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李贺诗歌中的香味描写代表了什么?

2022-10-13 19:56 作者:魔豆故事汇  | 我要投稿

从唐代贵族的用香生活审视李贺诗歌中的“香味”描写,会发现李贺是描写香味的行家里手。李贺笔下的香味既是他对自然界的感受,又是他自发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一种心态和审美,流露的是他对贵族生活的渴慕。 唐代宴饮风尚对李贺诗歌产生了深刻影响,参加宴饮使他创作了篇目甚多的诗歌;宴饮中的人和物极大地刺激了他的自尊心,使其皇族意识频频亮相;宴饮过后的落寞凄凉令他反思现实,对贵族享乐既持否定态度又反复追忆留恋。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

唐代贵族的用香生活与李贺诗歌中的香味描写

向来评论李贺,皆以“诗鬼”观之,却不知这个“诗鬼”还是描写香味的行家里手。联系唐代贵族的用香活动,叩击李贺的心灵家园,会发现其中蕴含着鲜为人知的情感世界。

唐代贵族的用香生活

于唐人而言,享受香料带来的高品质生活并非一件有失体统的事。且不说贵族女子嗜香如命,就是豪门男子也丝毫不减此种风情。唐代贵族的用香生活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大的方面看,建筑工程里的用香随处可见。

唐代有身份的人都有含香的习惯,含香可使口气清新。《开元天宝遗事·卷四》载:“宁王骄贵,极于奢侈,每与宾客议论,先含嚼沉麝,方启口发谈,香气喷于席上。”随便翻检《全唐诗》就可以看到唐人含香的情况:“金曹初受拜,玉地始含香。”“昔我含香日,联尔缙云司。”“含香初待露,持简旧生风。”“不道含香贱,其如镊白休。”“含香仍佩玉,宜入镜中行。”“含香高步已难陪,鹤到清霄势未回。”

唐人焚香的活动频繁,李贺有一首《神弦》诗描写女巫手把纸钱,焚香拜佛的情景:“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冬冬。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旋风。相思木帖金舞鸾,攒蛾一啑重一弹。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终南日色低平湾,神兮长在有无间。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青山。”这是下层人民最平常,最普通的焚香活动。

李贺诗歌中的香味描写

李贺不光擅长运用色彩字,而且还是描写香味的高手。笔者以叶葱奇先生疏注的《李贺诗集》为底本,统计出李贺二百四十一首诗中共出现“香”字 81 次,其中含诗题《兰香神女庙》1 次,日本著名学者川合康三教授也经过统计认为“唐代是香料为人们强烈喜爱的时代。但是与同时代的韩愈相比,李贺使用与‘香’有关的字的频率几乎是韩愈的五倍,因此可以说,他特别喜爱吟咏芳香的气味。这其中三分之一强是关于香料的香,另有三分之一弱是关于植物的香。

打开李贺诗集,一股香味扑面而来,令人恍如梦幻。在这里有浓重的花香,“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追和柳恽》有扑鼻的体香,“罗袖从徊翔,香汗沾宝粟。”

可以说,香在李贺这里已经大大的丰富了,神奇了,动态化了。李贺对香味的捕捉远远胜过了他对其它气味的领悟,他无愧是一个香气诗人了。他的鼻子总是那么灵敏,但凡有一缕的香气从他身边飘过,他都不会轻易放过;他的眼睛总是那么明亮,但凡有一丝的香味从他的眼前溜走,他也会竭力觅寻。香既然与李贺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就应当探寻其中的奥秘,那么香在李贺诗中到底表达的是什么呢?

