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性知识论:源起、现状与趋势

2022-12-01 15:27 作者:林夕尘dream  | 我要投稿

【主题】德性知识论——缘起、现状与趋势

【讲者】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方红庆

1. 书本《德性知识论》

2. 基础概念:德性伦理学,发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用人类的德性说明伦理学的规范性。德性知识论,是借助伦理学中的德性概念,来说明人类的认识活动包含了理智德性,用德性来说明人类的认识。【见附件1】

一、德性知识论的本质

【基础论与融贯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两个阶段】

1. 1980年左右的一篇文章ERNEST SOSA的The Raft and the Pyramid(木筏与金字塔):Coherence versus Foundations i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木筏每根木头之间的合作,是一种融贯的主体,是融贯论的隐喻;金字塔即黑格尔的“大象站在乌龟背上”的基础论理念

2. 黑格尔的大象站在乌龟的背上(少量的基础信念如何承载大量的经验)与环形蛇的隐喻

3. 所谓的基础信念即不需要证成的信念。

4. SOSA是一个外在主义者(见附件2),但他想要做一种融合(不想在基础论和融贯论之间选边站)。

5. 德性知识论试图援引一个新的角度,但并不抛弃证成。

6. 动物知识(经验)和反思知识(融贯的信念之网)

7. 理智德性的本质

l Aristotle:灵魂借以肯定和否定的方式命中真理的能力,在数目上有5种:技艺、科学、明智、智慧和灵智。(1139b15)

l Sosa:理智德性是一种获得真的能力或可靠倾向。

l Zagzebski:德性是一种深层和持久的卓越,包括产生一个特定欲求目的的典型动机和实现这个目的的可靠成功(用道德德性解释理智德性)。

l Baehr:德性是一种有助于理智人格价值的品格特征。

8. 德性知识论的特性

l 从信念本位的知识论到行动者本位(主体自身)的知识论(信念评价到行动者评价)→GTB的证成三元结构(真、信念和证成),核心是Believe。

l 从分析本位的知识论到解释本位的知识论(知识分析到认知解释)

9. 德性知识论的历程

l 第一阶段:基础论VS.融贯论 (Sosa);内在论vs.外在论 (Zagzebski:Virtues of the Mind);盖梯尔问题

l 第二阶段:认知价值;价值问题;认知规范→讲者认为这是当代知识论的整体转向或趋势。首先先确认知识是有价值的,继而再去思考价值为何?为何有价值?如何论证其有价值?

二、德性知识论的种类

德性可靠论与德性责任论;是否有第三种

1. G.Axtell:德性可靠论与德性责任论。Guy Axtell《RECENT WORK ON VIRTUE EPISTEMMOLOGY》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Volume 34, Number 1, January 1997

2. 过程可靠论与主体可靠论

3. 讲者坚持以可靠论为核心,吸收责任论的立场

4. 品格会影响信念的证成,但并非直接产生信念的机制

5. Jason Baehr给出的内部的划分:德性知识论的重心不在于知识解释,只在于理智本身的探讨。在教育中有更多的应用,Baehr便倡导理智德性的品德培养并在加州的中学践行。强调重点培养学生的理智德性(比如数学课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6. 蔡政宏:调控性的德性知识论,认为德性知识论的重心应该放在如何调解培育理智德性(与Baehr的观点相似)

 

三、德性知识论的挑战

反个体主义;价值疑难

1. 反个体主义:知识论的社会化转向

案例:莫里斯刚刚到达芝加哥火车站,她希望获知希尔斯大厦的方位。于是她环顾四周,直接向她所看到的第一个成年路人打听路线。这个路人碰巧是芝加哥的土著,非常熟悉这座城市,向她提供了一条无可挑剔的路线。莫里斯毫不犹豫地形成了关于希尔斯大厦方位的真信念。(Lackey,2007,p.352)

分析:通常认为莫里斯已经具备了去目的地的知识,但细审后会发现其在形成真信念的过程中,理智的品格并未显出突出的作用。证言知识作为一种社会的知识,从个体的德性角度似乎很难得到合理的知识。

