攻城作战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如果莫卧儿王朝的围城完全是由军事手段决定的,那么地道战通常比使用大炮更有效。虽然地道战确实可以击破最坚固的城墙,但理想的攻城方式仍由极其沉重的迫击炮和大型火炮参与,这些迫击炮可以轰击堡垒内部,而大型大炮则可以破坏城垛。后者更适合用在高高的土制炮台(帕希布)上,炮手可以从那里向城墙上的守军或内部的特定目标射击。当“帕希布”到达城墙的高度时,围城往往已经到了必须权衡的关键阶段,被围者必须权衡投降的代价和出击摧毁炮台的风险。
围城军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将如此重型的迫击炮运送到围城地点,然后适当地安置它们,特别是当要塞位于陡峭的山坡上、行军途中或茂密的丛林中。因此,最重型的迫击炮往往是在围城地点制造的。运输问题迫使阿克巴从奥斯曼人那里获得铸造的设计:用螺丝将炮管拆成两段。这些装置可能促进了机动性,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炮管的可靠性。尽管如此,一门极其沉重的大炮的接近、选址和射击,以及随之而来的噪音,对守军的士气起了极大影响。在早期,火炮还是一种新奇的东西,它们的尺寸和冶金工艺被视为那个时代真正的奇迹。后来在莫卧儿王朝时期,使用重型攻城炮似乎有些过时了,但就像日益过时的大象一样,重炮仍然是帝国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莫卧儿人偏爱在攻城中使用大炮,这说明了火炮在静态战况下最有用的事实。在战场上,它对站在密集队列中的众多固定步兵特别有效。考虑到火炮的射速很慢,大约每15分钟一次或两次,火炮对骑兵的作用要小得多,骑兵除了倾向于绕过敌人并从侧翼包抄之外,还可以在第一次开火后全面冲锋并摧毁大炮。为了对付后者,大炮经常用铁链绑在一起,或者放在马车后面。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纯粹的防御战术,在这种战术中,防护严密的轻炮和火枪等待着敌人的进攻。在火器的使用方面,该战术类似于波西米亚的胡斯车垒。区别在于,莫卧儿将其隐蔽于中心的火力与弓骑兵高度机动的侧翼结合起来,绕过敌人,或者通过假装撤退引诱敌人进入炮火。在印度以及中东和中亚,这些防御战术成为当时的军事时尚。在查尔迪兰战役(1514年)和达比克战役(1516年)中,奥斯曼人用它们来对付萨法维人和马穆鲁克人。在莫哈奇战役(1526)中,奥斯曼人撤回了他们的骑兵,将哈布斯堡军队置于隐藏在骑兵背后的大炮火力之下。莫卧儿王朝在帕尼帕特战役(1526)中对阿富汗人采取了这种所谓的鲁米战术,萨法维王朝在贾姆战役(1528)中对乌兹别克人采取了同样的战术。然而,一旦知道了这个战术,人们就不愿意直接冲进敌人的炮火中。
大炮在战斗中不动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前后迅速移动。正如已经提到的,其大炮的沉重和固定属于围绕莫卧儿军队的无法消除的刻板印象。然而,事实是,在早期阶段,当火炮必须在车上安装和拆卸时,莫卧儿人设法大大改进了火炮的运输设备。总体而言,多年来,莫卧儿炮兵趋于变得更轻,更简单,更机动。

