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钻 重心 拗步 拧裹
明白了这一点 劈中的回钻 重心调度 就要改了 右高左低 回捉时 不再调整 手捉回小腹时 尾闾前卷 随着这一卷 后肩胯被调动前驱 身体从倾侧 变为正位 而后 尾闾摆回 只不过和劈拳的转换重心钻劈而出不同 这尾闾不是从身体左侧倾 变正 变右侧倾 而是后足重心不变 尾闾从左侧倾 变正 再回左侧倾 钻出 明白了这一点 再看拗步 拗步 有两种 有变重心的拗步 有不变的 那就是经典的半步崩拳 说转换重心腿的拗步 也就是 右后足支撑左前手打 变另一侧左后足支撑 另一侧右前手打 这尾闾腰胯的驱动 身体左侧倾 右扭转之后 本该左手足在前 这样才顺 但是拗步时右手在前 左足在前也就是说 从腰到足 还是右扭转的顺位 而胸椎往上 是左扭转的异位 身体是拧起来的 这就不顺了 所以一定哪里有问题 最后发现 右足在后 左足在前 身体左前倾 如果是顺步 身体需要右转 把左倾侧的身体转为前倾的正位 也就是身体是正的 但是脊柱不是正的状态 这种顺步 力是顺的 而拗步 如果身体不右转 甚至是左转呢 顺着身体的左倾侧出右拳 这种力也是顺的 只不过形体是斜的 脊柱也是斜的 人处于失衡状态 那么怎么样把形体平衡顺回来呢 两种 一种是 身体左倾侧 我们不右转顺体 而是左转顺体 但是这种左转体 身体会左侧倾斜的厉害 失去平衡 所以 需要极大的拧转 甚至看上去 后胯比前胯都靠前 身体完全拧了起来 另一种就是 不拧转了 尾闾前卷 身体正位时 不继续倾侧 正胯 正肩 正着出拗步拳 这种的 有形无内 是没有力量的 就是普通的正拳 而如果是第一种 拧转的 把脊柱调正 松开了肩胯 看似也是正体正脊正拳 但是内在的肩胯都顶着劲 这才是拗步拳 这就是为什么 许多人的拗步崩 虚有其表 当然还有一种 那就是我曾经看到的 拗步拳 先出腿 身体左倾 右转顺回 腿胯顺侧 出完了腿 再出拳的 拗步拳 怎么说呢 这更多的是胸椎腰背在转上半身 上下是断开的 但是身体也拧起来了 到位之后 劲也一样 但是失去了手足三合 因为是左侧倾 左侧转 左肩本来就是低的 所以 肩很容易就到位 虽然是左转 但是依旧是右足支撑腿 这右胯再拧 也是超不了前胯的 所以拗步拳是从脚指头 就开始拧 拧到了头发丝 也是拗的来源 此时 你才最能感受到 后肩胯里叩 是什么意思 恨不得后膝合在前膝后 这时你也才真的明白什么是夹剪股 两条大腿 恨不得拧在一起 但是 这都是劲 后腿依旧是45度外开 决不能合进去 变成一字腿 失去了蹬劲 说起这个蹬劲 很多人说 外八腿的蹬 是大脚趾在蹬 而不是整个脚掌在蹬 尤其是练剑道的 最恨这外八字 所谓撞木足 其实 不管手也好 足也好 合圆 撑裹 都是为了整体发力 如果你只能用到大脚趾去蹬 那你的脚面 你的其余脚趾 你的脚心 都是没有合上的 需要再调 手也是如此 有的劈拳 是阴阳掌 也就是用小鱼际朝前 这种 你劈如果只是小鱼际 尾指无名指受力 那就错了 整个手掌 都要受力 发力 如果这里你都合不整 全身更不用说了 圆 螺旋 延展 裹束 都要体会 退步拳 想必与拗步拳差不太多 还没接触 不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