 

 

2. 反运气问题

射箭手阿奇随机选择一个目标,熟练地瞄准,并成功地因为他的技能击中它。根据成就观,击中目标是—项真正的成就。然而,阿奇所不知道的是,其他目标附近都有一个磁场,只要他瞄准其中一个,他就会射不中。因此,他的成功完全是一个运气问题。(Pritchard,2010,p.35)

3. 讲者的方案与倾向:深度知识化的德性知识论

 

 

4. 讲者认为对“运气”要保持宽容,对此要“冷处理”。

5. 理智德性的两个维度:能力的求真维度和共同体的维度(证言知识)

 

四、德性知识论的未来

新方向;新问题;新运用

1. 知识论的价值转向(三个面向)

l 价值问题 & 价值驱动的知识论

l 认知规范性问题

l 知识与行动问题

 

2. 价值问题 & 价值驱动问题的知识论

(1)聚焦知识的价值问题(柏拉图的美诺问题)

(2)从本质驱动的知识论到价值驱动的知识论

l 知识理论不应局限于知识和证成,而应该包括理解、智慧、信任和真诚等认知上重要的东西;

l 知识理论必须阐明认知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l 知识理论必须是非中心论的,反对信念本位的知识论的优先性,引入更多包括德性在内的厚(thick)概念。

3. *认知规范性:是否存在一种德性的规范性理论?

表现规范性(performancenormativity)具有AAA结构:精确性(accuracy),即达到目标;熟练性(adroitness),即展示胜任力;适切性(aplness),即因胜任而达到目标。

这三个评价维度分别代表了一个行为的三个层面:1.行为的目标或目的;2.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或方式;3.目的和手段的匹配。在索萨看来,任何一个意向行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手段(mean-end)的一般结构,因此,我们的行为评价也是从目的和手段及其关系出发。(出自Ernest Sosa《Judgment & Agency》)

讲者认为上述结构是一种后果论/目的论的结构,而这并非是德性理论的本来结构,德性理论强调的是“德性解释一切”。然而这些年来尚没有出现纯粹的德性的规范性理论,目前虽然有常识,但尚未出现非常成熟的方案。而这种方案在将这看来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是德性论理与德性知识论存在的差异。

4. 知识与行动:知识作为一种行动;知识论作为一种探寻理论(theory of inquiry)

五、德性知识论 & 中国哲学

1. 三个融合范本

(1)蔡政宏:荀子的德性知识论

(2)黄勇:第三价值问题(柏拉图问题);王阳明;动力之知

(3)米建国:孔子;省思(reflection)作为主德

2. 荀子:调控的能力德性知识论(官能的德性知识论)——蔡政宏《荀子与德性知识论》

l 西方观点认为,官能是不可调控的。

l 讲者认为这种方式存在隐忧,可能存在匹配问题。而中国哲学中的许多概念很难以明确的说明。

3. 王阳明:动力之知——黄勇《索萨的“完好之知”还不完好?——王阳明的良知与第三个柏拉图问题》,讲者虽然不认同这一解读,但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常识。良知的解释很多,很难以析解出来,而黄勇老师给出了一个比较不错的角度去理解。

黄勇老师论文摘要:索萨讨论了两个关于知识本性和知识价值的柏拉图问题,但知识不仅还涉及索萨所没有讨论的第三个柏拉图问题,而且离开了这第三个柏拉图问题,索萨所讨论的前两个柏拉图问题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这第三个柏拉图问题即知识的影响问题:一个人的知识是否具有内在驱动作用。由索萨所讲的认知能力所产生的完好适切的道德信念并不具有道德上的动力。为了解决第三个柏拉图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王阳明的良知说,考察良知的三个特性。在阳明看来,道德知识是一种引发人行动的动力之知。依此,索萨意义上的知者并不具有完好之知,因为他的知识并没有引发他做出相应的行动。

4. 米建国老师的孔子“省思之知”。“省”是“前见之明”,而“思”是一种“后见之明”

