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十分钟哲学】两种主体之哲学的主体(以及何为先验主体性)

2022-10-14 23:27 作者:鸽明派  | 我要投稿

哲学的主体 Subject,先验主体性


抽象地把握主体是没有意义的,而一定要在它与实体客体(对象)之间的关系中把握它。如果我们以现代哲学的基础——康德式主体性为前提来讨论问题,那么你不得不承认主体是通过客体化的过程,把客体客体化出来的,而主体的内在主体性就是“先验主体性”(transcendental subjectivity)。

第一点,我们把握到的客体都是先验主体性处理过的。像是Windows操作系统展现出任何东西都要创造视窗,视窗即先验视域。比如说有辆车,它要在视域里显现出来就必须通过这个操作系统里面的一些“原初代码与指令”把它建构出来;此外,它必然要具有关于一辆车的概念、范畴(量/质/模态规定性…)给它拼凑起来。可见,所有对象有是在操作系统模拟出来的,客体是由主体投射出来的。系统在读取事物时,把那些原本的东西(如果有的话)给替代了。

第二点,主体本身无法被模拟。模拟者是主体,它不得不无时无刻通过先验主体性把这整个世界对象化,而没办法说“停止”。你要么以对象化的方式(一个个存在者文件)把握世界,要么以符号化的方式(语言/表征符号等代码)把握世界。

主体性在不同哲学家那里可以有很多种样态,相当于模拟系统的版本不同,有康德的主体性、黑格的主体性、马克思的主体性……不同的主体性下,对象进入视域经过客体化的过程,会有不同阉割。不同的先验视域呈现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可能一个历史性辩证法(Gif图)在黑格尔 Win7 系统里面可以动,但是到了笛卡尔 Win95 里面就动不起来了。

  • 附释:主体性一直在工作,但你做梦的时候主体性会紊乱,相当于操作系统出了Bug。梦有两个反常的地方:一方面你是沉浸在梦里面的,比如说梦见自己变成小乌龟,醒时你会反思“为什么我是小乌龟”,但梦中你不会反思,也就是说梦境是直接的符号性认同;另一方面梦境有时会让你体验到上帝视角,和生活中第一人称视角不同,它没有一个视点,而是从整个视域向你呈现。此外一些创伤性的体验也会对这个操作系统产生一些影响,比如说神经症、多重人格分裂症。这就是为什么精神分析天然有着与哲学的联系,因为精神分析通过研究这些反常状况,破译先验主体性是怎么运作的,相当于在系统出 bug 的时候看一下源代码是怎么跑的,否则你研究不透它。


【二十分钟哲学】两种主体之哲学的主体(以及何为先验主体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