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学史笔记:黑格尔
Hegel 1770.8.27-1831.11.14
0、hegel否定的、纯粹逻辑的哲学
哲学的唯一的直接对象乃是纯粹概念
方法仅仅是概念自身的运动,方法是一种无限的认识能力
“概念的运动是一个普遍的、绝对的行为”
概念= 事情本身Sache selbst,概念包含着这个意思——即它就是上帝
上帝 / 概念 ——> 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理念——> 脱离自身走向自然界——>从自然界那里返回到自身之内,成为绝对精神
黑格尔对于三位一体学说的表述
圣父——外化——>圣子(世界)——扬弃外化—>圣灵(人类精神/神圣精神)
1)上帝作为圣父,一个纯粹的逻辑概念, 这个概念消解为存在的各种纯粹范畴
2)外化
因为这个上帝的本质处在一个必然的演进过程之内,所以他必须启示自身,而上帝自身的这个启示或外化就是世界,就是作为圣子的上帝
3)扬弃外化
上帝必然还得扬弃这个外化(这个外化意味着脱离纯粹的逻辑事物),扬弃这种对于他的纯粹的逻辑存在的否定,返回到自身之内,而这件事情是通过人类精神在艺术、宗教、并最终在哲学之内完满地发生的,因此人类精神同时也就是神圣精神(圣灵)。这样一来,上帝才获得他的完满的自我意识
谢林:
1)黑格尔的功绩:洞察到了他所面对的科学的纯粹的逻辑本性和意义,他把那些被我的自然哲揭示出来
2)批评:他的哲学——恰恰因为其对于客观意义和实在意义的非分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学隐藏在实在领域之内的逻辑关系原原本本地 (als solche)怪异得多的东西,所以我把他的哲学称作是一段插曲(Episode)
1、黑格尔体系的主要进程
开端Anfang:最为否定的东西——概念——“纯粹存在”
他心目中的纯粹存在仅仅大概是这样的,对于它人们只能说,它并非不存在,或并非完全是“无”,但人们无论如何不能说,它已经是某种东西
证明:当人们把这个概念当作一个纯粹的、完全抽象的东西来思考时,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排除在外——这个概念是最纯粹的和最直接的确定性,换言之,它就是那个不具有任何内容的纯粹确定性本身,是一切确定性的前提
hegel:最初的那些开端必然是 平淡无奇的,正如数学的开端(谢林不知道他怎么理解这个东西)也是平淡无奇的
运动:一种向着另一个概念的过渡,甚至一种内在的、把存在推向进一步的规定的躁动
它先是试图退回到最空无内容的东西上面,然后试图重新逐渐充实自己,获得一些内容,并最终获得世界和意识的全部内容。
最完满的必然性——首先思考一般意义上的存在,然后思考存在之内的一切存在
谢林的批判:
1)概念不但顶替了思想的位置,而且被设想为一个自行运动着的东西,但是概念只能是完全不动的东西;
2)黑格尔认为思想仅仅是被一个包含在它自身内的必然性推动着前进,但是谢林认为人们有一个追求的目标;
3)对于黑格尔由之出发的那种一般意义上的存在,那种完全无规定的存在,只能这样来理解,即它既非一种本质性的存在,也非一种对象性的存在,既然如此,我们立即就会发现,它确实没有包含着任何可以被思考的东西,
Hegel的命题:纯粹存在是无。
Schelling:既然纯粹存在是一般意义上的存在,那么它确实直接地(无需任何中介活动)就是“非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就是“无”,所以这个命题是同语反复。
Hegel:正如这个概念所表明的那样,事情在其开端**尚且**不存在 。
Schelling:“纯粹存在是无”这个命题的意思不过是:在这里——在当前的立场上——存在尚且是“无”,纯粹存在尚且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假若是这样的话,那么纯粹存在自身就获得了规定,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一种特定的存在,亦即一种潜在的存在,所以我们已经预见到了一种未来的、尚且不存在的存在,于是黑格尔借助于这个“尚且 ”抵达了“转变 ”(Werden)。
Hegel:它是“无”和存在的统一或联合
Schelling:“转变”是从“无”(尚且不存在)到现实的存在的过渡,因此在“转变”里面,“无”和存在并没有联合起来,毋宁说“无”被抛弃了 。
notes:无/纯粹存在 ——> 转变werden ——>现实的存在
2、逻辑学
性质:一种纯粹思辨的哲学;
位置:理念最初在这里尚且包含在思维之中,换言之,绝对者尚且包含在它的永恒性之中;