香是贵族生活的代名词,它反映的是对贵族生活的艳羡之情,有贵族的地方离不开香的存在,对香的体验也是贵族心理和贵族审美的折射。即拿《绿章封事》这首诗而言,它作于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时期,这一时期李贺有机会遍观长安上层人物的富贵生活,触物生情,写下了数目不菲的诗篇,个中蕴含的情感可谓复杂多样。

李贺信然是要用想象和艺术的创造来弥补生存状态的缺陷,所以才玩命似的投入到诗歌的创作当中去缔造一个艺术的乌托邦。他笔下的香味,既是对自然界的感受,又是自发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他对上层生活的摄取和审美。其中不乏讽刺、批判,但更多的是他对唐代贵族生活的向往。“香”犹如一根红线牵出了他对富贵生活的渴慕和依恋,他每描绘一次贵族的香艳生活,就无疑于感同身受了一次。文学的治疗功能在李贺这里可谓是屡试不爽了。

唐代贵族的宴饮生活与李贺的贵族心理

李贺诗集中有一些描写宴饮场面的诗歌,这些诗歌或赞美宴主的卓然不群,或表达对朋友遭遇的同情,或渲染宴饮场面的华丽,皆入木三分,笔力遒劲。联系唐人本好宴饮的风尚,可知李贺这些诗歌受到了其时宴饮活动的影响,是当时宴饮风尚影响下的产物,并非空穴来风。

唐代贵族的宴饮风尚

唐人的宴饮活动可以笼统地分为官宴和私宴两种。官宴是由朝廷组织的宴会,一般由皇帝、太子或者诸大臣主持,其内容或因政治而举行,或是纯粹的娱乐。私宴是由私人组织的宴饮活动,它同官宴相比,更随意灵活,也更异彩纷呈。从参加者看,既有达官贵人、也有初入仕途的文人,还有汲汲于功名的下层寒士;寒食、上巳、中秋、重阳等节候是赏花游乐、登山临水的良辰佳节,免不了要宴饮,就是平日里的普通聚会、迎送朋友也定要摆上一席,喝上几盅;宴饮或在京都洛邑、或在山寺田园,或在军营行旅,或在私人茅舍;场面也不一而同,多则百人,少则二三知己对酌小觞。唐人好宴饮,自上而下蔚然成风。

贵族宴饮对李贺的影响

唐人宴饮的频繁和奢华勿庸置疑地影响着每一位参加宴饮的文士,李贺也不例外,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对宴饮欢愉的体验更为真切。从他那些色彩斑斓,篇目不菲的诗歌中不难看出他对此事是由衷地喜爱。倘若把这些诗歌放在宴饮风尚的大背景下去考察,就会发现它们皆是这种风尚沾溉下的产物。宴饮活动对李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宴饮满足了李贺的耳目声色之欲,使他徜徉在灯红酒绿的世界中尽情地享受着人生的快乐,从而促使他创作了一系列描写宴饮场面的诗歌。如《花游曲》就是因为寒食节他被邀请饮宴,为美人弹唱所作。“序”中写道:“寒食诸王妓游,贺入座,因采梁简文诗调赋花游曲,与妓弹唱。”

其次,宴饮场合中的人和景极大地刺激了李贺的自尊心,使他的“皇族意识”频频亮相。

李贺是一个自卑感和自负心都极强的人,他在现实生活中不忘炫耀自己的贵族身份,就是生怕被别人小觑。他在《唐儿歌》、《金铜仙人辞汉歌》、《仁和里杂叙皇甫湜》等诗中屡次提到“唐诸王孙”“宗孙”等字眼,就是要向世人宣布他李长吉也是一个根正苗红不折不扣的皇亲贵胄。“唐诸王孙”作为他精神胜利的法宝为他在宴饮场合里赢得了高谈阔论的话语权,满足了他的虚荣心,解除了自卑感。

第三,宴饮时的奢侈繁华衬托出了宴饮过后的落寞冰冷,使李贺对贵族享乐既持否定态度又时常追忆留恋。

宴饮是快乐的,但这种享受毕竟短暂且不常有,所以宴饮带给李贺的是痛并快乐着。一个人倘若从来没有接触过某种令他欢愉的事物,他将不知其乐,自然也不会有求之不得的烦恼。可是一旦曾经拥有却突然失去,他便会感到孤独和迷茫。这体现在李贺身上同样如此。

