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酒不止有往事
白酒行业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西不入川,东不入皖。这甚至被白酒行业营销人士视为“金科玉律”。
那是1997年,徽酒“老大哥”古井贡酒凭借“降度降价”,利税总额突破5亿元,跻身行业前三甲,徽酒由此声名鹊起。
说到徽酒,印象中与川酒齐名、与苏酒同在江淮名酒带。一块铁板一样的市场,供养着一群狼。
徽酒的90年代
安徽省酿酒历史悠久,但直至建国后,酿酒产业才得到政府重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全省酒厂约37家,全省产量不超过万吨。
1955年,安徽白酒生产推行“低温入池,定温蒸烧,黄曲加酵母”的“烟台酿酒操作法”和河北省涿县酒厂推广的“稳、准、细、净”酿酒经验,提高了全省产量。同年,濉溪人民酒厂(安徽口子窖酒厂前身)口子酒在全国评酒会上获评“国家甲级酒”。
1958年,亳县减店酒厂(古井酒厂前身)成立,率先改“小曲”为“大曲”生产,全省产量再次提升。1963年,古井贡酒被评为“国家名酒”。
辉煌时期的徽酒,能够与川酒直接叫板。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白酒是稀缺物,滴滴珍贵,即使在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粮食供给快速增长,但供不应求依然是当时白酒与市场的主要矛盾,因此那时候产量就是销量。
徽酒的辉煌就开始于白酒第一轮扩产运动。
1984年,国家鼓励酒企收购粮食,同时降低白酒税率30%,以弥补酒厂成本。这促成了白酒第一轮产能扩张。
徽酒也是扩产大军之一。1989年至1997年,徽酒白酒产能从399万吨扩至709万吨。徽酒产能缺口得到填补,市场规模从10 多亿元扩大到40亿。具备了与川酒、鲁酒等板块比较的资格。
这一阶段,徽酒以古井贡、老明光、沙河王、口子窖为代表,徽酒市场流传着一句话,“古老大,明老二,两口子打架算老三”,这表明了当时徽酒的内部格局。
这轮扩产让徽酒整体迎来了快速发展,彼时中国白酒销量前十,徽酒占四席。
这一时期的徽酒,名声大噪,且兵多将广,整体实力强劲。
目前19家上市白酒企业中,徽酒同样占了四家:古井贡酒、口子窖、迎驾贡酒、金种子酒,数量上与川酒齐平。除此之外,还有皖酒、宣酒、高炉家等实力选手。
“盘中盘”的神话
另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98年位于淮北的两个口子酒厂合二为一,正式成立了国营地方口子酒业集团。
由口子窖引入的快消理念——“盘中盘”模式,可以说才是真正形成“西不入川,东不入皖”局面的直接推手,造酒了徽酒的营销神话。
1999年,口子窖看到了市场70-80元价位段的潜力,提出了“社交饮酒”概念,并以此推出了78元/瓶的口子窖5年。2000年后,口子窖引入“盘中盘模式”,徽酒其他几强纷纷跟进,最终实现了对终端的提前拦截,徽酒快速形成了核心竞争优势。
徽酒“盘中盘”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2000年后消费者开始去餐饮店吃饭喝酒,餐饮业快速发展下,喝酒场景极大丰富。通过大盘带动小盘,通过核心盘带动周边盘等动作,针对餐饮渠道销售白酒,徽酒通过终端拦截、包销包量、一店一策盘中盘等方式,销量快速提升。
这一模式,为徽酒带来了超过十年的发展黄金期。迎驾贡酒和口子窖均在这个时期内完成上市,与古井贡、金种子组成“四小龙”交替争锋,形成徽酒第一梯队。
“盘中盘”模式一度被奉为徽酒的营销神话,彼时就连茅台、五粮液等全国名酒都无法进入徽酒市场,对其他白酒来说,安徽更是一块铁板市场。
群狼环伺
古有徽商,驰骋大江南北,周游列国。徽商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中国商业奇迹。多数徽商,贾而好儒,他们经商的核心精神:外出经商。从此也可见到徽商足迹之广、经营能力之强。
如果徽商文化没有走向没落,徽酒应该早已拥有更广的天地。
安徽是白酒产销大省,在著名的黄淮名酒带上。安徽逢县必有酒厂,尤以皖北最为突出。徽酒市场份额超七成,区域优势明显。
有观点认为,徽酒处于长期内战之中,且已经显现颓势。但从徽酒今年上半年报来看,徽酒的群狼格局依然坚固。私以为,相对于一家独大,一超多强的结构更稳定,整体韧性更强。
半年报显示,古井贡实现90.02亿元营收,同比增长28.46%,稳坐省内头把交椅,位居上市公司中第6。迎驾贡反超口子窖,回归徽酒“老二”位置。紧随其后的,是口子窖和金种子。
徽酒是白酒区域样本的尖子生,对本地市场的强大的掌控力,值得其他省酒学习。
徽酒目前尚未进行本地产区表达,答的是黄淮名酒产区这一命题。
但以“亳州、淮北、阜阳为中心的皖北主产区,以六安、滁州、合肥为中心的皖中主产区,以宣城、池州、马鞍山为中心的皖南主产区,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产业基地集群”目标已经确定。
结合地处黄淮名酒带、长江名酒带的地理特点,围绕“产区+基地”,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优势产业。徽酒也许确实缺乏徽商“走出去”的魄力,但行进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徽酒有的不只是辉煌的往事,也在讲新故事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