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巡洋舰——俾斯麦与海因里希亲王

上一期——罗恩级、沙恩霍斯特级与布吕歇尔号CV12491349
因为她们在一战中好像都是供人睡觉的船(宿舍舰),所以不编入一战编号与文集中。
装甲巡洋舰
虽然在战列舰面前装甲巡洋舰只是辅助兵力,不过因为其装甲厚、火力猛、速度较快,当时在舰队决战中亦可委以重任,担当主要打击力量在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各国参战的装甲巡洋舰都有着上乘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对于一些处于上升时期的海军来说,装备战列舰投资不菲,用相对少的投入购买或建造装甲巡洋舰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德国是最先探索装甲巡洋舰技术的列强之一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就根据中国北洋水师的订货要求,设计出装甲巡洋舰"经远"和"来远"号,她们也是德国人在设计和建造装甲巡洋舰上的第一次尝试2舰于1887年竣工,交付北洋水师,旋即成为北洋水师中最新锐的军舰之一不过,"经远"级装甲巡洋舰毕竟是带有试验性质的产品,虽然工艺精良,但是设计上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装甲带宽度太窄、拼接处脆弱易损,司令塔防护方式存在隐患等这一段时间是德国海军尝试建造装甲巡洋舰的时期,1890-1895年间为本国海军设计的"奥古斯塔皇后"级和"维多利亚"级大型巡洋舰仍然沿用较为成熟的穹甲防护,因此不能算是装甲巡洋舰直到相关造船技术基本成熟之后,德国海军才开始正式建造真正的装甲巡洋舰 。德国海军一共建造6级共9艘装甲巡洋舰。
俾斯麦号装甲巡洋舰(稀里糊涂走弯路)(奥托·利奥波德亲王号)


1896年4月,基尔港皇帝造船厂,一艘新式巡洋舰正式开工建造。与以往的德国巡洋舰相比,她是个十足的大家伙:水线长125.81米,全长127.11米,最大宽度20.42米,吃水8.46米,标准排水量达10690吨,满载排水量11461吨这是德国海军第一艘万吨级的大型巡洋舰。
命名: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德语: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 [1] 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人称“铁血宰相”(德语:Eiserner Kanzler;“铁”指武器,“血”指战争)、“德意志的建筑师”与“德意志的领航员”。
介绍:
该舰装备了4门240毫米40倍口径主炮,分别安装在2座双联装炮塔中;12门150毫米40倍口径主炮对称分布在船舷两侧;上层建筑两侧安装10门88毫米30倍口径速射炮,另外装备了6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从外观上看,该舰的外型、武备和德国海军当时装备的“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非常相似,包括武器的型号和布置方式等方面都很一致,活脱脱一个后者的巡洋舰版本。但是同样的,速度没比腓特烈三世快多少,越来越趋同于德国同期的铁甲舰。
在防护方面仍然沿用了在“经远”级装甲巡洋舰上应用的“铁甲+穹甲”的防御结构。水线装甲带厚200毫米,同时在水线附近的位置还敷设一层50毫米厚的穹甲。穹甲底端伸入水线以下,顶部高出水面数英尺。
实际上严谨的德国人把“俾斯麦”号的防御体系设计成了装甲巡洋舰与防护巡洋舰的综合体,可以将该舰看作一艘拥有水线防护带的防护巡洋舰,或者说去掉水线装甲就是一艘防护巡洋舰。
“俾斯麦”号主机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为13500马力,与同时期日本向英国订购的“浅间”级的17000马力相差甚远,最大航速只有18.7节,比前无畏舰快不了多少。
因为“俾斯麦”号的尺度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德国巡洋舰,武备和防护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飞跃,自然不可避免遭遇技术瓶颈。因此该舰直到1899年2月才竣工,工期长达整整3年。
到该舰服役的时候美、英等国更加快捷的新锐装甲巡洋舰都已经服役,该舰遂陷入了一种尴尬:如果作为巡洋舰执行破袭和侦察任务,她的速度太慢了;如果作为战列舰,她的装甲又略显单薄(同期的战列舰装甲厚度至少要达到229毫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许是德国人自己还没有搞明白装甲巡洋舰的核心概念,所以对“俾斯麦”号的定位也比较模糊。
海因里希亲王号

1899年12月,另一艘装甲巡洋舰海因里希亲王号在基尔海军造船厂的船台上敷设了第一块龙骨,该舰于1902年3月完工。海因里希亲王号建造之初的设想是:建造一种稍小型的、相对便宜的装甲巡洋舰,通过削弱武备和装甲来提高航速,同时降低建造难度、节约经费该舰全长126.59米,水线长124.99米,宽19.61米,吃水8.08米,标准排水量8857吨,满载排水量9806吨装备2门单装240毫米主炮、10门150毫米副炮、10门88毫米炮和4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其武器的型号与"俾斯麦"号相同,安装的方式和位置也保持一致,只是数量上比后者略少装甲防护方式仍然沿袭"俾斯麦"号,只是水线装甲的厚度仅有100毫米,穹甲厚度5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板厚150毫米 海因里希亲王号实际上是作为俾斯麦号的缩水版出现的,两者外形相似,武器性能相当只是海因里希亲王号的武器数量略少,装甲略薄,舰上官兵的编制也从俾斯麦号的621人下降到562人。由于减少了部分大中口径火炮和鱼雷武器,舰上的空间相对充裕一些,该舰安装了15000马力的主机,预计航速可以达到20节在实际试车中虽然主机输出功率略微超过15000马力,但是航速只有19.9节,并未达到预期航速。
同期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克雷西号装甲巡洋舰装备2门234毫米主炮、12门152毫米速射炮、12门12磅炮(口径约76毫米)和3门3磅炮(口径47毫米),航速21节,海因里希亲王号的防护能力基本与之相当,大、中口径火炮基本持平,速度处于劣势由于英国巡洋舰注重航速,安装了数量众多的锅炉,而且坚持装备种类和数量众多的小口径速射炮,所以其成员编制多达760人,远远多于德舰,这也是德国早期装甲巡洋舰与英舰的不同。另外就是,就算不是战列巡洋舰时期,德国战舰的防御力还是要比英国强上一些
她是一艘给人睡觉的船,没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海因里希亲王号被改造成为一艘停泊在港口的宿舍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