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清理简报
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清理简报
《考古》 1960年03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9年6月下旬,在西安西郊中堡村发现一座唐墓,陕西省文管会卽派屈鸿锁同志前往清理。该墓墓顶已被挖去一部分,墓室的大部分器物保存比较完整。
这座唐墓是一土洞墓,方向正南北,墓室长3.5,宽2.2,中宽2.26来,成长方形。墓室残存的两壁高80厘米。墓道因施工紧迫,未发掘。
人骨架及葬具,由于波土的扰动,原来位置形状不明,在清理过程中发现有板灰,棺钉,漆皮。墓底有长2.68,宽0.66来的灰层,可能是棺板灰。在灰层的北部有头骨残片和牙齿,南部有一些零散骨骼。
墓中部分器物因受淤泥的冲动而失去原来位置。鎭墓兽和天王俑对称的放在墓室门内,墓室的南部放置着一对马俑和一对骆驼俑,牵马和牵驼人俑各站立在前,女俑、猪、狗、羊、鸿、鸭等均在墓室的中部,亭、三彩罐、房屋分布在墓室'的东北部,开元通室钱一枚放在死者头部(图一)。
一、俑类
女俑10件∶
分大中小型三类,有梳单登髻和双验髻两种,面型丰满,脸上施有白粉,有的在口角点小黑点,有的在长眉中问点朱缸或淡黑色点,有的在口角上小黑点的下部用白粉画梅花点,有的在额上点花儿。 现分述如下∶
1号女俑;双验壁发,面向左仰观,双手相搭,拱垂腹前,身穿浅黄加缘色衫,下着浅黄色裙,右肩搭一条蓝色巾,向后下垂至膝部,脸施白粉,口两角点小黑点,眉问点淡黑色小点,抹有口缸,足穿尖鞋。通高45厘米(图版柒 2)。
2号女俑∶瓣发垂髻,眉问点有朱缸点,口唇抹缸,脸施白粉,身穿窄袖淼黄白色衫,下着草淼色长裙,右肩披一条黄色巾,后垂至膝部。足穿尖鞋,右臂屈举胸前,左臂垂直,手背向上。通高44厘米(图版柒 4)。
3号女俑;鬟发垂髻,眉固涂朱杠花,口两角点小黑点。并在小黑点下部点有自粉梅花点,唇涂朱杠。 身穿大颌窄袖蓝色加黄白小花农,下着白色加蓝点长裙,右肩披一条黄色巾,后垂至膝部。两手举在胸前作棒物状。通高44.5厘米(图版柒,1)。
4号女俑∶鬟发垂髻,两口角点两小黑点,下部用白粉点梅花点,唇涂朱粒。身穿窄袖加小黄白花衣,下着深黄色长裙,右肩披一浅黄白糅色巾,后垂至膝部,左臂屈举,右臂稍垂直,手心向上。通高44.5厘米(图版柒,3)。
5号女俑;窘发垂髻,两口角有小黑点,面稍向左观,身穿蓝衫农,下着黄色长裙。下垂至地,两手拱举胸前。通高24.3 厘米(图版捌,3)。
6号女俑∶额顶上为双髻,眉问点小黑点,身着白蓝花衣,下着草缘色长裙,披蓝巾下垂至膝部,两手拱举胸前。 通高 24厘米(图版捌,4)。
7号女俑;发髻同5号,眉问点小黑点,面向右观,身穿自色农,下着蓝色长裙,右肩披一条黄色巾,左臂屈举、右臂下垂。高24.3厘米(图版捌,5)。
8号女俑:发髻同7号,身穿窄袖白色衣,下着草绿色长裙,右肩披一条蓝色巾,左臂屈举,右臂靠胸弯举,通高24.5厘米(图版捌,7)。
9号女俑:两件身着蓝色窄袖衣,下着白色长裙,右肩披一条黄色巾,两臂屈举胸前。通高24.3厘米(图版捌,6)。
牵马俑2件:身穿窄袖翻领黄色衣,腰束带,内衬有白黄蓝色衣,足穿长筒靴,头带软巾。通高28.5厘米(图版玖,1)。另1件头裹巾在两耳各结一扣,身穿大翻领浅黄衣,长至膝下,腰束带,内衬蓝黄短衣,腰的左边携带洗马等工具,足穿长筒靴。高28.5厘米(图2)。
牵.骆驼俑2件:头带软巾,身穿大翻领深黄衣,长至膝部,腰束带,内衬白绿黄色短衣,足穿长•筒靴,两手握举作牵驼状,通高29厘来(图版陆,1)。另外1件,深目高鼻,头带软巾,身穿浅黄衣至膝下,腰束带,内衬白及草绿色短衣,足穿长筒靴,两手握举作牵驼状。通高29厘米(图版玖,2)。
天王俑2件:身穿铠甲,头顶立有孔雀一个。足下踏一跪怪兽,怪兽左手握一蛇。高65厘米(图版拾,l)。另外1件形式与前相同,头戴一孔雀盔,足下踏一怪兽,怪兽右手握一蛇。通高65厘米(图版拾,2)。
鎭墓兽2件:1件为人面兽身,作贼状,通身黄白蓝绿色,通高57.5厘米(图版拾,4)。另1件兽面狮身,通身黄白蓝绿色,通高57.5厘米(图版拾,3)。
