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古代男风史:商周至战国篇

男风,即男色。通常比喻古代男性与男性之间的爱情与纠缠。
有些人认为同性恋是由于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在近现代社会才产生的,但看看历史,就可以知道,自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同性恋就史不绝书了。
有人认为同性恋是心理自卑或是和异性隔绝条件下的产物,但那又怎么解释历史上不少位于九五之尊、后宫佳丽三千的帝王热衷于此呢?如果认为历史上的男宠都是婉娈艳美,实际上是被当作女性看待的,那么为什么汉武帝以卫青“貌壮体伟”,明武帝以江彬“强而健,魁硕有力”而亲幸呢?
这一切,都说明了同性恋问题不能够单纯地用一个模式,尤其不能用一个单一的道德模式去解释。同性恋并不是什么“资本主义荼毒”,也不是什么“罪恶”。
它起源已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我国古代关于男风的一些事。

商周时期
男风最早出现记载大约是在商周时期,但是很遗憾,由于商周时期距离较远,史料记载所能剩下的东西已经不多,并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事迹,但是有明显的信息留存。在当时的文字记载中,《尚书·商书·伊训》中,它指出世有“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

三风十衍指的是因为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淫风四: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
其中比顽童就是指玩男童,发生关系,现在叫“娈童”,由此可见,在商代,“比顽童”已经成为“乱风”的一种,所以伊尹在对太甲的训诫里就特别提到:使不得使不得。
总的来说,虽然由于史料比较缺失,但商周时期男风应当不太能够被接受,并且是被当时的士人所看不起的,但想想这也是当然,
而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同性恋是谁,这个已很难确切地考证。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杂论称娈童始于黄帝。”而在中国历史上,黄帝是否真有其人,还不那么确定。但是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就存在着同性恋,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了。

而很有意味的是我国和欧洲国家早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完全不同。
在欧洲的中世纪,曾经以十分残酷的宗教压迫来对待同性恋,同性恋者都可能被判死刑。例如在1861年以前的英国,法律明文规定这种死刑可以强制执行,有些人只是因为有“异装癖”就被当作同性恋者而被逮捕处死。1828年,一项新的法案重新规定:“任何与人或动物从事鸡奸行为者,需以重罚处死。”在法国,放弃了火烧“女巫”的陋俗之后,有很长时期改为火烧同性恋者。这种野蛮的风俗在欧洲许多国家一时曾甚为流行。
而中国古代的同性恋却没有遭此厄运,尤其是男性同性恋(即所谓“男风”)在某种程度上被社会所认可,骚人墨客们还能无拘束地以诗词、文章来吟咏。虽然有些封建卫道士也曾经攻击过同性恋,那也只是从道德方面来评价,而没有像西方中世纪那样把它列为置人于死地的罪名。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说明中国古代对性控制的宽松。在中国封建社会,尤其是宋朝中期以后,性压迫和性禁锢是十分严酷的,它主要针对妇女,在“男女授受不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及女子缠足等方面,西方是望尘莫及的,但对待同性恋却比西方同时期宽松得多,这不失为是一件好事。
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周朝政权四分五裂,礼义廉耻等教礼完全崩坏,诸侯之间发动打仗;基本上处于强权政治的一个环境中,谁牛谁有理,这个时候的君王和贵族也就不太顾及周礼制度方面的限制,于是各种无道德无下限的事情就比较常见了。
在《战国策·秦策》中又有这么一段记载,晋献公“欲伐虞,而惮宫之奇存。苟息曰:《周书》有言,美男破志。乃遗之美男,教之恶宫之奇,宫之奇以谏而不听,遂亡;因而伐虞,遂取之”。而《周书》中说的是“美男破志,美女破居,武之毁也”,

它的意思是“美男”和“美女”都可能成为国破家亡的祸根。从《战国策》中晋伐虞的记载看来,进献美男,引诱虞君,这说明在当时同性恋已经起到色情间谍的作用了。“美男破志”成了一个典故,可见当时同性恋已被有些人看成是一种社会灾难。
在这时关于男同就已经有比较正规的说法了,就是我们开头所提到的“男风”在周朝的民间歌咏中就有不少赞美男子,歌咏男风的词句。例如,后人认为春秋时代存在着“郑声淫风”,清代的程廷祚就认为《郑风·子衿》一章就是描述两个男子相互爱恋的诗:

一日不见,如隔三月,可见这两男相悦已经热烈到了何等程度。此外,《山有扶苏》、《狡童》、《褰裳》、《扬之水》等章,都有“狡童”、“狂且”、“狂童”、“恣行”、“维予二人”之类的词句,这都是和男风有关系的。
好了,说了这么多当时的社会信息铺垫,相信大家一定对具体实例很感兴趣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有名的男风事件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知名的就是“龙阳”“安陵”和“分桃”了。
龙阳之癖
我相信即使对同性方面不了解的读者,也一定知道”龙阳之好“这个词,龙阳君,是魏国安厘王的男宠。据说龙阳君像美女一样婉转媚人,相当受宠,后宫美女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泣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之凶恶,而为王拂枕席;今臣爵志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曰,诶: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龙阳君是魏王的男宠,魏王很爱他。有一天,两个人在一起钓鱼,龙阳君钓到十多条鱼,可是不仅不高兴,反而哭了。魏王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钓到第一条鱼的时候,满心欢喜,但是后来钓到更大的,我就将第一条鱼弃之于海了。我现在受宠于你,和你共枕,人们都敬畏我,但是四海之内美貌的人那么多,别人会把比我更美的人推荐给你,那时,我就会像第一条鱼那样被弃之于海了,想到这里,我怎么能不哭呢?魏王听了很感动,于是颁布全国,如果有人在他面前提出另一个美貌者(无论男女),满门抄斩。

