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中难以理解的唱词道白解析 闺门旦研究者
1.《惊梦》【醉扶归】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多数人是从字面上理解这句唱词,把“爱好”仍理解为“爱好”,把“天然”解释为“自然”“自然界”或者“天然的事物”,这样便得出这句唱词的意思是“可知我一生常爱好的是天然事物”。
这句话当中,关键是“爱好”和“天然”两个词。本人认为,“爱好”一词不能从字面上理解,探究一下,它其实就是“爱美”的意思;“天然”则是“天性使然”之意,即所谓少女爱美为其天性。这句唱词直译过来便是:“可知我一生常常爱美是天性使然。”
如此理解,不仅这句唱词通顺了,而且前后的唱词都与这句协调一致。前面是“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后面是“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说的都是自己的天生丽质,配上穿戴打扮更显美丽。这便是本人如此理解这句唱词的重要证据之一。反之,要是在前后两句中间加上“可知我一生爱好的是天然事物”,就与前后不协调,不一致了。因此,按照“可知我一生常常爱美是天性使然”这样理解这句,唱词不仅通顺,还表现出整段内容的一致性。
此外,“爱好”的“好”字,拆开来就是“女子”,而“女子”可以说是“爱美”的同义词。对文字、文学极为精通、擅长的汤公,在这里也许是兼有和我们玩一个文字游戏的意思呢。
在我写完这段评论后,翻阅徐朔方先生校注的《牡丹亭》时,无意中见到他在这里的注释:“天然”——“天性使然”,“爱好”——犹言爱美。见到这条注释后,我不禁十分欣喜,这表明我的上述推论与徐朔方先生暗合。(请参看汤显祖. 牡丹亭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版 第58页 第13个注。)

2.《写真》中,杜丽娘在自手生描画像后。唱【山桃犯】“待想象生描着,再消详邈入其中妙,则女孩家怕漏泄风情稿。”这段唱词让人不能完全明白其中之意,特别是“再消详邈入其中妙”一句,看来她是想再细致地画,似乎想添加什么,让画像蕴含着绝妙的情趣,但她又没有具体说。
联想到下一句“则女孩家怕漏泄风情稿”可以猜出,她原来是想把梦中情人——手持柳枝的男子也隐约地画在其中,但又害怕这样画,太过明显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担心暴露出自己的思恋对象而遭到非议和嘲笑。要知道,在当时礼教森严的大家庭中,女孩儿绝不敢透露自己的情感世界,更何况这种公开展示自己恋爱对象的事情呢。于是,她设想蕴含着绝妙情趣的原稿只好作罢。
3.《幽媾》中的【金马乐】幽谷寒涯,你为俺催花连夜发。