 

5. 总结: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冯契

6. 德性知识论并不满足于是当代知识论的一个分支,而期待着成长为一种方法

7. *不管处境如何,始终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是爱智者的本色。——冯契

六、附件1·德性知识论

资料出处:德性认识论 - 知乎 (zhihu.com)

 

一、德性就是最大的功利

德性认识论的发起者,美国的恩内斯特·索特,认为:

任何行动都有德性的根据,因为德性是最大的功利。

德性认识论,是把适当的认识品格作为知识论的中心,而不是认识原则或责任。

德性知识,是与道德功利主义密切相关的,强调能够带来最大真理总量的倾向。

德性先于认识。

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知识的有效性。一个知识可能是好的、正确的,但不一定是有德性的,也就是恰当性。

真理,取决于我们是否能把它判断为符合德性要求(价值标准要求)的东西。真理是有阶级性的。

价值判断是一切认识判断的根据。一切的知识活动,都包含了价值判断。

例子,原子弹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科学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

但是,如果我们按照价值标准来对知识进行取舍的话,那么,我们该怎么接受在某些人看来是有价值的,而在某些人看来没有价值的知识呢?我们还能够接受“独立于价值的真理”的概念吗?

如果这样,就与德性认识论的出发点相矛盾了。因为,德性认识论认为,理智德性是使得我们获得真理的稳定的道德准则;认识德性是为了满足理智德性的要求。而这个理智德性,最终要达到一个真理的要求,也就是真理的稳定性——永恒真理的存在。

理智德性:形成和坚持信念的好的方式或习惯。它们能够使得我们得到和坚持重要的真信念和避免假信念。

动物性知识:是一种本能性知识,基于感觉和知觉;

反思性知识:是对动物性知识的正确认识视角。

二、德性认识论

(一)简介

德性认识论是当代哲学知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德性出发讨论知识的性质以及认识本质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的最初倡导者是美国哲学家恩斯特·索萨,他在2009年发表的《完全获知》(knowing full well)一文中提出,由于知识是由认识活动的规范性构成的,因此知识就应当有相应的不同层次的规范性,而对这些规范性的认识就是对知识价值的认识。这里的规范性是一种行为的规范性,而认识上的规范又包含了信念本身。这样,行为的规范性必然与价值和信念密切联系起来。

(二)主要贡献

索萨德性认识论的主要贡献是区分了两种知识形式,即动物性的知识和反思性的知识。

动物性的知识:是不需要获知者对自己所相信的知识拥有认识上的观点;是一种本能性知识,基于感觉和知觉。

反思性的知识:获知者需要从这个观点中获得对他的信念的支持,并由此确认作为可靠真理的这个观点是很有帮助的;是对动物性知识的正确认识视角。

所以,对信念而言,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动物性知识,而是反思性知识。只有反思性知识才会使得信念得到可靠性,而正是这种可靠性才能保证信念具有认识上的真理性。

由此可见,反思性的知识应当比动物性的知识更接近理智德性,也就是更具有可靠性。这种可靠性就是认识上的规范性。

(三)规范性概念

规范性概念是伦理学上的重要概念,原本是用于说明伦理规范的性质。但在认识论上,规范性也被用于说明认识行为的确定性。例如,在实证主义哲学传统中,经验知识的可证实性就是指知识构成的规范性。

1. 评价的三种模式/标准

当索萨把规范性概念用于说明认识活动时,他试图说明对我们信念的评价就是一种认识活动。他把这种评价看作基于三种模式,或者说是三个标准,即精确性、熟练性和适合性。

精确性:是指一个活动者可以成功地实现自己的目的或达到自己的目标;

熟练性:是指活动者很好地表明了自己的相关能力;

适合性:是指这种成功实现恰好表明了活动者的能力。

2. 行为规范的两个层次

基于评价的三种模式或标准,索萨提出了两种层次的行为规范:

第一层次:是恰当行为的规范性,这种行为的成功表明了行为者的能力;

