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系解和组胚,拎起几个自己还算熟稔的key point~
1、在组胚我们学到过,软骨包括三类: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其中说到,关节软骨为透明软骨,但一旦翻开系解,发现在我们本科系解的学习中,所学的七大关节(腕肘肩踝膝髋下颌),下颌关节上的软骨偏偏是纤维软骨! 通过这么一个例子,想说明一个事情:在医学上,没有什么是不可以例外的! 特别是在后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你会慢慢的发现,医学上,没有什么不可以例外!
内容取自人卫九版组织学与胚胎学P28和人卫九版系统解剖学P45


2、冠脉是给心肌供血的,心肌之间的联系方式是什么呢 ~ 组胚比较经典的一个考点,gap junction,缝隙链接,闰盘! 想一下,从主动脉起始处分出的左、中、右冠脉分支分别营养不同位置的心脏,好,这是系解。组胚又学过,心肌是三层结构,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那么接下来,你思考一下:冠脉的近侧端和远侧端,分别对应心内膜还是心外膜?
当然,冠脉的近侧端为心外膜,远侧端对应心内膜! 从解剖我上做一个解释:越靠近冠脉开口处,就越近,所以冠脉的近侧端营养心外膜,故代换一下,心外膜就为近侧端。
再思考一下,由解剖往前走半步,一旦冠脉供血不足,你猜是心外膜更易发生缺血还是心内膜更易发生缺血,近侧端和远侧端就给予了提示,远侧端呀(即心内膜)~从功能学上讲,为什么要分出近侧端和远侧端,因为Ito通道密度不一样呀。而我们正常人给心脏供血的冠脉是怎么走形的? 像爬山虎一样,密密麻麻地遍布心脏表面,沿路发出分支深入以营养心肌,所以心脏一收缩,冠脉血流量(coronary blood flow ,CBF)就减少;心脏一舒张,冠脉血流量就增加。而有些人冠脉则是直接从心肌纤维直接穿过来营养心脏的,这样就造成至少一个问题:相比于正常人,其心脏经常处于一个缺血状态,这个现象,是由第九版内科学主编葛均波院士发现的,取名为"心肌桥"现象。
3、组胚中,会讲到肾上腺髓质含有两种嗜络细胞:肾上腺素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素细胞,分别分泌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如果有心,翻一翻书,在人卫九版组胚126~127,会给数字,肾上腺素细胞约占人肾上腺髓质细胞的80%以上,所以大致上,肾上腺髓质分泌的NE:E=1:4,即主要分泌肾上腺素。但外周却又几乎完美的相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比例恰好倒置。
肾上腺髓质E:NE=4:1;而外周恰好相反,NE:E=4:1
4、系解的神经传导路无论是在我们本科学习教学还是练习题一直都在强调,光说没用,你能不能说明白什么是先上行后交叉,什么又是先交叉后上行~
哦,本体感觉(位置、运动、振动觉)和精细触觉是先上行后交叉,而痛温压粗触觉是先交叉后上行的。上行到哪儿了?背侧丘脑中的腹后外侧核~ 但我们人体产生感觉在哪儿呢? 大脑皮层! 不用问,从背侧丘脑到大脑皮层,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个就是神经生理学中,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工作。
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因为一个比较细腻的点,当脊髓半离断后,同侧断端以下的脊髓精细触觉消失而粗略触觉仍然存在——深浅感觉分离!
即当发生脊髓半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同侧的痛温压和粗触觉、对侧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存在。这是感觉,那么运动呢? 皮质脊髓束~ 简简单单五个字,大大的知识点(当然也不简单,哈哈),背一句话"α运动神经元为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我想,从我两年的医学路的经历上来说,这是对运动的皮层脊髓束最好的解释!
5、肾脏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肾单位,但注意,肾单位与集合管两者是平行关系。 肾单位又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肾小管又进一步分类,近端、髓袢降支、远端。
近端小管又叫近球小管,包括近曲小管和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细段包括髓袢降支细段和髓袢升支细段;
远端小管又叫远球小管,包括髓袢升支粗段和远曲小管。下面这张图或许更加简洁明了~

再来点?学完生理来看这句:髓袢降支粗段和髓袢升支粗段又叫厚壁段,髓袢降支细段和髓袢升支细段又叫薄壁段。
6、以上五点其实对我来说就已经很开心了,最后这一点,是最近清理相册,看到了其中两张图片,想了许久,再结合以前一些零碎感想,完善一下吧,哈哈:

由上图看出人体滤过膜是由三层结构构成的,有孔内皮、基底膜和脏层足细胞。等到生理学就会学到,说滤过膜不滤过蛋白质,但通过上图看到,直径小于4nm以下的物质还是可以通过滤过膜的呀,细细读生理才发现,哦,原话是,分子量大于或等于白蛋白的蛋白质才不参与滤过呀。明察秋毫,是能力。
上半年的大二下太忙,当初选了个选修课为组织学专业英语,也没去过几次,后来想想挺不好意思的,但还好,也还是去过了几次,最后一次在葛老师快结束时偶然拍得2张照片,更加深此印象:


想来也挺感慨的,寥寥几行文字和图片,背后隐藏的那种经历唯己自知,后面补上一段于2023年3月2日晚上所写的一部分,用于注解,其实让我现在来写,心境和用语或许会更生动? 谢谢带我走过组胚的葛老师和系解的诸多老师们,哈哈~
“其实到目前为止,最值得我骄傲的是(孩子难得骄傲一下,嘿嘿),读一下人卫九版组胚P167;九版生理P228;九版生化P30。将这三页连起来读一下,才终于发现,我们人体肾小球这儿的滤过屏障,不但有机械屏障,还有电屏障,而且电屏障是为负电的!组胚上最初阐述说“正电荷的小分子物质更容易通过肾脏的滤过屏障”,在生化上说“体内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但大多数接近于PH 5.0。所以在人体PH 7.4的环境下,大多数蛋白质解离为阴离子!”生理上又说到,由于滤过膜所带的电屏障和机械屏障的共同作用,使得分子量大于或等于白蛋白的物质不滤过! 这便是滤过屏障的原理所在。
而通过不断的听课,琢磨,发现,三层滤过屏障中,基底膜最重要,基底膜破坏的患者,患者预后一定不好!在将来诊断学上就会强调,基底膜未被破坏的患者,患者的蛋白尿称之为选择蛋白尿,哪个蛋白?白蛋白! 而基底膜破坏的患者,患者的蛋白尿为非选择性蛋白尿,什么蛋白都有,白蛋白、球蛋白……
又把前面第1点提到的加进来,间接胆红素可被阴离子物质竞争性抢占白蛋白的结合位点,而间接胆红素经过肝的生物转化作用,生成的直接胆红素,水溶性提高,极性增强,也更容易通过滤过膜,尿胆红素,是不是就是这么来的~相关的系列话题,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接着就来了。
而又看,滤过屏障什么都可以挡住吗?答,当然不是,只能挡住分子量大于或等于白蛋白的物质,那么是不是说,分子量小于白蛋白的物质就可以滤过呢?当然可以呀,血红蛋白尿,不是吗~输血输错了,大量血管内溶血,Hb大量随尿液排出体外,不是吗~ 血红蛋白Hb、肌红蛋白Mb、β2微球蛋白、本周蛋白!”
一转眼都快大三了呀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年少如何久年少,少年如何长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