这句唱词是剧本中较为难理解的一句。它是丽娘对柳生唱的,到底在说什么,特别是“幽谷寒涯”四个字是指什么?
本人认为,只有把剧情搞清楚,才能懂得这句话的含义。首先要知道,这句唱词是采取暗喻的方法。“幽谷寒涯”象征丽娘自己这朵鲜花半开而谢,孤苦地葬在阴冷的地下,不仅预示着凄凉冷落的景象,而且还隐含急切希望有人能尽快来搭救的意思。
为什么说“你为俺催花连夜发”?“花”是暗指埋在土中的自己。“催花”一是利用唐诗中“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的典故;二是赞扬柳生与自己心灵相通,能在冥冥之中、千里之外感到有个女子深处险境,为早些把她从坟中挖出,因而急忙从岭南来到南安。“连夜发”是形容柳生离别岭南的匆忙。
4.《魂游》中,道白“奴家杜丽娘女魂是也。只为痴情慕色,一梦而亡”之前有一句“生生死死为情多。奈情何!”其意引起众多解释。有人把这句解释为“多情而至于无可奈何”,这是完全错误的。古汉语中,“奈…何”是“对…怎么样”的意思。要是说“奈情何”,就是“能拿情怎么样呢”的意思,具有挑战的意味。常见的用语就是“奈我何”——“能拿我怎么样呢?”
与这个词相关的是另外的“奈何”。“奈何”是“如何、怎么办”的意思,与“奈…何”这个词的用法和意思是完全相反的。
虽然这句话是在杜丽娘女魂最悲伤、最无奈的状况下说的,但是她为多情而愿意跨越生死的执着信念,让她说出这句充满勇气的话。
看来,把这句解释为“多情而至于无可奈何”者,是把这两种表达不同意思的古汉语用颠倒了
“生生死死为情多。奈情何!”直译过来就是:“为追求真情我已跨越生死,见识过死亡,还能拿我这个多情的人怎么样呢?”这成为《牡丹亭》女主角表达一生执着信念的一句名言。
5. 《寻梦》【懒画眉】中“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是什么意思呢?
有学者把 “少甚么”解释为“多的是”,而全句是“重重的粉墙关不住满园春色”的意思。
本人认为,这与直译和意译的意思都有偏差。
“少甚么”实际与“漫道”的意思差不多,是“不要说”之意。这一句直译过来应该是“不要说什么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画墙”,或者“不去管它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画墙”。联系到该句的前后两句,唱词应该这样理解:因为丽娘刚刚梦到自己所中意的男子并与之幽欢,不仅心情极好,而且察觉到少女怀春之情被花园的美好景象激荡而飞扬起来。因此,那些往日看起来高低不平的院墙也就不值得关注了。
6.【好姐姐】中的“那荼蘼外烟丝醉软”是整个唱段中最美的一句,它与“袅晴丝吹来闲庭院”一句都有个“丝”字,但“丝”字的含义却不同。 “袅晴丝”中的“丝”是“游丝、飞丝”,即虫类所吐的丝缕,而“烟丝”则与杨柳的缕缕丝线有关。全句的意思应该是,透过烟霭的朦胧,那荼蘼架外,杨柳的缕缕丝线在人的意象里如同醉酒的美人,扭动着柔软的腰肢。如果把杨柳的缕缕丝线看作虫类所吐的丝缕,那就会大煞风景,没有丝毫的美感了。
柳丝与“烟”有何关系?晚唐诗人温庭筠在一首诗中曾云:“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江上柳如烟”是一种自然现象,据研究发现,柳叶在光合作用下能释放出一种气体,在空气中形成缥缈的雾气,就像烟一样,所以经常说“烟柳”。这样,我们就进一步明白了作者使用“烟丝”一词是有依据的。
7.“情根一点是无生债”是柳梦梅在《婚走》末尾的一句唱词,可说是全剧中较难理解的一句。徐朔方先生曾将这句解释为,有了情根一点,就不能达到佛家修行所追求的所谓“无生”境界。这种解释倒是符合佛教的学说,然而却与这句唱词出现的场景和气氛不符。这句道白出现在《婚走》的末尾,前面有二人对新婚表露出的欣喜之情,比如柳梦梅“风月舟中,新婚佳趣,其乐何如”,杜丽娘“柳郎,今日方知有人间之乐也”,后面有杜丽娘“柳郎呵,俺和你死里淘生情似海”的热烈回应,这句“情根一点是无生债”怎么能够谈及佛家修行的境界呢?
对此,还有著名学者用通俗的话将这句解释为“情生根以后这个债就还不完了”。这样解释的思路大体正确,但不够准确。因为这句解释有“情在前,生根在后”的意思。
本人认为,这句应直译为:“情若有根,那么情债永远都还不完了。”
这是因为,柳梦梅和杜丽娘前世就相识、相爱,二人是有情根的。
这样说的根据来自作者在《标目》即戏剧缘起【蝶恋花】中的一句“牡丹亭上三生路”,以及“三生缘”“三生一梦”等唱词。“牡丹亭上三生路”是说,牡丹亭是二人约定再世姻缘的地方。“三生路”来自“三生石”的传说,即人有前世(生)、今世(生)、来世(生)之说,这样便有了转世概念,就是世间常说的转世为人。丽娘为何在梦中梦到柳生?就是由于柳生是她前世的情人。故事写她历经磨难,死而复生和柳梦梅团圆,与“三生路”、“转世为人”的说法相吻合。
“情若有根,那么情债永远都还不完了”的直译表述,一是在“情”和“根”的次序上与前述的解释不同;二是“情债永远都还不完”含有彼此需更加相爱,以偿还对方情债的意思;三是提出了情根的缘由,促使读者进一步探寻。
8.在《惊梦》一出柳生唱“这一霎天留人便,草藉花眠” 的准确意思是什么呢?
本人分析,“草藉(jie四声)”的意思是用草来垫着,而“花眠”则是将“花”置于上面。再将“掯着裙花展。敢席着地,怕天瞧见”与这一句放在一起分析,二人幽欢的情景逐渐显现:柳生收集周围的青草铺在地上,让“花”即丽娘躺在上面,二人共成云雨之欢。那么是在什么地方上呢?“敢席着地,怕天瞧见”这句透露出,是在牡丹亭上。因为亭有顶,不会让天看见。看到这里,人们才会明白,为什么经过历代昆曲人推敲,将该剧原名《还魂记》、《杜丽娘还魂记》等一次次修改,最终用《牡丹亭》作为这部剧的名称。

另外在《寻梦》一场戏中,杜丽娘在【忒忒令】唱到“这一答似牡丹亭畔”时,一代代演员从传字辈老演员传承下来,往往都做出这一动作:用扇子遮住自己的脸,显出害羞的样子。传字辈老演员在这一节点上的表演,进一步证实了按以上解释“草藉花眠”是有根据的。


张继青老师在唱这一句时的动作
9. 《寻梦》中丽娘在失望中准备“打方旋再得俄延”时,忽然发现“呀,是这答儿压黄金钏匾。”这是剧本中最难理解的一句唱词,只有阅读原文并作较为深刻的研究,才能知道“匾”同“扁”,“黄金钏” 即“手钏”。对于这句唱词,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牡丹亭》全剧做出校注的徐朔方先生也没有对这句给予较详细的解释,只是认定“匾”同“扁”,并解释全句是“原来这就是幽会之所在”的意思。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并没有解释,何为“压黄金钏匾”?
“黄金钏”实际是戴在手腕或胳膊上的环状首饰,通常由黄金制成,是富贵家庭女眷常佩戴的饰物。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曾在《寒具》一诗曰“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扁佳人缠臂金。”这里说的“缠臂金”,即“黄金钏”,也就是 “手钏”。这句逼真地描写了二人幽欢时的情景:柳生处于云雨高潮时,无意中用胳膊或上身将杜丽娘的上肢佩戴的黄金钏压扁了。这是回忆梦境,而梦境通常既模糊又回味无穷。这些表明杜丽娘于此时非常希望柳生能在白日梦中再出现,哪怕把她戴的手钏压扁也心甘情愿。
老一辈演员及多数导演没有正确理解“是这答儿压黄金钏匾”的含义。因此,在理解有偏差的指导下,当前舞台扮演杜丽娘的演员表演这段时,几乎毫无例外都做出了一个用手拔出头上簪子的动作。表演美则美矣,但与唱词的意思不符。因为黄金钏是手钏,而头上的则是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