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3.1 桓谭

2023-03-17 12:11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桓谭(公元前23?—公元50年)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君山,沛国相[1]人。光武帝时,他做过议郎、给事中[2]。他在政治上是中小地主的代言人,主张限制大地主大商人的发展。他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反对谶纬神学。他曾数次上疏光武帝,建议以“法”治国,批判谶纬神学,并公开以“臣不读谶”来顶撞光武帝,被光武帝视为“非圣无法”,几乎要杀掉他。

  他主张治理国家要“视俗而施教”[3],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措施,使“政调于时”。他建议统一法令,重新校定法律条文,颁布到郡,使大家都知道。他认为是否选用有才能的人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建议光武帝要注重有创见、敢于提出改革意见的人。

  他认为“举本业而抑末利”[4]是“理国之道”。他抨击富商大贾“多放钱贷”,“不耕而食”,“多通侈靡,以淫耳目”,主张没收这些侈靡之物,让他们“归功田亩”,以发展农业生产。

  他以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谬论和谶纬迷信神学。他揭露谶纬是“奇怪虚诞之事”[5],不可相信。他说:“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6],灾异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的,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以烛火为例说明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7]烛”[8],有烛才有烛火,有人的形体才有人的精神;烛烧完,火就灭,人死后,精神也就消失。这种形毁神灭的观点,对后来的王充、范缜等人的神灭论,都有重大影响。

  他还反对当时封建统治集团中盛行的所谓“长生不老”的说法。他指出,“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9],把人的生死现象看成是一种自然规律。他认为寻求“不死之药”,以求长生不老,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妄想。

  桓谭在儒术独尊、谶纬盛行之时,敢于尊法反儒,“非毁俗儒”,并对谶纬迷信展开批判,表现出勇敢的战斗精神。但是,他的批判有很大局限性。他认为君主只要“修德善政”,就可以使自然界的灾异消亡,说明他没有完全摆脱儒家“天人感应”论的影响。在形神关系上,他也不了解精神一开始就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著作有《新论》,已失传,清代有辑本,以严可均《全后汉文》所辑较完备。


注:

[1] 《后汉书·桓谭列传》。今安徽省淮北市。

[2] 参与朝政的顾问。

[3] 《后汉书·桓谭列传》。

[4] 《后汉书·桓谭列传》。

[5] 《后汉书·桓谭列传》。

[6] 《新论·谴非》。

[7] “燃”。

[8] 《新论·形神》。

[9] 《新论·形神》。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3.1 桓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