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庭”里的角色转换——与家有关
我本来想写我自己,但现在却想说说我的母亲。关于她的文字其实也写过不止一篇了,但要说清晰的认知,不经过梳理还是模棱两可。
我妈外表看着像个厉害角色,面容冷峻,语言极锋利。干事情比我和我爹都有条有理,在自己有把握的范围内遇事果断,干脆利落。我总将我们三个放在一起思考,因为在现在这个阶段,单独看我们哪一个都会自然地牵扯出另外的,不管是互相影响还是互相伤害,一起成长还是一起纠缠。我们三个组成的这个“小家庭”,是个很不错的成长单元。
说这个是因为我发现我长大之后,尤其是形成自我的家庭意识之后,看待我爸妈吵架的立场完全不同了。小时候能感受到的更多的也许是恐惧、慌乱以及他人的愤怒所带来的震动。后来不知道从哪天开始,我开始介入这种“交流”,以自认为对的逻辑理清矛盾,这是第一次的角色转变,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真正嵌入了这个“小家庭”。这个角色应该持续了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可能因为旁观者确实在理性上占优,起初这种模式很奏效。父亲是个不吝惜夸赞的人,把我的位置抬得很高,好像我是什么站位很高的角色。而母亲又因为感性表达的缺失,很欣慰地借我之口表达出了很多没能呈现,甚至在我看来可能她自己都没能发掘的情感。所以我也能在这过程中看到他们二者的成长。(对自身情感的认识是需要素质基础的,这里确有高低之分,但没有贵贱之别)。
而我在其中也不是毫无收获,我得到了一个更加稳定的家庭氛围,更多的人格肯定,也在每次经历中开始蹦出“以后类似情况应该……”“我以后要/不要……”的想法,我开始感受到了环境对人的直接影响。为什么说家庭对人的影响很大,童年塑造人格,一方面家庭是一个人面对的近距离且小场面的环境,它对人的影响是更为具象可观的。它不像很多宏大场景,对人的改变隐匿在氛围当中,不易觉察。它像是手把手教导你形成了一套方法论,所以影响更加细致深远,也在越看重细节的关键时刻越致命。
但我后来也发现,来自家庭一方面的人格肯定,不完全是件好事,或者说不是得到了就算好,更重要的还是平衡。个人情感体系中同样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情况。
难怪人要一直成长。
而我第二次的角色转变同样是在争吵当中。父亲应该是情绪上头,说了句“真把自己当什么香饽饽了”,而后母亲又在某次情绪激动时说“你不要总是这么和我们说话”,其实还有更难听的话来着,毕竟我妈情绪激动起来可以用凶恶形容(这些之后再讲),但这话的确比父亲更有震慑力,我觉得自己的第二个角色像是戛然而止,一下子就结束了。
对于自己第二个角色的质疑,我自己很早就有,而且觉得再正常不过。无论如何,就算是读再多的书,观察再多的人,都无法改变我与父母的身份位置,无法影响时间的分量,所以凌驾于上去发表看法早晚是要出事的,只是早晚。我也背负着这种“名不副实”,“德不配位”蹩脚地坚持了好久,好像也渴求着有人能把我放出来。因为我知道自己没办法跨越身份以及经历所创造的鸿沟,我没这个能力,也不期盼青年人有这个能力。我翻看日记,不出所料要找到很多类似的痕迹,人在不平衡中难免要偏激一些,我写到“我渐渐把说教看作不成熟的表现,把批评指责当作幼稚的自以为是。总觉得批评都有门槛,而自己还是浅薄了些,故显得畏畏缩缩”
因此第二个角色结束的突然,但第三个角色没能如约而至,所以我继续经历着畏畏缩缩,度过混沌的过渡期。不过后来来看,这次改变对于我的冲击还真是不小,我开始囿于经验的不足而埋头干事,给他人的评价一旦越出了限度就要有些自我厌恶,然后抗争着闭嘴。少说多做这件事其实也不算坏事,但是人可能还是很难和生理抗争,摆脱不掉激素水平的猛烈攻势。所以安静踏实这件事显得尤其困难,所以难免要挣扎。至少我是这样说服自己的“年轻的时候拧巴点也好,精力总要有地方消耗。”
不过也算是,我选择了安静,而非安静选择了我,因此不常遗憾。后来也多亏了自我挣扎太过激烈,我迎来了我的第三个角色。高三的时候虽不是学业所至,但精神压力不小,加上父亲精神萎靡,家庭氛围也紧张起来。母亲跟我说“你爸都这样了你就别整什么幺蛾子了”,我挺委屈,但是不难过。
然后不知道是哪天,我在电话里说:“妈,每次打完电话我们说‘我爱你’吧。”
挺突然的,我妈没反应过来,
我说:“说我爱你。”
我妈:“我爱你”
我说:“我也爱你们。”
在那之后不能说是玄学,但肉眼可见的,我们这个“小家庭”明显柔和了一点。这件事一直持续到现在。
还有一件事同样持续到现在,就是睡前的拥抱。同样是父母不怎么沟通的一段日子,我在某个不知名小公众号上刷到“每天拥抱20s有益身心健康”之类的内容,突发奇想要在家里实践。所以我抱着解决自身皮肤饥渴同时构建爹妈之间桥梁的初衷,开始了这项计划。我父亲不出所料的很喜欢,总是超时,而我的母亲从起初的僵硬、满不在意,到慢慢放松,有时候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小鸟依人”。说实话,挺有趣的。
其实我不排除有我自作主张,擅自揣测的成分。但爱总归不是错的,只是表达的形式很多且总要改变,适时调整就好了。你一定要有察觉变化且做出改变的勇气和智慧。
这其实就是昨天要说的,另一种语言,也就是为什么“说话”需要加引号。我觉得自己在进入第三个角色的过程中找到了另一种“说话”的方式。不得不说,我觉得自己时常是理性的,虽然经常不顾一切地表达真诚,搞得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但是在实际的深入交往中,还是太讲求逻辑,太想解决问题,把事事都说清楚了。有问题是要解决,但事事都认真反而不太像生活。生活这两个字挺抽象的,所以现在的第三个角色仍然是以问题为导向活着,只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变了,有点像旁敲侧击曲线救国。但有时候又觉得更直接了,行为比言语更具体。
我也算在表达之外找到了解脱,在插科打诨的时候伪造点智慧来自我娱乐。可能路还很长啊,但是前景应该,还不错。
很有意思,开头说要讲讲我妈,最后又说了自己。那其他的就下次再说,能讲的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