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普通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生物的类群

2023-08-29 06:48 作者:生物yes  | 我要投稿

第五章生物的类群

一、名词解释

l.生物多样性⒉.生物分类学3.种4.亚种5.变种6.变型7.生物的学名8.品种9.品种群10.嫁接嵌合体11.亚病毒12.质粒13.芽孢14.双子叶植物15.子实体16.担孢子17.低等植物18.高等植物19.孢子植物20.种子植物21.维管植物22.颈卵器23.颈卵器植物24.原丝体25.原叶体26.孢子叶球27.配子体28.孢子体29.世代交替30.双受精31.被子植物分类系统32.真花学说33.假花学说34.单子叶植物35.双名命名法36.合蕊柱37.合瓣花38.蝶形花冠39.蔷薇花冠40.唇形花冠41.聚药雄蕊42.头状花序43.聚合瞀茭果44.伞形花序45.总状花序46.穗状花序47.上位子房48.下位子房49.花图式50.后生动物51.焰细胞52.原体腔53.同律分节 54.异律分节55.真休腔56.后肾管57.开管式循环系统58,后口动物59.羊膜动物60.双重呼吸

二、问答题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含哪几个层面?

2.什么是生物分类学?生物分类学的任务和研究内容有哪些?

3.什么是生物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生物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常用的 DNA 分子标记技术有哪些?其在生物分类中有什么意义?

4.在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中,如何区分种、亚种、变种和变型?5.在细菌分类中,什么是“型”"?

6.什么是生物的学名?生物种、亚种、变种、变型的学名各是如何构成的?7.生物的学名在印刷和书写时都有哪些规定?

8.栽培植物有哪些主要分类类级(category)?各分类类级是如何定义的?

9.品种(cultivar〉和品种群(Group)以及嫁接嵌合体(graft-chimaeras)的命名都有哪些规定?

10.当你见到一个你不能够识别的生物标本时如何进行鉴定?11.简述病毒增殖的一般过程。

12.简述古细菌的特征和主要类群。13.简述原生生物的结构特征。14.简述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5.多细胞菜类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16.简述水绵有性生殖的过程。

17.为什么古老的绿藻有可能是高等植物的祖先?18.褐藻和红藻有啸些主要区别?

19.为什么说苔藓植物是植物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型。20.苔纲和藓纲有哪些主要区别?

21.简述蕨类植物主要特征。

22.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在哪些方面更适应陆生生活,哪些方面还未完全适应陆生生活?23.为什么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更进化、更适应陆地生活?

24.说明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维管植物、颈卵器植物各包含多细胞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四个类群中的哪些类群?

25.从生殖方面分析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进化的特点。

26.简述菊科植物的主要特征,从花和花序结构分析菊科植物适应虫媒传粉的特征。27.编制一个检索表,区分蔷薇科,豆科,十字花科,木兰科,茄科,伞形科。28.为什么说被子植物是现代植物界进化地位最高,适应性最广的植物类群?

29.泽泻科植物有何特征,为什么说泽泻科是单子叶植物中最原始的植物类群?

30.现有豌豆、桃、玉兰、向日葵、油菜、毛莨、小麦、百合等8种植物,请根据花冠类型、雄蕊类型、子房位置和果实类型等方面加以区分。

31.简述恩格勒系统的基本要点。

32.简述毛莨科植物的特征,并列举几个代表植物。33.简述蔷薇科植物的主要特征和经济用途。

34.简要说明山茶科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分布和经济用途。

35.兰科植物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说兰科植物是虫媒传粉的典型代表。36.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什么区别。

37.试比较腔肠动物各纲之主要特征。

38.中胚层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中具有什么意义?

39.爬行类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主要成功地解决哪几个问题?40.鸟类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41.哺乳纲分哪几个亚纲?在结构上各有那些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多样性 (biological diversity,biodiversity〉 :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还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分类学(biotaxy,biosystematics,biosystematy):研究生物类群的分类、探索生物间亲缘关系和阐明生物界自然系统的科学。

3.种(Species〉: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一般认为,“种”是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种内能进行交配产生能育后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4.亚种(Subspecies) :指与同一种内的其他种群在地理分布上界线明显、形态特征上有一定差异的种内生物类群。