奥朗则布时期的火炮
莫卧儿炮兵大约在奥朗则布时期(17世纪下半叶)到达了它的顶峰。在奥朗则布统治时期,火炮比他的曾祖父阿克巴统治时期要完善得多,数量也多。在大开邦的漫长战役和无数次围城,其中一些相当重要,如Bijapur和Jinji的围城,一定使火炮的使用变得更加突出。在17~18世纪,莫卧儿人从法国和英国军队以及欧洲冒险家的例子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并且他们有相当数量的人进入了莫卧儿的军队。
关于轻型火炮
伯尼尔的《游记》提到hasir-i-rikab,意为带着马镫出席,用这个名字命名的火炮包括“50或60个小野战炮,均为黄铜;……每个人都坐在一辆结构整洁、油漆精美的小马车上,车上有两个弹药箱,一个在后面,一个在前面,上面装饰着许多红色的飘带,由两匹漂亮的马拉着,由一名炮兵驾驶。总是有第三匹马或接力马,由一名副炮手带领。这些野战兵以很快的速度行进……。”辛迪亚再后来也模仿了这种做法,把这些火炮称为他的“有序火炮”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奥朗则布统治结束到18世纪末欧洲人的军事思想被广泛运用的这一段时间里,没有其他证据表明火炮是用马匹牵引的,通常,火炮用牛来拖拽。
单峰骆驼在战场上也有引人注目的表现,这要归功于安装在单峰骆驼马鞍上的小型旋转炮(Zamburak)的发展。伯尼尔首先提到了这些赞布拉克,他报告说,奥朗则布在1663年远征克什米尔时带了两三百支骆驼炮。虽然可能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创新,但赞布拉克更系统地被十八世纪阿富汗军队的吉尔扎伊人和杜兰尼人用来对抗萨法维人和马拉塔人,他们的使用随后蔓延到伊朗和中东。但在18世纪中叶的波斯入侵战斗中,罕见莫卧人有广泛使用骆驼炮的报告。


关于重型火炮
火炮轻量化在奥朗则布时期发展迅速,但在18世纪以后停滞不前。尽管莫卧儿人非常喜欢大型军械,但这样的物件更多是作秀,而不是实用,在这个方向上,他们做了过多的努力。重炮制造的噪声比它造成的破坏大的多,而且不能在一天内发射太多次。很容易炸裂,并把炮手炸死,就像坎大哈围城战那样。
奥朗则布时期的重型火炮需要20对牛在前方牵引,并且需要数头大象协助通过崎岖地形,这种火炮在雨季只能以龟速行动,根本不可能跟上军队行进的步伐。这种畸形的走秀在18世纪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1767年,一门48磅的巨炮需要500对公牛牵引,4头大象在后方推动,一个月只能前进18~19英里。
18世纪的马拉塔军队尤其喜欢这种重炮,但疗效奇差,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这些重磅炮弹几乎全从阿富汗人头顶上飞过去了。



莫卧儿军队的火炮管理
巴布尔是第一个将炮兵分离为独立兵种的次大陆统治者。在那之后,莫卧儿的火炮和炮兵就一直严格的处于一个专门的皇家部门控制之下。一名高级官员(Mir-I atish 或 Darugha-I Tup-khana)专门负责掌管帝国的炮兵部队,其在18世纪的时候显得极其重要。在他之下的炮兵军官是按类似骑兵那样的军官品级划分的。每一个炮兵单位都由一个hazari统领。莫卧儿军团中最精锐的炮手来自奥斯曼土耳其,尽管还有很多阿拉伯人、印度人、葡萄牙人及荷兰人在军中效力。从17世纪中期开始,欧洲的雇佣炮手得以在莫卧儿军队中晋升到很高的品级;一个曾在莫卧儿军队中服役了16年的荷兰炮手在最后离开印度回到家乡后过上了富人的生活。
莫卧儿军队的火炮管理是笨拙的,莫卧儿人通常满足于每15分钟击发一次,射速仅同期欧洲人的一半甚至落后更多。即使在1815年的海得拉巴尼扎姆炮兵管理中也仅要求15分钟发射一次。而那些巨型火炮每45分钟才能发射一次。
也正是在奥朗则布统治期间,莫卧儿炮兵对奥斯曼帝国和欧洲专家的依赖减少了。从各种报道中,人们得到的印象是,他们的服务不是制造枪支和火药,欧洲人的服务也变得更容易获得,更多的是他们在装弹和瞄准方面的技能。根据伯尼尔的说法,奥朗则布将他的炮手的工资从每月200卢比减少到每月仅32卢比,当时“莫卧儿在管理炮兵方面并不熟练”。尽管伯尼尔的数字可能有些夸张,但如此巨大的减少肯定不表明炮兵战术正在迅速改变,也不表明欧洲人在这方面领先很多。
引用文献:
《Mughul India 1504–1761 - Osprey Publishing》
《Mughals at War ,Babur Akbar and the Indian Military Revolution,1500 - 1605》
《Mughal Warfare Indian Frontiersand Highroads to Empire 1500-1700 》
《The army of the Indian Moghuls: its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An Account of the Last Battle of Panipat And of the Events Leading t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