第二层次:是一种元恰当的行为,表明了行为者对第一层次行为的评价或反思。

这两层次的行为规范,正好对应他提出的两种知识类型,即动物性知识和反思性知识。后一种是建立在前一种的基础之上并超越之。索萨把第一种知识称为“一阶的恰当信念”,第二种知识则是“是由信念者恰当承认的一阶恰当信念”。

3. 知识获得的四种层次

由于知识与信念相关,因此信念者的认知行为本身就构成了知识的重要内容。根据索萨的分析,知识的获得应当存在四种层次。 人们往往是根据不同层次去理解知识和信念的关系。

第一层次:如何确定人们对所知事物的认识;

第二层次:人们的信念是否安全;

第三层次:人们是否容易犯错;

第四层次:人们选择相信的东西是否在理性上是可以得到证明的。

由此可见,信念构成知识的程度,伴随着我们队信念本身的认知价值的理解程度。

4. 两个基本观念

第一,知识必须是以获得真理为最终目的;

第二,知识在获得真理的过程中比起真的信念应当更为稳定和可靠。

5. 小结

德性认识论的主要工作就是要说明,知识的价值就体现在它具有超出了真的信念的更多内容。然而,在当代哲学中引起争议的正是在于,如何确定知识具有超出真的信念的内容?即使我们不再遵循传统的知识定义,我们也不一定会必然得出知识具有超出真的信念内容这个结论。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知识作为一种规范性的信念,与人类的价值具有何种特殊的关系。

七、附件2·哲学的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

资料出处: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 - 知乎 (zhihu.com)

前面我们所讨论的两种理论,“基础理论”和“连贯理论”都属于信念理论,将一个信念的可辩护性看成完全是由一个人所相信的其他信念所决定的。信念理论属于内在主义。内在主义放松了这一要求,将可辩护性看成是更一般地由一个人的内在状态所决定。外在主义则进一步放松了对可辩护性的要求,强调除了相信者的内在状态外,还有其他的东西和一个信念的可辩护性有关。

 

概而言之,基础理论和连贯理论,都属于内在主义。内在主义认为,我们关于最根本的知识,来自于我们内在的信念状态的。这种内在的信念状态,就跟“相信活动”有关。

 

一、内在主义传统

(一)可信的理由

“如果你相信上帝存在,上帝就存在。” 因而,相信本身就决定了知识的可靠性。

那么问题来了,“你相信上帝存在”这件事情本身,到底是取决是上帝自身的存在(因为上帝存在,所以我们相信上帝存在),还是取决于我们对上帝存在的信仰(因为我们相信上帝存在,所以上帝存在)。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争论不休。

 

任何关于信念的说法,都不过是给出关于可信事物的理由。只要我们能够给出关于我们所相信事物的理由,我们似乎就可以坚信,我们所相信的事物一定是存在的。

(二)内省的根据

相信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表征为“内省的根据”,即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反思,来推导出关于我们接受某个事物存在的理由。内省的依据,来自于我们对经验事实反思的结果。

 

(三)推理链条

根据我们能够给出的事实与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某一个事件的发生,它是有某种依据和理由的。(例如,福尔摩斯破案。)

 

(四)责任观念(我们究竟要相信什么?)

当我们要接受某一个信念的时候,我们一定有一种心理的取向,我们不是毫无选择的相信一切东西。

我们要相信什么,与我们的价值取向、责任、判断的目的相关。

 

(五)小结

内在主义认为,认知保证是以某种内在性质作为前提的,也就是认知者所知道的或能够知道的某些状态或条件。这样,认知者的存在就成为这种认知保证具有基础性质的特殊方式。这种内在主义是以强调认识的意志作用和责任为核心的。由此,确证的根据就在于认知者内在的心理保证。但这种观点受到了当代认识论者普兰廷加的挑战。

 

首先,他反对确证概念,认为这一概念是以内在主义的认知责任为条件的。按照内在主义和古典基础主义的观点,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控制我们的信念状态,并且对这些最终所采取的信念负有责任。因此,我们有责任按照证据去相信。“无论如何,没有人会相信没有充分证据的事情是正确的。”这在他看来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信念,因此我们没有责任去相信任何事物。