5.变种 (Variety〉指同一种内具有相同分布区由于微生境不同而导致具有可稳定遗传的一些细微差异的种内生物类群。

6.变型(Form):指同一种内具有微小的可遗传的形态学差异,但其分布没有规律的种内生物类群。

7.生物的学名(science name) :指分类单元的拉丁文或拉丁化的符合命名法规规定的生物科学名称。

8.品种( cultivar) :为某一或某些专门目的而选择的,具有一致、稳定和明显区别的性状,而且经采用适当的方式繁殖后,这些性状仍能保持下来的一些植物的集合体。

9.品种群(Group〉:基于一定相似性的品种、植物个体或植物集合体的正式栽培植物类级。10.嫁接嵌合体(graft-chimaeras) :由两种或多种不同分类单位的植物的营养组织,通过嫁接而形成的植物,并非有性杂交正式栽培植物类级。

11.亚病毒:只含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之一的分子病原体或是由缺陷病毒构成的功能不完整的病原体。

12.质粒: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环状 DNA分子。

13.芽孢: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具有极强的抗热、抗辐射、抗化学药物和抗静水压的能力。

14.双子叶植物:是指一般其种子有两个子叶的开花植物的总称。15.子实体:高等真菌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的繁殖器官称为子实体。

16.担孢子:担子菌有性生殖时,菌丝产生担子,两个担子细胞的核融合,减数分裂形成担孢子,由担孢子发育成新的菌丝。

17.低等植物:植物体没有根、茎、叶分化,不形成胚的类群称为低等植物。

18.高等植物:植物体有根或假根以及茎、叶的分化,形成胚的类群称为高等植物。

19.孢子植物:产生并传播孢子用以繁殖的植物称为孢子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一些多细胞藻类植物。

20.种子植物:孢子体发达,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上,形成种子和花粉管,用种子进行繁殖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称为种子植物。

21.维管植物:植物体中有维管束分化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称为维管植物。22.颈卵器: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主要结构。除裸子植物外,颈卵器由颈部与腹部构成,颈部有颈沟细胞,腹部有腹沟细胞与卵细胞。

23.颈卵器植物:在雌性生殖结构中有颈卵器构造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称为颈卵器植物。

24.原丝体:苔藓植物的孢子成熟后散出并萌发成丝状体,这个丝状体也被称为原丝体。在原丝体上产生配子体。

25.原叶体:大多数蕨类的配子体是具有背、腹分化的绿色叶状体,被称为原叶体。

26.孢子叶球:在部分较原始的蕨类植物和多数裸子植物中,孢子叶集生在茎的顶端,形成球状,称为孢子叶球。

27.配子体:指有世代交替生活史中的单倍体植物体,由减数分裂产生的孢子发育而来,配子体经有丝分裂产生配子,其中产生雌配子的植物体称雌配子体:产生雄配子的植物体称雄配子体。

28.孢子体:指有世代交替生活史中的二倍体植株,由合子发育而来,孢子体经减数分裂产生孢子。

29.世代交替:在植物的生活史中,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和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有规律的循环交替的现象。

30.双受精:是指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形成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极核(通常两个)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的现象。

31.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按照植物亲缘关系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而建立的分类系统,用来说明被子植物间的演化关系,目前比较流行的有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

32.真花学说: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原始的早已灭绝的裸子植物-本内苏铁目中具有两性孢子叶球的植物。

33.假花说:解释被子植物起源的两大对立假说之一,假花说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裸子植物的花序进化而成的,单性花和柔美花序是被子植物花的原始性状。

34.单子叶植物:具主根不发达,多为须根系,叶为平行或弧形脉,花部常以3为基数,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等特征的一类植物。

35.双名命名法:每一种植物的名称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字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相当于“姓”,为斜体;第二个词为“种加词”",相于“名",为斜体。第三个词为该植物命名人名的缩写形式,可省去。

36.合裁柱:位于花的中央,为雄蕊与花柱(包括柱头)的合生体,如兰科、萝摩科。

37.合瓣花:具有联合花瓣的花称合瓣花,如牵牛花。其联合部分叫花冠筒,分离部分叫花冠裂片,花冠筒与花冠裂片的交界处称花冠喉。

38.蝶形花冠:花瓣五片,离生,成下降覆瓦状的两侧对称排列,最上边一片花瓣最大,称旗瓣,位于最外方;侧面两片较小称翼瓣﹔最下面两片合生并弯曲成龙骨状称龙骨瓣,位于

