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利用四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清科研究

重庆市原市长 黄奇帆
近日,“2023青海产业投资高峰论坛”于青海省西宁市成功举办。在主题报告环节,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围绕“利用四化(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集群化)实现青海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专业分享。
以下为主题报告实录,经清科研究(ID:pedata2017)编辑:
今天,我将围绕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集群化四大趋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跟大家做一些交流。
01
绿色化
首先来讲绿色化。国家在2020年提出了“双碳”目标,这个“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将带来两个方面的巨大变化。
第一,整个中国经济结构,特别是工业产业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效益性的重大转变。目前中国工业的100多万亿的产值,约占全球的工业产值30%,但是中国工业存在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将要随着“双碳”目标的实现而得到解决。
首先,中国工业的原材料消耗占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各种矿物质的消耗是世界之最。全球每年从地下挖出来的矿物大体上有250亿吨,中国消耗了130亿吨。这样看来,30%的工业产值消耗了近60%的地下矿物质。这个数据说明我们的消耗量大,需要从源头减量。如果源头减量达到了世界平均值,那么中国的碳排放也会跟着相应减少。
其次,节能减排。中国单位能源消耗现在是全球平均值的150%,即比全球平均值高了50%。如果我们能够让中国的工业单位能耗达到全球平均值,我们的碳排放量就会减少30亿吨。
再次,中国的工业废品回收循环利用还不到位。此处所说的废品回收、废物循环不仅是家庭的生活垃圾,更主要是工业品使用、报废以后如何回收的问题。如果废品回收量大,各种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也会相应减少。
最后,工业生产的各种工艺流程需要不断更新改造,比如石油化工原材料的炼制、钢铁的炼制等。
总体来说,由于中国工业源头减量不到位,节能减排还没到位、废物循环还没到位,工艺流程还没到位,所以目前中国人均碳排放量要比全世界人均高得多。如果在2060年,中国能够基本消化100亿吨的碳排放量,工业系统的碳排放量将约占80亿吨。在这个意义上,“双碳”目标可以实现,中国工业的基础技术、效益,整个的结构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双碳”目标实现,还会给中国带来第三次能源革命的伟大成果。目前,世界上已发生三次能源革命。第一次在300年前,英国发生煤炭、蒸汽机机械化的革命。第二次是在150年前,美国的富兰克林发现了电,伏特发明了内燃机,这些一同构成了电气化的时代。英国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了当时的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了当代的世界经济强国。目前正在展开的、从现在持续到几十年后的就是第三次能源革命,是清洁能源替代石化能源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的领头羊。
从202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全世界清洁能源装备的70%源自中国制造、中国技术、中国品牌、中国产品。清洁能源中的70%的锂电池储能设备是中国制造,全世界50%的新能源汽车也是中国制造,所以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时候,世界的80%电力将是清洁能源产生的电力。
待到2050年、2060年,中国大部分的电力多将由清洁能源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装备、中国技术将引领世界,并在几十年内保持这样的状态,特别是“双碳”目标需要的重要基础设施——能源互联网。关于能源互联网,联合国的目标是在2030年以前实现五大洲洲内的各个国家清洁能源、电力能源网互联互通,彼时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就是中国超高压直流输变电。超高压传输损耗远低于过去高压线的传输损耗。
联合国的方案是在2060年前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网。纽约时间、伦敦时间、北京时间,覆盖全球不同时区。白天,中国的电不仅供应中国、供应亚洲,还供应欧洲、美洲。晚上撒哈拉沙漠上的清洁能源供应亚洲、美洲,美洲的戈壁滩上的清洁能源也能供应整个世界。在未来,全球能源每年可能产生十几万亿美元的电力交易,各国之间彼此售卖。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将会引领世界第三次能源革命。