 

其次,他反对证据可以作为认知的充分条件,因为一个人或许有证据,但因为他的认知能力的缺陷而导致他无法获得对自身信念的保证。例如笛卡尔的魔鬼和普特南的缸中之脑。

哲学中有两种有着本质区别的怀疑主义:不可知论的怀疑主义和可知论的怀疑主义。

二、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的怀疑主义的代表有皮浪和休谟。皮浪主义主张对一切事物施行"中止判断",以怀疑为目的,这是彻底的怀疑主义。这种怀疑主义只有破坏性而没有建设性。皮浪本人也承认,他连自己的怀疑也要怀疑,这种怀疑主义难以自恰.休谟的怀疑主义是以狭隘经验论为基础,无法解决数学和逻辑这些绝对性知识的问题,最后也只能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其断言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否认了实践使主观符合客观的强大作用,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把怀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课题化)引进哲学中的是皮浪。皮浪虽然承认现象的存在,但是他否定现象的真实性。既然现象没有任何真实性,那么我们就不能从现象中得到任何的真实的认识。我们既不能判断我们的感觉是真的也不能判断我们的感觉是假的,因此他主张对一切问题实行“中止判断”。皮浪还认为对于每一个命题都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与之对立,二者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效力,一切独断论都是不能成立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皮浪的怀疑主义的确是对自然哲学的独断论的反叛。不过皮浪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相信任何事物 ,不做任何判断,把外在的世界看作与自己完全不相关,从而保持内心的宁静。

我们把这种怀疑主义叫做彻底的怀疑主义。

皮浪把感觉和认识的相对性过分到夸大,他的怀疑主义过于极端了。他本人没有什么著述,他对怀疑主义观点的论证也不多,其成就仅仅在于奠定了怀疑主义的理论形态,而且还是以一种空前极端的形态的怀疑主义。

 

三、可知论

可知论的怀疑主义的代表有笛卡儿。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的第一个沉思就是从普遍的怀疑开始的,把一切打倒,重新建立。这种怀疑主义的怀疑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且这种怀疑主义不但是哲学必不可少的而且对哲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这种怀疑,不可能有近代哲学的产生。而怀疑精神则是积极的、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怀疑精神不仅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哲学发展的基础,这最明显地体现在笛卡儿的普遍怀疑精神上。笛卡儿怀疑一切知识乃至外部世界的存在,并有此推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从而奠定了自己整个学说的基础。笛卡儿的怀疑是为了更好的确信,使理论有更牢固的基础。历史上哲学体系之间更替、科学史上不同范式之间的更替都以这种怀疑精神为基础。这种怀疑与理性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没有这样的怀疑,理性就不是真正的理性,它和理性和科学是不冲突的。

 

四、外在主义的类型

外在主义是内在主义的否定。按照外在主义,决定信念辩护的因素不仅仅是相信者的内在状态。外在主义理论有许多可能的表现形式。

(一)过程外在主义

和内在主义一样,同意一个信念的认识价值应该由其产生的认知过程所决定的,但它否认认知本质主义,按照后者,一个认知过程的正确性是它的本质属性。

(二)过程可靠主义

它认为同一个认知过程在某些境况下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其他境况下却可能是不正确。认知过程应该根据它们产生真信念的可靠性来评价。

(三)恰当功能论

倘若一个信念是在一个适当的环境里按照其恰当功能运作的认知过程的产物,则该信念得到辩护。

(四)概然主义

按照信念为真的概率来评估信念。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波洛克,(美)乔•克拉兹. 当代知识论[M].陈真, 译.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第4章.

[2] (美)路易斯·P·波伊曼. 知识论导论:我们能知道什么?(第2版)[M]. 洪汉鼎,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第8章.

[3] 网络课程:知识论导论:我们能知道什么? (chaoxing.com)


德性知识论:源起、现状与趋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