最内方,如蝶形花亚科植物。

39.蔷薇花冠:花瓣五片或更多,分离,成辐射状对称排列,如桃、蔷薇。

40.唇形花冠:花冠基部合生成简状,上部裂片分成二唇状,两侧对称,如唇形科植物的花。41.聚药雄裁:一朵花中雄蕊的花丝分离,花药合生,如菊科植物的雄蕊。

42.头状花序:许多无柄的花着生于极度缩短,膨大平展或稍凹陷或凸出的花序轴上,花序外有多数苞片集生成总苞。

43聚合符贺果:由一朵花中多数离生单雌蕊的子房发育而成,成熟时沿背缝线或腹缝线一边开裂,如八角、玉兰。

44伞形花序:各花花柄几乎等长,排列在不分枝花序轴顶端,整个花序的花排列成弧面,形似张开的伞。

45..总状花序:花柄几乎等长的两性花排列在不分枝的花序轴上,花从下至上依次开放。46.穗状花序:与总状花序相似,但花无柄或近无柄。

47.上位子房:也叫子房上位,子房仅以底部与花托相连,花的其余部分均不与子房相连。48.下位子房:整个子房着生在凹陷的花托或花管中,并且与之合生,花粤,花冠和雄蕊群或它们的分离部分着生在子房的上方,故为下位子房。

49.花图式:用花的横剖面简图来表示花各部分的数目、离合情况、排列的位置和胎座类型。50.后生动物:后生动物是除原生动物以外的所有多细胞动物门类的总称。

51.焰细胞:原肾管系统的主要结构。为中空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地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体中多余水分、液体、废物,把它们送到收集管,再送到较大的排泄管、最后由排泄孔排出体外。

52.原体腔:原体腔动物在纵肌层与消化道之间有一个假体腔,亦称原体腔,是由胚胎发育中的囊胚腔残留形成的原始初级体腔

53.同律分节:环节动物的分节,除前二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体节的形态和功能基本相同,故称同律分节,还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分节现象。

54.异律分节。节肢动物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称异律分节。

55.真体腔:环节动物的体腔由中胚层分裂形成,这样的体腔称为真体腔,由壁体腔膜和脏体腔膜围绕而成;

56.后肾管:源于中胚层,由体腔上皮向外突出形成的排泄器官,由肾口、排泄管和肾孔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57.开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循环过程中途经开放的组织间隙。

58.后口动物:棘皮动物的口不像以前各类动物那样起源于原口(胚孔),而是在原肠的后期,在胚孔相对的一端,内外两胚层逐渐靠拢,紧贴,最后穿孔,成为幼虫的口。这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体另行形成的口称为后口。像这样形成口的动物称后口动物。

59.羊膜动物:爬行纲与鸟纲、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合称为羊膜动物。60.双重呼吸:鸟类的肺与9个气囊相连,吸气和呼气时都可进行气体交换,称为双重呼吸。二、问答题

1.答: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biodiversity〉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还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面。

2.答:生物分类学(biotaxy,biosystematics,biosystematy)是研究生物类群的分类、探索生物间亲缘关系和阐明生物界自然系统的科学。生物分类学的任务包括识别物种,鉴定名称,阐明其亲缘关系与分类系统。生物分类学的内容包括鉴定( Identification),命名(Nomenclature )

和分类(Classification)三部分。

3.答t生物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是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能反映生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组中某种差异特征的 DNA片段,用来揭示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本质。

生物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常用的 DNA分子标记技术有分子标记技术代表性有RFLP,RAPD、AFLP技术等等。

RFLP(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作为一种共显性标记,其结果可靠,重复性好,适用于构建表达图谱,在分析群体内和群体间遗传变异度、亲缘关系时是有用的工具。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DNA)能对整个基因组进行多态性检测,因此可用于构建指纹图谐。利用 RAPD对物种进行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等方面研究,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AFLP(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可在一次实验中检测到更多的多态性片段,因而广泛应用于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

4.答:在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中的种,也被称为物种或遗传学种。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一般认为,“种”是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种内能进行交配产生能育后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亚种是指与同一种内的其他种群在地理分布上界线明显、形态特征上有一定差异的种内生物类群。

