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冲秘籍之「滤杯篇」杜嘉宁小红书直播录屏

一、滤杯的影响:
1、咖啡过滤速度(主要影响)
2、实际萃取的温度(微观影响)
3、咖啡粉层形状(微观影响)
二、过滤速度展开(主要关注点):
同样的总粉量、同样的总水量,选择不同的滤杯,过滤速度不一样。过滤速度影响的是水和咖啡粉接触的时长,接触的时间越长水能够溶解咖啡粉里的物质越多。即滤杯影响->咖啡过滤速度->得到的可溶解物质含量。
1)选择过滤速度慢的滤杯,得到的可溶解物质总量增多。
2)选择过滤速度快的滤杯,得到的可溶解物质总量减少。
3)新手或家用,推荐Origami滤杯/Kalita金属滤杯+平底滤纸,V60,2个滤杯即可。新手的问题是控制不好水流,选择过滤速度慢的滤杯对冲煮结果影响小一些。
4)拿到一个新滤杯不知道它的过滤速度时,可以拿v60来作为校准标准
5)当注水手法练稳定了,所有的参数都有固定模板的情况下,如果想改变咖啡的味道,最简单的方法是从滤杯上入手。可备两个流速不一样的滤杯,一个是过滤速度比较快的v60,另一个是过滤速度相对慢的Origami或Kalita。
如果想让咖啡少萃一点的时候,选择V60;如果想让咖啡多萃一点的时候,选择Origami或Kalita。
6)如何判断滤杯的过滤速度快慢?
6.1)肋骨数量(线条、点状),如果肋骨数量多则过滤速度会快,如果肋骨数量少则过滤速度慢。如果滤杯没有肋骨,那么滤纸和滤杯贴合会很好,水在滤杯中的过滤空间只有中间的滤孔,过滤速度会变慢。
6.2)肋骨的深浅,肋骨越深/高,过滤速度越快,肋骨越浅,过滤速度越慢。
6.3)底部滤孔与滤纸的空隙越小(越贴合),过滤速度越慢。
6.4)但真正评估滤杯的流速,要滤杯+滤纸合在一起评估。
三、萃取的温度:
小幅度的改水温(如1-2度),对萃取的可溶解物质总量影响不大,会小范围影响萃取物质的类型。
不同材质的滤杯是会影响萃取温度,但在萃取的时候,不需要把萃取温度看的太过于重要,温度对萃取的影响占比权重比较小。在考虑用什么材质的滤杯时优先级降低,自己在家冲煮忽略材质影响,打比赛或者门店品控再考虑。
Q:滤杯选择什么材质?
1)如果经常出差,选择亚克力或者塑料的材质。
2)如果门店冲煮,用陶瓷或金属,区别在陶瓷会降低实际萃取的温度(陶瓷吸热比较慢,注水的温度很多都被陶瓷吸走了)。
同样参数情况下,用陶瓷的甜感弱一点、酸会更明亮活泼;用金属的实际萃取温度比陶瓷的高一点点,焦糖或甜类的香气会多一些,影响不是很大。
3)玻璃材质,不建议,不利于携带容易摔,另外比较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因为玻璃的比热容比较低,不怎么吸收热量,不能稳定的保持萃取的水温,冬天和夏天冲煮,开不开空调都会影响冲煮出来的味道差异。
四、粉层形状:
1)同样的粉量,V60锥形滤纸的粉层厚度>平底滤纸的粉层厚度,粉层厚度影响的是均匀萃取。
锥形滤纸,冲出来更多的层次感,是因为不均匀萃取带来的可被接受的差异。
平底滤纸,相对容易做均匀萃取,单一的味道更明显一些。
2)布粉技巧:
2.1)粉层如果中间比较深(锥形滤杯),用牙签等很细的针从中间转圈,中间位置要扎的深,慢慢转圈到外圈松散扩散,外圈扎的要浅(原因:外边粉层浅,如果要扎得深容易穿孔,一注水就直接流下去,造成萃取不足)。
2.2)轻轻摇晃滤杯2-3下即可,不要拍打滤杯
五、问答:
1)Q:极浅烘焙的咖啡豆,非常难萃取可溶解物质,用什么滤杯搭配什么手法?
