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细雨墨客未眠竟已萧萧千年 ——《文学与情感》读书笔记

2020-10-31 14:50 作者:渡海归歌  | 我要投稿


物以稀为贵

端午,农历五月五,本是楚地一个传统节日,被改为纪念屈原的日子。

他创立的楚辞,语言华丽,把抒情文学引向更复杂的境地,前所未有地展示了文学的创造力量,与《诗经》各具一格,相得益彰。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余秋雨为他遭贬而不平:“一切文化良知在战栗”。

他改造了词的语言,始创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词之狭窄为其所冲破,他打开了一个新天地。宋词之宏大,因其而始。

正是这种别具一格,才使他的地位彰显于文坛吧。这种独创,这种前人少有的创新,也就确定了它的价值。文学创作讲求新颖、不随波逐流,即追求其“稀”,只有稀,才贵。而这各式各样的稀如涓涓细流,汇在一起,才有了祖国文学的丰富多彩、恣意汪洋。

团体共识与社会背景决定地位与影响

元杂剧在民间流传许久,被百姓盛宠不衰。

它蕴藏生机,符合通俗化、大众化的市井文化审美;且元朝前期一度废止科举,大批文化人失去仕途希望,于是开始通过向社会出卖自己的智力创造谋取生活材料。这样一来,元杂剧便涌现了更多优秀的作品,开始登上大雅之堂。

《水浒传》《西游记》都属于四大名著,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

《水浒传》第一次大规模描述农民起义,林冲雪夜上梁山、武松血溅鸳鸯楼等复仇故事,因为将善恶有报、不畏权势等古人的血性大肆地宣扬于纸上,因此给予观众一种强烈的快感与满足。《西游记》写孙悟空大闹天宫,给人对于自由的渴望一种幻境的寄托、理想浪漫的栖居。

就像人民币,本来就是一堆纸张,因为中国这个团体赋予了它一定的意义,才变得有价值;如若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便一文不值。

正因为这些作品,它们的发展拥有社会背景的支撑;它们的字里行间都无比贴合了大众审美、团体共识,满足了观众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渴望,才得以傲立文学之林。

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作品(的情感基调)

唐人边塞诗往往有一种豪迈旷达的气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音调壮丽。而这与国力强盛的历史背景、空前扩大的疆域版图难以分开,正是这些赋予了文人豪气与勇气。

然而宋诗虽然也总是写誓愿光复山河,热烈而激动人心,却难免出现悲凉的情调。由于长期受到周边政权的威胁,这样的历史环境生生遏制了诗词的意气,也使陆游、文天祥等人性格转变为对国家的忠贞和难掩的悲观失望并存。

自然与纯真

儒家法家的一番“实干”的淘洗洪流之后,人们的心似乎承受不了这种负荷,想要抖开一切礼义荣耻的枯枝败叶。于是魏晋时代兴起了以老庄为基础的玄学。他们的代名词是“道”,定义是将感悟超越永恒的大道,将个体生命化合于大道。

大道无形,生于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大道,一个亦没有一切繁琐的地方,却是生命的基础,四时更迭、万物兴衰的运行者。这让我联想到一个词——大自然,它很快成了本心的相似相溶之地。《世说新语》记王胡之观赏山水,感叹说:“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为什么“开涤、清朗”呢?世俗喧嚣,人就难以清静;自然清静,人就得以清静。这种清静使人更能将心溶于自然里,更真正地将生命的形态转换为自然的宽广从容。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世俗混乱,纸醉金迷,无数旖旎华丽而又充满着剧毒的诱惑吸引着人们的肉体和灵魂陷入这个巨大的漩涡。可是本心安处是永远不会陷入的,否则小人做坏事时的“心虚”何来?本心永远保持着人之初的善、自然与纯真。

因此,才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个“真意”,即是心远离尘俗的车马喧,心看到的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便是精神融化于自然,又从自然的美好、永恒中感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决堤的个色

“二拍”在表现市民社会的生活气氛方面,较之“三言”更为强烈。作者的思想观念在书中表达得十分复杂,但总的来说,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为欲望所鼓动的热烈而纷乱的生活。作者的人生观与“存天理,灭人欲”的陈腐观念显然是格格不入的。书中直接攻击朱熹的《硬劾案大儒争闲气》显然是有意之作,写他因挟私嫌于唐仲友,为了编织罪名滥用刑罚。作者有意把朱熹与严蕊对照来写,大儒被描绘成十足的小人,妓女却是“词色凛然”,令人“十分起敬”,甚至说“这个严蕊”乃是真正讲的通道学的”。作者就是一个导演,主角们折射的思想不能控制,但能指导操纵他们的举手投足,在语动心神外中含蓄地挥发自己的本心所想。

“二拍”的私情故事有更多的关于情欲的描写,无疑有售卖谋生需要的迎合市民粗俗趣味的成分,但每每由此散发出追求幸福的狂野气质。如果说上一条是迎合,“狂野气质”便是如洪水决堤一般难以禁锢的思想涌泉。作者对此评述道“这些情欲滋味,就是强制得来,原非他本心所愿”

人的“本心所愿”,在很多故事中都是主人公行动的合理依据,但却不是主旨。主旨往往要贴合第二条所说的团体共识,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人可悲的盲从腐朽和取悦观众的千篇一律奉承套话。可是大多文人之所以能成为文人,必然免不了自己的各种独特思想,在一轮主旨的枷锁之后,终于可以从主角行动上发泄出来了。

                                                                               

读《文学与情感》,恰似引言中所说的,是在进行一次轻松又不失机趣的游览。好似在细雨夜里深深钻进古人的内心中细品,回首向来萧瑟处时,一切都悠悠然安静下来。而我也将带着这一种游览的态度,感受高中学习带给我一次次的惊喜。

 

 


细雨墨客未眠竟已萧萧千年 ——《文学与情感》读书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