变种是指同一种内具有相同分布区由于微生境不同而导致具有可稳定遗传的一些细微差异的种内生物类群。

变型是指同一种内具有微小的可遗传的形态学差异,但其分布没有规律的种内生物类群。5.答:在细菌分类中,“型”亚种以下分类单元,被当做一个分类群看待,但是不排在正式分类等级中,不被细菌命名法规所辖制。“型”是表示性状相同或相似的一株菌株或一组菌株。主要有生物型(biovar),化学型(chemoform,chemovar),血清变异型( serovar),致病变异型(pathovar)嗜菌变异型〈phagovar),形态变异型( morphovar〉等。

6.答:生物的学名(science name)是指分类单元的拉丁文或拉丁化的符合命名法规规定的生物科学名称。

种名有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的词构成,学名后面是命名人。第一个词是属名,第二个词在细菌、蓝藻、真核藻类、粘菌、真菌和植物分类中称为种加词。在动物分类中第二个词称为种本名。命名人一般用缩写。

亚种学名的构成在细菌、蓝藻、真核藻类、粘菌、真菌和植物分类中由种名和亚种指示词缩写subsp.或ssp以及亚种加词构成,亚种学名的后面是亚种命名人缩写。例如中国沙棘的学名Hippophae rhamnoides L. ssp.sinensis Rousi。动物分类中只有亚种一个种下等级,因此亚种指示词一般不写。亚种学名的构成由种名和亚种本名构成。

在蓝藻、真核藻类、粘菌、真菌和植物分类中还有种下单位变种、变型。

变种学名的构成由种名和变种指示词缩写var.以及变种加词构成,变种学名的后面是变种命名人缩写。

变型学名的构成由种名和变型指示词缩写f.以及变型加词构成,变型学名的后面是变型命名人缩写。

7.答:生物的学名,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他字母小写,种下单位亚种、变种、变型指示词、种加词(种本名)、亚种加词(亚种本名)、变种加词、变型加词字母全部小写。命名人缩写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他字母小写。学名在印刷时一般用斜体,但手稿中常在学名下划线,命名人不用斜体字。

8.答:栽培植物的分类类级有品种( cultivar)和品种群(Group)以及嫁接嵌合体

( graft-chimaeras)。

品种是为某一或某些专门目的而选择的,具有一致、稳定和明显区别的性状,而且经采用适当的方式繁殖后,这些性状仍能保持下来的一些植物的集合体。

品种群是基于一定相似性的品种、植物个体或植物集合体的正式类级。

嫁接嵌合体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分类单位的植物的营养组织,通过嫁接而形成的植物,并非有性杂交。

9.答:品种命名时在所隶属植物的分类单元学名后面以单引号添加品种加词。

品种群命名时在所隶属植物的分类单元学名后面添加品种群加词和指示词(Group或Gp),当品种和品种群一起使用时,命名时把品种群加词置于括号内,括号可以是圆括号或方括号。