A:新手,Kalita+平底滤纸,+一刀流,先萃一把。如果萃完发现萃取不足,再用Kalita+多段式萃取。
V60+多段式萃取,要分段才能萃取充分。
Origami滤杯+平底滤纸+一刀流,,先萃一把。如果萃完发现萃取不足,再用Origami+多段式萃取。
2)Q:极其深烘焙的咖啡豆,萃取非常容易过萃,排气比较多,水粉也很难接触,用什么滤杯搭配什么手法?
A:深烘焙的豆子里带有苦味的可溶解物质比较多,不能萃太多,不能萃太慢。深烘焙排气多。
冲深烘焙的豆子,不能萃太长的时间,不能用太快的流速。
如果用V60+一刀流,会萃取不足(因为豆子一直在排气),没有很好地醇厚度,也没有很好的甜度去中和苦味,会寡淡。--->可以用V60+点滴注水法,即过滤速度快的滤杯+慢注水的方法,如果豆子不是特别深烘焙,只是稍微深烘,可以用极小的水流冲。
不能用蓝瓶子/Kalita,因为流速太慢,可能会造成过萃。
六、其他知识补充:
1)Kalita滤杯:陶瓷、金属材质的过滤速度<玻璃材质,原因是金属/陶瓷滤杯的内部横向有一圈一圈的肋骨,阻碍水的过滤速度,像减速带。
2)草莓滤杯:肋骨是点状的,干净度会提升,尾韵会更干净。(原因:草莓滤杯内壁上的点可以卡细粉,降低细粉的萃取,细粉影响的就是尾韵,减少苦的味道。)
3)lili滤杯:是过滤速度很快的,使用平底滤纸,可以入手。
4)April滤杯:很类似Kalita,过滤速度不快。使用这个滤杯的咖啡师是北欧人,北欧的咖啡烘焙比较浅容易萃取不足,使用过滤速度慢的滤杯可以使咖啡与水接触时间边长,提高萃取。
5)十字星无限滤杯:没有肋骨,比Kalita和Origami过滤速度还要慢,过滤速度非常非常慢,只适合极浅度烘焙,不适合中度和深度烘焙,不推荐,使用场景少。
6)蓝瓶子滤杯:滤孔只有一个且小,导流槽是比较多,但是底部限制了流速,流速比较慢。
7)Kono滤杯:适合萃取深烘焙,肋骨长度不同,有3个版本。
如果要冲浅烘焙的豆子,可用肋骨最短的滤杯(过滤速度最慢的);如果要冲中浅烘焙或者中烘焙的豆子,可用肋骨中间高度的滤杯;如果要冲深烘焙的豆子,可用流速快的、肋骨最长的滤杯。
流速没有很快也没有很慢,因为肋骨只有一半,形成了虹吸的原理(两个水位差形成虹吸)。
8)冲煮温度,浅烘焙的豆子用92-93度,深烘焙的豆子要用88-90度的温度。
9)筛粉杯,如果手摇磨的研磨颗粒度没有非常不均匀的情况下,不建议使用。因为研磨均匀的情况下,出来的粒径分布是合理的,咖啡粉不同颗粒度可以提供风味的层次感。如果把
细粉完全筛掉,那么冲出来的咖啡就没有尾韵或者尾韵非常短。
如果手摇磨特别不均匀,细粉很多,粗的跟细的差的太多,再做筛粉的动作,减少一些细粉的比例。细粉太多影响过滤速度,影响咖啡的干净度。
10)搅拌适合非常新鲜、排气多的咖啡豆。
11)不喜欢酸,可以把前段萃取出来的酸倒掉,只保留中后段的甜和苦。正常为了保留咖啡的层次感,酸甜苦都要保留。
12)蛋糕滤纸155和185:建议用185的滤纸搭配Origami,185的过滤速度比155的快,如果用155+Origami过滤速度会太慢。
13)平底滤纸推荐Kalita袋装的,纸浆味会小一些,要用90度以上热水,用100-150g热水冲掉纸浆味。
14)钻石滤杯:中心垂直注水,水流带动粉层翻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