清代学者章学诚说:“富贵公子,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疾痛患难之人,虽置之丝竹华宴之场,不能易其呻吟而作欢笑。此声之所以肖其心,而文之所以不能彼此相易,各自成家者也。”李贺这些与宴饮有关的诗歌既是他的戛戛独造,也是时代风气影响下的畸零者扭曲人格的外化。宴饮风尚不仅促使他雕琢了一幅幅斑斓瑰丽的画面,还使他在达官贵宦聚集的场合里不断膨胀出自己的贵族意识以求取内心的平衡,而宴饮过后的凄凉与冷漠既让他对奢靡的贵族生活有着清醒的认识,又始终走不出那个臆想出来的怪圈。

李贺马诗的成就及其对唐代贵族审美风尚之颠覆

(一)、贵族审美风尚影响下的唐人马诗创作

李唐王朝自马上夺取天下,至唐太宗秉持大权后仍不得安定,太宗统治的贞观初年始终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扰。为了寰宇大定,海县清一,太宗一直很重视国家军事实力的建设。“尚武”的风气于是弥漫着七世纪初期的李唐王朝。舞马的风靡,必然影响到其时的文学创作。张说的舞马诗可看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他的舞马诗不但数量居唐人之冠,而且生动得反映了玄宗朝的生活。《全唐诗》中今存张说《舞马词》六首,今只看一首:万玉朝宗凤扆,千金率领龙媒。 眄鼓凝骄躞蹀,听歌弄影徘徊。

杜甫诗中还有少量写得比较颓唐的马的形象,如《瘦马行》、《病马》。这些马诗从本质上讲和前面所引的诗歌是一样的,都是诗人人格精神的化身。只是由于环境的影响,在表现的侧重点上不同而已。这些诗歌写出了诗人困蹇的处境,心中常含的郁勃不平之气,风格渐入沉郁。

(二)、李贺马诗对贵族审美风尚之颠覆

杜甫之后的大历诗人少有马诗的创作。时间流逝到九世纪初期,李贺如一声惊雷乍起,奏响了唐代中后期马诗创作的最强音,他的《马诗二十三首》是唐人咏马诗中的经典之作。

这种系列式的咏马诗,除了张说之外,在唐人的诗集中并不多见,李贺马诗的成就不仅在于数量的可观,还在于发扬了李杜抒情言志,借马以自喻的精神。

唐人的咏马诗以刚健激昂始,以慷慨悲凉终。其间间有华丽富贵之音,也与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密不可分。从李杜开始的咏马诗实现了马和人的形而上的统一,至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则推其波而助其澜,为唐人的咏马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李贺的诗歌虽然具有贵族化的倾向,但他的马诗却以异于贵族审美的风格横空出世,在唐诗的天空里乍响了一声惊雷,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这看似抵牾,实则并不奇怪:

首 先,李贺是一个内心复杂、性格矛盾的人。他苦闷彷徨,无所适从,他一方面粪土万户侯,鞭挞他们的荒淫无耻,另一方面,又始终惦记着功名富贵,不能拿得起放得下豁达到对其置之不理。所以,他的清高并不彻底,他的真诚却纯粹到不含一丁点的杂质。

其次,但凡杰出的诗人他们的风格都是多样的,他们的题材都是广泛的。李贺相对于李白缺少一种洒脱,相对于杜甫缺少一种深刻,相对于杜牧缺少一种风流自赏,相对于李商隐也缺少一种缠绵悱恻。李贺马诗的成就正是他值得称道,值得歌颂的地方。也正是因为他的“不平之鸣”,遂与那些庸俗的宫体诗、浅薄的艳情诗划开了距离,成为了堪与日月争光的李贺。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今天怎么看待李贺其人其诗。李贺这个只活了二十七岁的年轻人,胸怀大志,也有济世安民的抱负。但一方面那个腐朽的社会褫夺了他考试的权力,堵死了他唯一的希望,不但没有引导他走上淑世的道路,反倒抛弃了他、毁灭了他,最终上演了一场人生悲剧。

总结

钱穆先生说研究本国历史须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对待李贺我们也应该本着这种“温情与敬意”,“应具了解之同情”,在当时那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体认他、评价他,毕竟他已经是一个不幸的受害者了!



李贺诗歌中的香味描写代表了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