嫁接嵌合体的命名时,嫁接嵌合体由一个公式或一个拉丁语形式的名称表示。

用公式表示时,由构成嫁接嵌合体来源的植物分类单元学名之间用嫁接符号“+”连接,“+”前后留空格,各名称按字母顺序排列。

用一个拉丁语形式的名称表示时,当嫁接嵌合体的分类单位属于不同属,将组成嫁接嵌合体的两个属名组合,在前面加上嫁接符号“+”。

如果嫁接嵌合体产生了品种,则该嫁接嵌合体品种名是在该嫁接嵌合体后面加上品种加词。

如果嫁接嵌合体是由同属不同植物所形成并产生了品种,则该嫁接嵌合体品种名是在属名后面加上品种加词。

中文品种名转为品种加词时应使用汉语拼音。

品种或品种群在印刷时其隶属植物的分类单元学名一般用斜体,而品种或品种群加词不用斜体。品种或品种群加词第一个字母大写。

10.答:鉴定时,要通过观察和初步描述,选用有关资料,通过生物分类检索表进行分阶层检索,再逐级核对描述特征进行整定。最后找可靠整定的标本或图片对照验证。

11.答:病毒的增殖过程一般包括下述五个阶段:(1)吸附:病毒颗粒在寄主细胞的特定部位,通过扩散和分子运动附着在寄主细胞的表面。(2)侵入和脱壳。(3)生物合成:病毒核酸进入细胞后,一方面抑制宿主细胞的正常生长,一方面利用宿主细胞内的各种蛋白质、核酸合成系统和原料首先合成自身的复制酶及蛋白质,然后复制自身的基因组核酸。(4)装配: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在宿主细胞内组装成子代病毒粒子的过程。(5)释放t病毒完成装配之后,隐蔽期即结束,子代病毒粒子使宿主感染细胞裂解释放,再浸染新的细胞。12.答t古细菌的特征;细胞壁不含肽聚糖;细胞膜由独特的脂质构成,这些脂质在物理特征、化学组成和链等方面与其他生物大不相同;具有既不同于真细菌,也不同于真核生物的16SrRNA序列特征;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与真核生物相同,而与真细菌不同。古细菌的主要类群包括产甲烷古细菌、极端嗜盐古细菌、超嗜热古细菌、热原体等。

13.答:原生生物是单细胞真核生物,细胞质可分为外质和内质,细胞质内除具有线粒体、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细胞器外,还有类器官,如运动类器官纤毛、鞭毛和伪足,营养类器官胞口、胞咽、食物泡和胞肛,维持体内水分平衡的类器官伸缩泡、收集管等。

14.答:真菌是人、畜和作物的病原体:真菌在工业、医学和食品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真菌可作为杀虫剂使用:真菌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分解者。

15.答:多细胞的藻类植物是一群具有光合色素能独立自养生活的低等植物。由真核细胞构成。植物体没有根、茎、叶分化,植物体为多细胞丝状、叶状体等,不形成胚。大多数含叶绿素和其它色素,如胡萝卜素、叶黄素、藻胆素等。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精子有鞭毛。分布于世界各地,大多数水生,少数陆生。

16.答:水绵的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有性生殖时,两条并列的丝状体各生出一个突起,伸长接触形成接合管,两个细胞的原生质收缩形成配子,一个配子通过接合管流入到另一个细

胞中与另一个配子结合成为合子,合子发育出厚壁,经休眠和减数分裂后萌发,形成新的丝状体。

17.答:绿藻与高等植物有许多同源性状。如绿藻载色体相似于高等植物的叶绿体,且所含的主要色素也相同;细胞壁都以纤维素为主要结构组分;储藏物为淀粉;细胞分裂中都是由高尔基小泡形成的细胞板分割细胞等等。大多数植物学家认为高等植物是由类似于现代绿藻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18.答:褐藻植物体为具分枝的丝状体或由丝状体相互交织而形成的假薄壁组织体。藻体常为褐色。同化产物主要为褐藻淀粉和甘露醇。营养体为孢子体,与配子体形态差异较大。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营养繁殖以藻体断裂方式繁殖;无性生殖时产生二倍体游动孢子或不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单倍体配子,有同配、异配和卵式生殖。生活史中有明显的同型或异型世代交替。

红藻植物多为丝状体、壳状体、叶状体或枝状体,大多数种类呈红色至紫色。大多数同化产物为红藻淀粉,有些植物同化产物为红藻糖。无性生殖产生不动孢子,有性生殖为卵式生殖,多为雌雄异株,少数为雌雄同株。有些种类有异型世代交替。

19.答:苔藓植物具茎叶分化、有假根,已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环境的能力和特点,但由于其体内没有维管组织的分化以及受精过程离不开水,因此还必须生活在比较潮湿的地方,它们是植物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代表类型。

20.答:苔纲配子体多为叶状体。叶无中肋。原丝体不发达,1个原丝体仅产生1个配子体。藓纲配子体为茎、叶体。假根具分枝。绝大多数叶具有中肋。原丝体比较发达,1个原丝体可产生多个配子体。

21.答:蕨类植物又名羊齿植物,是高等植物中具有维管束的孢子植物,孢子体和配子体皆能独立生活。孢子体通常有根、茎、叶的分化。根为不定根,茎通常为根状茎,少数为直立茎,茎内出现了维管组织分化,中柱类型主要有原生中柱、管状中柱、网状中柱等。叶有小型叶与大型叶,孢子叶(能育叶)与营养叶(不育叶)、同型叶与异型叶之分。

在较原始的蕨类植物中,具孢子叶球或孢子叶穗。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近轴面的叶腋或叶基。在较进化的蕨类植物中,孢子囊聚集而生为孢子囊群或孢子囊堆。水生蕨类生长在特化的孢子囊果内。孢子有同型与异型之分。孢子囊壁含有孢粉素和纤维素。