马俑3件:马头低俯微向左侧,全身呈白色,鬃为深黄色,鞍鵰俱全,嘴角两侧各有锥形鑛1个(左深黄右草绿色)。马头上的辔饰俱全,头上的笼套是草绿色,上饰有草绿色花朵,两耳下和鼻上的革带系有杏叶的垂饰,胸前和股后也都络以草绿色革带,胸前的带饰有杏叶形垂饰大小各7枚。股后的(翱:)两侧饰有杏叶形垂饰各四枚大的、四枚小的。革带交结于尻上,交结处有杏叶形垂饰4枚。马通高40,长48厘米(图二)。另1件,全身赭黄色,禁色浅黄微透白,左侧留一撮长禁,鞍上披以蓝色障泥。马头上辔饰俱全,嘴角两侧各有鎌1个(左草绿右深黄),马头上的笼套是草绿色革带,上饰草绿色杏叶形垂饰,两耳下和鼻额前的革带系有杏叶形的垂饰,胸前和股后也都络以草绿色革带。胸前的革带悬有杏叶形垂饰,大的5枚,小的4枚,股后的革带两侧饰有杏叶形垂饰大的各3枚,小的2枚。通高43厘米(图版玖,1)。又1件,身黄色,祭白色,背上鞍鞘俱全,鞍上披一草绿色毯子,两侧各扎一结,马头上辔饰俱全,嘴角两侧各有草绿色鎌1个。马头上的笼套是黄色微透绿,革带上饰草绿色的杏叶形垂饰,两耳下和鼻额前的革带系有杏叶形的垂饰,胸前和股后也都络以章绿色革带,胸前革带悬挂杏叶形垂饰5枚,股后的革带两侧各饰有杏叶形垂饰3枚。通高45厘米(图三,1)。
骆驼俑4件:一为昂首作立状,驼身作赭黄色,頫部上下、前腿上端、两案的长毛和尾部涂以白色釉,背上垫有1椭圆形的毯子,双鉴露出,毯子为草缘色带白花,背上搭有虎头默囊,抖默有野雉、冤子、山羊等物。通高47.5厘米(图版玖,2)。另外1件为略驼戴乐俑,和西安西郊鲜于庭诲墓出土的骆驼载:•乐俑有些相似(‘‘西安郊区三个唐墓的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1期图版壹)。驼身作白色,颈部上下、前腿上部长毛及尾部涂以赭黄色,背上垫一椭圆形的毯子,毯子边缘蓝色,背上架成平台,幷铺有长毯,平台坐有乐俑7个,前两乐俑1手捧笙,1手执箫作吹奏状。右侧两乐俑1手执琵琶,1手抱竪琴皆作弹状。左侧两乐俑1手托笛,1手执拍板。最后1手托排箫作吹状。7乐俑中间立1女俑,右手前举,左臂后撤,作歌舞状(图版陆)。驼高48.5,乐俑高11.5厘米。
其他2件骆驼,均作站状,背无鞍,身作赭黄色,通高17厘米(图三,9)
牛1件:身作赭色高7厘米(图三,3)
猪7件:5件身作赭黄色,内有1件头部.黑色,其余2件身作黄色,高5厘米(图三,8、2)。羊5件:均卧状,4件深黄,1件黄色,高5厘米(图三,4、6)。
雉2件:赭黄色,高.5厘米。 ”
鸭1件:赭黄色,高7厘米(图三,7)
狗3件:形状一样,皆为黄色,高8.5厘米(图三,5)。
二、生活用具
三彩罐2件:形状大体一致,细部稍有区别,1个罐盖形如螺旋,涂以蓝黄白赭色釉,肩上施一周蓝缠色构成的花瓣形的统饰,花瓣下施有两道縄纹。绿罐腹下端有直径6.2厘米的图口,但未透。罐高69.5,口径12厘米(甲版捌,2)。另1件罐盖似塔形,特别是纤肩上有象头及龙头各3个,象头是白色,耳为赭黄釉,象头上有笼套用蓝黄色的革带,有的头上用草绿色革带,革带的交叉挽一结子。龙头上全为蓝色加有少许赭黄色,额上有白色釉双角。罐高69.5,口径12厘米(图版捌,1)。
陶罐5件:均为灰陶,罐表涂有白粉一昌(其中3个白粉脱落),有2件内装有糜子。罐有盖,侈口、圆唇、鼓腹、平底。高19厘米。
三、建筑模型
假山1件:山峯与水池相连接,水池两侧及前面都凹进如花瓣形,山峯有树木花草小鸟,山涂以蓝绿、赭黄、草绿釉,鸟蓝黄釉,池醉草绿色釉,池中心不上釉是白色。高18厘米,池宽17厘米(图版伍,4)。
八角亭1件:亭柱及台阶均残损,后经曳原。亭全为赭色,上划草纹。顶宽19厘米(图版伍,1)
一四角攒尖亭1件:亭顶全施绿釉,两侧有窗,南阴线画出直机窗据,前后无门,但有门槛。底层高23,檐长10厘米(图版伍,2)。
房子共8座:均为悬山式,通檐用二柱7座,用四柱1座,有栏额。通檐长6-13厘米,柱高13—17厘米,台阶长17—34.5厘米。其中7座屋顶涂有绿色釉,柱均为红色,1座屋
此外尙有开元钱一枚,残小陶俑身3件,女俑座七件。
这座唐墓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5年在西安东郊十里铺发掘的337号唐墓(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8期)一样,出土物虽丰富,但未发现墓志。女俑、马俑、骆驼俑,在塑造手法和形制上略同于西安西郊南村鲜于庭诲墓出土物。当是盛唐时期的墓葬。这座墓中出土的三彩假山、四角亭、八角亭、房,子、骆驼俑都很精致。
执笔者 杨正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