真的可谓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啊,不得不说龙阳君非常的聪明,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美貌和受宠得意满满,而是“居安思危”,用一些巧妙的办法来感动君主,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因为他知道单凭美色和君主搞同性恋,是朝不保夕的。
而下面的弥子瑕就没这么聪明了。
分桃之爱
这个故事主要是讲的卫国大夫弥子瑕的故事,先说个引子,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生了重病。捎信的人赶在当天晚上把消息告诉了他,一瞬间,弥子瑕心如火燎,想赶紧回去。不过卫国的法令明文规定,私驾君王马车的人要判断足之刑。为了尽快赶回家去替母亲求医治病,弥子瑕就假传君令让车夫驾着卫灵公的座车送他回家。后来卫灵公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责罚弥子瑕,反而称赞道:“你真是一个孝子呵!为了替母亲求医治病,竟然连断足之刑也无所畏惧了。”
好了,背景讲完,我们开始讲桃子。

弥子名瑕,卫之嬖大夫也。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日:“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瑕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在《韩非子》、刘向的《说苑》和《战国策》中都有所记载,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游览。当时正值水果成熟的季节,满园的桃树让人垂涎欲滴。弥子瑕伸手摘了一个又大又熟透的蜜桃,不洗不擦就大口咬着吃了起来。而当他吃到一半的时候,想起了身边的卫王。弥子瑕就把吃剩的一半递给卫王,让他同享。卫灵公毫不在意这是弥子瑕吃剩的桃子。他还自作多情地说:“美人儿你忍着馋劲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即使自己那么想吃还是没有忘了我,这真是爱我啊,这就是爱情的表现啊!”
你以为故事就结束了?你错!
随着时间的流逝,弥子瑕年纪大了以后,脸上现出了衰老的容颜,没有以前那么漂亮了。卫灵公因此丧失了对他的热情,卫灵公不仅不像过去那样去迁就他,而且还要历数弥子瑕的不是:“这家伙过去曾假传君令,擅自动用我的车子;目无君威地把没吃完的桃子给我吃。至今他仍不改旧习,还在做冒犯我的事!”
呵,男人。

希望所有读者看完之后引以为戒,不要做舔狗。
安陵之好
这个故事则出自《战国策·楚策》,主人公是安陵君。

江乙说于安陵君曰:“君无咫尺之地,骨肉之亲,处尊位,受厚禄,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何以也?”曰:“王过举而已。不然,无以至此。”
江乙曰:“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是以妣女不敝席,宠臣不避轩。今君擅楚国之势,而无以深自结于王,窃为君危之。”安陵君曰:“然则奈何?”“愿君必请从死,以身为殉,如是必长得重于楚国。”曰:“谨受令。”三年而弗言。
江乙复见曰:“臣所为君道,至今未效。君不用臣之计,臣请不敢复见矣。”安陵君曰:“不敢忘先生之言,未得间也。”
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嗥声若雷霆,有狂兕牜羊车依轮而至,王亲引弓而射,壹发而殪。王抽旃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而进曰:“臣入则编席,出则陪乘。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 蝼蚁,又何如得此乐而乐之。” 王大说,乃封坛为安陵君。君子闻之曰:“ 江乙可谓善谋,安陵君可谓知时矣。”
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安陵君是楚共王的男宠,颇为得势。有个叫江乙的人对他说,君主待你那么好,只是因为喜爱你的美貌,以后总有色衰爱弛的一天,甚至连所睡的席子还没有破的时候,已经不再受到宠幸了,你最好和君主说,连死也跟随他,就会长期得到他的信任和眷顾。可是在三年中,安陵君没有对楚共王说过。
有一次,当安陵君和楚共王在云梦打猎时,共王有感地说:“今天打猎,真使我快乐,但在我死后,谁还和我一起享受这快乐呢?”安陵君听了以后,就流着泪下跪说:“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愿意在黄泉之下继续侍候你。”楚共王听了大为感动,就设坛封他为安陵君。

结语: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风气
举了这么多例子,让我们来好好看看这是个什么时代吧:春秋战国,社会风俗普遍处于比较淳朴的时候;也就是父系社会稍微定型下来的社会。男女之间的约束不是那么的严格,妇女可以自由的出去游玩,当然没有婚约却发生了那样的关系在当时也是比较能够接受的,再嫁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
然而在这样的社会之中,普通的老百姓还是要生活的,我们这些普通人只想着如何生活下去,哪会想这种东西,所以说,虽然当时在贵族社会中妾侍跟男宠已经比较普遍,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依旧是陌生而不可触及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社会之中同性的关系并不平等,这些男宠虽然可以耀武扬威——得宠的时候;但是他们的地位甚至比妾侍奴婢还要低下,只比太监高一点,为当时人所不齿。皇帝昏庸宠幸男宠会被当做笑谈,并且会被人们当成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而受到诅咒。
所以总的来说,这时候的同性关系只被当作炫富贵的一种资本,而如果两个人平等相交则会受到所有人的唾骂。
而谁能想到这一股男风却在之后的汉朝,明朝之后愈演愈烈呢?
我是hentai研究者,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