孢子萌发形成配子体。大多数蕨类的配子体是具有背、腹分化的绿色叶状体,被称为原叶体,能独立生活。在原叶体的在腹面形成精子器和颈卵器,分别产生精子和卵。精子有鞭毛,受精过程需要借助于水,受精卵发育成胚,胚生长形成孢子体。

22.答:由于蕨类植物体内已分化出维管组织,形成了真根,因此葳类植物比苔藓植物更加适应陆生环境,但由于其受精过程依然也离不开水,因此蕨类植物一般也生活在比较潮湿的地方。

23.答:用种子进行繁殖,对不利环境的适应性更强。形成花粉管,受精过程对摆脱了外界水环境的依赖。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上。孢子体发达,有形成层和次生生长。

24.答:低等植物包括多细胞藻类;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孢子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一些多细胞藻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颈卵器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

25.答:木兰科是木本植物最原始的类群,其原始性状表现在:木本,单叶互生,全缘,羽状脉,虫媒花,花单生,单被,雄蕊、雌蕊多数离生,花部螺旋排列,花药长,花丝短,单沟花粉粒,种子胚小,胚乳丰富。

毛莨科是双子叶植物中较原始的一个草本类群,其原始形状表现在;单叶互生,全缘,羽状脉,花粤花瓣离生,雄蕊、雌蕊多数离生,花部螺旋排列在膨大的花托上。

26.答:菊科植物主要特征是:草本,多单叶互生,头状花序,有总苞片,花序中有舌状花

和管状花芎片退化,变成毛状、鳞片状或者刺状,称为冠毛,常宿存。雄蕊,5,聚药雄蕊,2心皮复雌蕊,下位子房,瘦果。

菊科植物花和花序适应虫媒传粉的特征表现在:尊片变态成冠毛、刺毛并宿存,有利于果实远距离传播;头状花序的结构,在外形和功能上如同一朵花,外围的总苞片,起着花芎一样的保护作用,舌状的缘花可以吸引昆虫,中间集中大量盘花有效增大授粉率和结实率;聚药雄蕊,药室向内开裂,花粉粒留在花药筒内,当昆虫来访时,引起花丝收缩,或花柱伸长,柱头及下面的毛环将花粉推出花药筒,有助于传粉。

27.答;

28.答:禾本科植物的花被高度退化,成为透明的浆片,其作用在于把外秤和内秤撑开,使柱头和雄蕊容易伸出花外进行传粉,雄蕊的花丝细长,花药丁字形着生,可以随风摆动而散布花粉。雌蕊的柱头羽毛状或者刷帚状,高出花外,增加接受花粉粒的机会。此外,禾本科植物的小穗排列成各种花序,能产生大量花粉﹐花粉质轻,干燥,表面光滑,容易被风吹送,这些特征都是对风媒传粉的适应。

29.答:泽泻科被认为是单子叶植物中最古老的类群,在泽泻科植物中,保留有多个原始的残余特征,如水生或沼生环境,花被同形,多不分化成花芎和花瓣,雄蕊和雌蕊6至多数,螺旋排列于突起的花托上。

30.答:

31.答:(1)假花学说认为柔美花序类植物为原始类群,合瓣花被认为是较为进化的类群。(2)花的演化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背花到有被花,由单被花到两被花,离瓣花到合瓣花;单性到两性。(3)认为被子植物是二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平行发展的两支(3)恩格勒系统把植物界分为13个门,第1-第12是隐花植物,第13门是种子植物门,包括被子植物亚门和裸子植物亚门。恩格勒的分类系统几经修订,1964年第12版把植物界分为17个门,其中被子植物独立为门,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纲,包括62目344科。

32.答:毛莨科植物多数为草本。叶分裂或复叶。花两性,5基数;花芎和花瓣均离生;雄蕊和雌蕊多数,离生,螺旋状排列于膨大的花托上。聚合瘦果,例如:毛莨,乌头,白头翁,楼斗菜

33.答:乔木、灌木或草本,叶互生,多具托叶。花两性,整齐:花托凸起、平坦或凹陷;花部5基数,轮状排列,花被和雄蕊常在下半部分预合成碟状、杯状、钟状、坛状的托杯。花被和雄蕊均着生在托杯的边缘,周位花或上位花:蔷薇形花冠,雄蕊多数,离生,子房上位、下位或半下位,心皮1至多数,分离或合生,菁荧果、瘦果、梨果、核果。蔷薇科植物可观赏,如楼花,月季;经济植物水果,如苹果、梨;药用如龙芽草、地榆。