等到2035年、204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有可能达到世界第一,但经济规模世界第一不等于世界经济强国。在200年前,清朝的GDP规模占全球40%,但是我们是被欺负的国家。现在,如果能引领工业革命、能源革命,并且经济规模最大,那么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强国。中国想要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第一是经济规模走向世界第一,第二是引领第三次能源革命。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中国已经在前进中。
这个时代的到来对西部来说是机遇。比如今后如果消耗15万亿度电,这15万亿度电的80%是清洁能源,那么就是12万亿度电。这其中如果有2万亿度电是青海戈壁滩上出来的,2毛一度就是4000亿,3毛一度就是6000亿,这个4000亿、6000亿出来,相当于青海现在的600多万人人均10万元的GDP。其他的GDP再发展,青海的人均值会超过中国的东部。
西部大开发和最近清洁能源的潮流,已经让西部的经济发展速度走到了中国经济的前面。如果说在2000年,东部的五个省跟西部各省人均GDP是3.5:1,2020年已经变成1.9:1,东部比西部多了一倍。我相信随着时间流逝,东西部五省的人均GDP会拉平,甚至西部超过东部,这就变成中国的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世界其他领域并不发达,但是凭借能源成为了世界最富裕的地区之一。西部地区将因清洁能源而崛起。以上就是我想讲的绿色化。
02
数字化
其次,数字化。中国正在进入数字化时代。人类进行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智慧网联的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的推进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产业互联网、物联网的推进。过去的数字化,表现为消费互联网大幅度的发展。手机互联形成了人联网、消费互联网,但是我们的产业互联网还没有到位。中央对数字经济三大工程的第一要求是数字技术产业化;第二是把数字技术赋能于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数字化;第三是数字技术硬核创新,包括集成电路、脑机互动等,这些都代表了数字经济的三大方向。
当下很重要的,是利用物联网的技术覆盖城市,覆盖产业链、物流、金融贸易。这个过程需要“万物发声”,第一个环节是一个产业链上几千个、几万个、几十万个环节到检测出各种信息,这个信息就是数字化信息。万物发生就是产生数字化信息。第二个环节是万物万联,即用5G覆盖万物发生的系统。第三个环节是人机互动,进行智能化的加码。第四个环节上升为整个网络的智慧化,成为一个智慧网联的系统,城市、产业、物流金融等也相应改变,形成了产业互联网。第五个层次是AR、VR的虚拟现实系统,这个系统到了最高阶段就是脑机互动,形成了虚拟现实的头盔和眼镜,最终使得虚拟的空间里掌握着实体系统、掌握着城市,掌握着产业链、金融科技的各个方面的环节,进而更科学地、精准地调控社会产业的各个方面。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第一层次不到位。2015年中央提出中国制造2025,但是眼下在中国制造2025最基本的环节,产业链生产线上的各种信息应该能够精准地、及时地发送出来,但我们检测系统不到位,这种非常琐碎又具体的工作量没到位,所以现在万物发生没到位,物联网没形成,产业互联网基础没达标。产业互联网真正的效能现在看来还有很大的工作量。
第二,人工智能。前面提到的五个环节里,核心是人工智能。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图灵提出了人工智能概念,并指出人工智能的八个阶段:深度学习,增强学习,模式识别,数字搜索,机器视觉、机器触觉、机器感觉等人的五感,知识工程,人类语言自然语言生成,脑机互动。
在过去的80年,人类每十年就攀上一个台阶。最近十几年,突破了ChatGPT、智能语言生成和脑机互动技术,因此一些世界级的人工智能专家预测,未来的十余年里,在人工智能八个阶段都完善以后,人工智能的智能就攀上了顶峰,甚至可以超越人类、驾驭人类。虽然存在着哲学和伦理上的争议,但现在人工智能已经进入系统地实施和社会实践的阶段,未来社会人工智能的终端将为人类定制服务。
定制化、服务化、生态化将是今后几十年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这些与物联网、产业互联网的五个层次一结合,人类的数字化时代就到来了。
03
服务化
