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解读文字过度理性有时是种错误?

2023-06-30 18:40 作者:Viktor-Sagat  | 我要投稿

罗斯福总统说过一句名言,激励了二战时期灰心丧气的美国乃至世界人民:“我们唯一需要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读者朋友们中更偏向于理性思维的的,有没有仔细地研究过这句话的逻辑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 “要恐惧的只有恐惧本身。”我们给两个“恐惧”编个号吧,第一个恐惧是①号,第二个恐惧是②号。 恐惧①自然也属于恐惧的一种,这是无法反驳的,否则罗斯福的原意没法表达。那么按照句意,这个恐惧①也是需要被恐惧的,然后就进一步得出,要恐惧“对恐惧本身的恐惧”,用容易理解的说法就是要害怕“不害怕”,再讲直一点就是教我们胆小,这和罗斯福讲的意思就完全矛盾了。 但这看着是个悖论,却又很好解释:前一个恐惧和后一个恐惧根本不应该被编号,它们完全相同,无限循环,自给自足。摘掉所有的修饰词语,只留下核心:“要恐惧恐惧”,就不难发现,句子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非学术性的,感性、艺术性更强的文字,用理性思维去钻研,容易陷入这样的泥潭,兜兜转转,徒增烦恼,有时还反而会无法对作者的真实意图和真实情感得到理解。 其实一些语文课本上的“老难点”,用感性思维去解读,也会舒服的多。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欢迎交流讨论。 比如“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为什么这么写,一向是大家热衷的话题。如果只开动逻辑思维,这么写没有任何道理。但如果设身处地的共情和体会,作者其实将孤独与消沉的气氛巧妙的营造出来,平实真切,毫不做作。还有一句:“大约他(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用逻辑思维仍然难以下手,但如果不直接地思考,凭读到的第一印象去感受,就能够得出结论,句子的意思是: 他应该真死了。 处事冷静和理性化总是受人夸奖的优秀品质,但同时也不要忘记人也是感性的生物,感性也是非常可贵的品性。

解读文字过度理性有时是种错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