34.答:山茶科多为乔木或灌木,叶常革质,花单生或聚生。尊片5~7,花瓣常为5,少4或较多数,雄蕊多,离生或少为合生,子房上位,少下位,2~10室,中轴胎座,每室二至多胚珠。木质菊果或为核果状。本科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茶是世界四大饮料之一,油茶其子实榨油食用:云南山荼可观赏,是我国三大名花之一。

35.答:兰科植物的特征是:陆生、附生或者腐生草本,叶互生或者退化为鳞片﹔两性花,两侧对称,花被片6枚2轮,内轮中央1枚特化成唇瓣,雄蕊2或者1枚,与花柱、柱头联合成合蕊柱,花粉粒形成花粉块,下位子房,l室,侧膜胎座,荫果。兰科植物的花大而鲜艳,有香味,两侧对称,形成唇瓣,唇瓣基部的距内、囊内和合蕊柱基部常有蜜腺,易引诱昆虫,雄蕊与花柱及柱头结合成合蕊柱,形成花粉块,且下有粘盘,柱头有粘液利于传粉,因此说兰科植物是虫媒传粉的典型代表。

36.答: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子叶2枚。大多数植物是直根系。茎内有形成层,维管束排列成圆环状。常为网状叶脉。花大多数为4-5基数,花粉具3个萌发孔。

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子叶1枚。大多数植物是须根系。茎内无形成层,维管束散生排列。常为平行叶脉。花大多数为3基数。花粉具1个萌发孔。

37.答:水媳纲为小型的水媳或水母,结构简单,单体或群体生活:生活史中多数有水蛇型和水母型两个世代:无口道;水母型具缘膜:触手基部有平衡囊;性细胞由外胚层产生。钵水母纲为大型水母,不具缘膜,具水媳型和水母型两个世代,水媳世代不发达。口道短,不具骨骼,具有触手囊。胃囊内有胃丝,内胚层中有刺细胞,性细胞由内胚层产生。全部海产。有水蟋型,无水母型,没有世代交替现象。外胚层内陷形成发达的口道:内胚层中也有刺细胞。大多数具发达的骨骼。消化循环腔被内胚层突出的隔膜分隔成若干小室,肌肉较发达。性细胞由内胚层产生。多为群体。

38.答:中胚层产生于内、外胚层之间,一方面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了新陈代谢。如中胚层形成发达的肌肉组织,强化了动物的运动机能和动物在空间位移的速度。这样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接受的外界刺激量明显增加,致使动物的感觉器官相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捕食效率高,营养状况好,从而促进了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的形成。此外中胚层形成的实质组织,具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机能,动物体耐干旱和饥饿。因此中胚层的出现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39.答:四肢发达(除蛇类外),可行走和跑动:体表有角质鳞片或角质板,可防止水分的散失;脊柱分化完善,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同时出现了肋骨,与腹中线的胸骨连接成胸廓,能更好地保护内脏和适应陆地生活:完全肺呼吸,肺海绵状,气体交换面积大;出现了羊膜卵,其内有羊膜腔,胎儿在腔内的羊水中发育,使胎儿完全脱离了对外界水的依赖。

40.答:鸟类身体呈流线型,体具羽毛:骨骼高度愈合,且为气质骨,胸骨具龙骨突,供发达的胸肌附着,前肢变为翼:心脏由二心房和二心室构成,为完全的双循环,多氧血和缺氧血完全分开,并与呼吸系统相配合;呼吸为双重呼吸,肺与9个气囊相连,吸气和呼气时都可进行气体交换: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这些特征使鸟类成为高度适应飞行生活的脊椎动物。41.答:哺乳动物分为三个亚纲:

原兽亚纲:卵生;具泄殖腔;无齿:无乳头;

后兽亚纲:胎生,但无真正的胎盘,幼体发育不良,需在母体的育儿袋中继续发育,因而本类群也称为有袋类:具退化残余泄殖腔。

真兽亚纲:胎生,有胎盘:不具泄殖腔;异型齿(门、犬、臼齿),每种齿式固定。


普通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生物的类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