第三点,服务化。当今世界,服务业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在GDP的比重中越来越高,也在于生活富裕了以后,社会对于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人均GDP越高,社会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高。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服务业的比重只占40%。2000年以后逐渐提高到50%,现在接近60%,而美国、欧洲约为75%、80%。除了宏观上服务业随着经济发展,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更重要的在于服务业里面包含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美国80%的服务业里面有65%-70%是生产性服务业,而欧洲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50%,占GDP的39%。中国现在的问题是,服务业占了五成以上,而这当中一成以上是生产性服务业,四成以上是生活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当然也很重要,包含衣食住行,加上教育、卫生、体育、文化、旅游还有养老的康养十大方面。
中国的生活性服务业渐大,生产性服务业不够。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GDP一直在增长中,如果生产性服务业的比例增大,那其带来的产能也就能带来更多增长。但现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是技术含量比较低、附加值比较低的服务业,这就构成了我们产业界各种的问题。
生产性服务业表现在几个功能上。比如,现在全世界重要高附加值的装备、医疗设备或者老百姓消费用的终端(手机、电脑、核磁共振),所有高附加值的产品50%-60%是服务价值镶嵌在里边,硬件制造等,附加值就是百分之四五十。所以一个地方如果产值规模很大,但生产性服务业很小的话,那这个地方的工业品一般是附加值不高的。但如果这个地方产值规模很大,生产性服务业却很小,而且这个工业的附加值也很高。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链的灵魂,是产品价值的核心,是产业链发展的生态。
我们要让我们的制造业增加服务的内容。一个城市的服务业要让城市服务业的50%左右是生产性服务业,50%左右是生活性服务业。在这个意义上,生产性服务业将是中国今后经济增长的一个增长极,一个有前途、会较快发展、市场产能不会过剩的一个增长极。
生产性服务业是整个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定要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让生产性服务业占中国的GDP的比重不断发展。如此一来,高质量的中国制造就有了附加值和灵魂。
04
集群化
第四,集群化。现在世界各国的产业竞争不仅是产品竞争、技术竞争,企业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产业链集群的竞争。产业链集群大体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种,全年连续生产不停工的产业链集群,一般为集中化管理,例如不能停顿的电厂、化工厂、钢铁厂。
第二种,离散性产业链。比如汽车、摩托车、耐用消费品、家用电器等,这种产业链表现为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做50%左右,50%外包出去,由零部件企业完成,形成供应链协同作战。
第三种,联合重工、联合化工。世界几大五百强企业互相合作,却无法互相替代。这类企业投资谨慎,一旦投资,涉及数额也会较大。这类企业大型投资审批方式为集群化审批,简化程序。
第四种,电子产业。电子产业因为比较细碎、零部件也很小,但又是高技术产业,因而形成了“二八开的产业链”,即龙头企业、核心企业做20%的总装部分,其余80%由几百个、上千个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一起完成,形成特种的电子产业龙头。
第五种是特定的类型,由第四种里演化而来,即龙头企业改做生态、环境、生产性服务业,把总装、外包给了代工厂。这类企业既总装,同时又作为产业链的指挥者,把上千个全世界的企业拉入产业链里,进行生产组织指挥。
这五种产业链的结构目前在中国都存在。在当下的国际竞争中,中国的产业链要做好三种准备:
第一,对有短板的产业链,通过扩链、强链、补链使得整个产业链的集群效益、集成效益含金量更高,留住龙头企业。
第二,中小企业要提升专精特新的企业的发展能力。五万个专精特新里包括三类。第一类叫卡链企业,也就是在整个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企业。第二类叫隐形冠军,不大肆宣传却在产业链中保持着高知名度,这类企业决定着一部分产业规模。第三类就是独角兽企业。这三种企业实际上是产业链的支柱,所以这三种企业在中国的中小企业里越多,培育得越到位,中国的产业链集群就更有话语权。
第三个则是需要培育中国式的链头企业。中国需要更多一点链头企业、龙头企业,也需要有中国式自己的代工企业,并且善待代工企业,同时也要培育中国制造业的代工企业,与中国自己的链头企业形成互动合作,形成中国产业链集群主动发展的优势。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集群化四个环节中的基本内容,如果任何一个地方把握好这四个环节,就一定能实现党中央要求的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的要求,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