运动:【概念】通过自身的辩证运动从【那个空虚的、空无内容的最初规定】推进到【一些越来越具有丰富内容的规定】
最后一个环节:完满的理念/ 对自身进行概念把握的理念(die sich selbst begreifende Idee)——这个理念如今在自身内包含着全部先前的贯穿下来的存在方式,包含着它的存在的全部已扬弃的环节
【理念】
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存在于==理念或逻辑概念==之内,因此==理念==是一切事物的真理、万物的开端、万物的终点;
最初:“存在”“无”“转变”这三个概念并没有以自身之外的任何东西为前提,它们是最初的纯粹思想;
贯穿着逻辑学的东西——“理念”
一个有待实现的东西,一个在整个过程中转变着的、哲学家想要得到的东西
在开端就被排除在纯粹存在之外的理念
逻辑学的终点:当理念完全吞噬了存在,将其吸纳到自身之内以后,它本身成了一个【已实现的理念】——位于逻辑学终点的理念是主体和客体,达到了自我意识,既是观念也是实在
理念的过渡
作为已实现的理念,它恰恰已经触及到了纯粹逻辑的界限 ,因此它要么和逻辑学一起止步不前,要么就只能摆脱这个界限,而在后面这种情况下,它必然会完全离开它作为逻辑学的单纯结果而在逻辑学里面获得的位置,过渡到一个非逻辑的、甚至可以说与逻辑相对立的世界——自然界
“逻辑终止的地方,自然界就开始了。”
“自然界已经被规定为理念的堕落。”
“神圣的理念放任自然界。”
Schelling:
1)黑格尔哲学的引人注目的方面,并不是在于逻辑学,而仅仅在于逻辑学之后的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理念,逻辑学里面没有任何能够改变世界的东西,黑格尔必须走向现实性。
2)但在理念自身之内从头到尾根本就没有一种继续运动或转变为他者的必然性。既然理念已经提升为最高主体,并把存在完全蚕食,那么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推动理念,使之重新成为一个无主体的东西,降格为单纯的存在,并且分散在空间和时间的糟糕的外在性之内?
【理念已经那么nb了,还要去自然界干嘛?】
3、自然哲学
1)理念把自己抛到自然界里面,但不是为了停留在物质之内,而是为了经过自然界而重新成为精神;
2)首先成为==人的精神==,然而人的精神仅仅是一个舞台;
3)在这个舞台上面,一般意义上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行为而重新拿走它在人的精神那里得到的主体性,成为==【绝对精神Geist】== ,后者最终把运动的全部环节当作它自己的环节囊括在自身内,它就是【上帝】
Schelling:绝对精神(那个被设定在终点位置、不能离开半步的东西),它的功能仅仅在于作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东西把之前的全部环节包揽在自身内,本身不可能是开端,也不可能是什么东西的本原,而这样一个东西,怎么可能是一个现实的精神呢?
Hegel
宗教是一种分裂的东西,它仅仅是对于一种时间性的、外在的先后秩序的表象 。
【“自由的创世”】
- 绝对精神——一切存在之具体的、最终和最高的真理,在发展的终点认识到自己自由地发生外化,放任自己具有‘直接存在’这一形态——决定创造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包含着一切落入到先行于结果的发展过程里的东西,于是所有这些东西(所有在发展过程里先行的东西)通过这个颠倒过来的地位同时与它们的开端一起转化为一个以结果为本原、依赖于这个结果的东西。”
- 绝对精神的外化:上帝虽然自在地看来(亦即尚未作为一个自为存在)已经是绝对者,但他在此之前也已经是第一位的东西或绝对者,但是【为了达到自我意识】,他【外化】自身,把【世界】树立为一个与他相对立的他者,以便从外化的最低层次,从那个尚且始终飘移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层次,上升为【人】,在人的对于上帝的意识里获得他自己的意识。因为人的意识,作为人对于上帝的知识,是上帝对于自己唯一具有的意识。
4、黑格尔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人应当通过哲学而超脱于单纯的表象Vorstellung之外
举例:哥白尼的世界体系把世界超脱于单纯表象、与一切表象相悖,但是当这个体系完全展现出来并帮助人们理解把握了【太阳围绕地球运动这一表象】,单纯的表象也就重新与自身达成了和解,把之前看起来悖理的表象看作是清楚明白的,反过来把之前认为是清楚明白的表象看作是模糊不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