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装载】【深度】为什么这两年各行各业几乎所有专业都在劝退?

2020-02-07 11:32 作者:圣都枪神  | 我要投稿

首先,本文超级长,接近7000字,谨慎阅读!(助眠除外)


鄙人睡不着逛X乎,看到这个问题。提问者描述如下:

自己是普通一本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搜了一下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几乎都在劝退,好多答案都很悲观,搞得自己感觉人生都灰暗了,一直怀疑自己当初报错了学校和专业,当我去搜其他专业的时候发现也都是在唱衰劝退,比如医学,传统工科,还有师范,会计财管,文科类的专业比如历史语言啥的,更不用说经常被黑的土木、机械、生化、环材之类的,是不是除了计算机所有专业都没什么前途?

首先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计科/软件工程的前途也不咋地,最典型就是“35危机”,即到了35岁左右,如果不能做到顶部的10%(甚至5%),大概率会被暴力裁员,毕竟应届毕业生年轻便宜还好忽悠。去年网x、华x、完x等大IT企业已经被曝出(注意是“曝出”,不是“发生”,说明这个事情早就有了)类似事件。


下面挑几个个人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回答:


作者:iFortune

我觉得核心原因是:
因为中国(很多行业及领域)“用30年的时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年的路”。

这导致了两个后果:

第一、很多行业剩下的“70年”可能“无路可走”(很多行业及领域,兴起腾飞到饱和萎缩的周期,远短于个人的职业生涯长度,甚至现“18岁高考进了热门专业,25岁找工作却举步维艰”的黑色幽默)

第二、各行各业的“野蛮生长”、财富效应极大拉高了大家的期望值。参照系不是常规的,平常
心便成了奢侈品这可以说是一种全会层面的“幸存者偏差”。能力素质等各方面条件相仿的两个人,仅仅相差几年毕业,可能就业机、财富机遇就有天壤之别,对于很多人而言,斯情斯境,心态很难平衡。

以工业化、城市化的底盘基建和能源例。2000年的时候,中国城镇化率36.22%,高速公路里程16000公里;全社会用电量13556亿度全国发电装机31932万kW,其中水电装机7935万kW。水电是个很有意思的行业,可千发量锁死,干一个少一个,一百年开发完,与用三倍的人在三十年时间开发完,从最终的成果看可能本质区别但后一种选择,必然坑一大批从业者/毕业生:路走完了,是不是就无路可走?(其他行业可能没有这种“资源锁死”的特征,但原理相同)

而经过十九年发展,到了2019年底,中国镇化率达到了60.6%,平均每年提高1.29个百分点;高速公路15万公里,平均每年新增7000公里(每年新增接近日本全国的里程);发电装机201066万千瓦(并且最近几年仍然以每年10000+万W的速度在增长),水电装机35640万千瓦(全国水电的经济可开发量是4亿千瓦,开发程度已89%,并且白鹤滩等巨型电站将在两三年内投产,届时分分钟100%)

短短十几年时间,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工业化家,横空出世。而对于相关专业(土木、电气等“传统工科代表性专业)而言,也意味巨大的财富机会和上升空间。尤其是对于98年扩招前后的一代人而言。毕业的时候恰逢01年入世、“野蛮生长”的起点,史无前例的巨大市场空间摆在眼前;而在他们之前,不管是全社会的高等教育人口存量,还是各单位的规模体量,都比较小,上升
26
通道上的阻碍,也寥寥无几。很多央企大完,21世纪头几年,每年新进人员数量,有八九十年代每
27
年进人数量的5~10倍(当然四万亿之后这个数量又上了一个台阶,导致很多单位现在异常“拥挤”,广大青年职工普遍上升无望,长期打苦力,怨气冲天)。而收入方面,大量的TOP设计院,零几年的时候,骨干员工就有30~5万收入,一两年就一套房的比比皆是。

除了建设类“增量”逻辑的行业,运营类单位从业者也有类似的机遇。大量的新建电厂(以及其他需要技术人员运维的基础设施)在短时间投运,一张白纸,敞开怀抱吸纳各路英才,工作机会、升职机会显得异常丰饶。短短几年就成核心业务骨干,再干个几年到新开的分舵当领导,这种故事屡见不鲜。

问题是,需求端不会无限高速增长的,野生长到了一定的阈值,就会饱和,或者,提前换挡变速进入新常态,进入小碎步式的缓慢增长。目前,中国人均GDP大致是主流发达国家(不算地广人稀或小国寡民的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人均电力装机(1.436kW/人)、人均高速公路(1.07公里/万人)之类,却远高于这个比例,某种意上算是“超前发展了。

目前,人均电力装机方面,日本是2.33kW/人,韩国是2.15kW/人,德国是2.51kW/人,法国是1.95kW/人,英国是1.46kW/人,意大1.89kW/人,西班牙2.27kW/人(电力装机的数据来源于IndexMundi,,取值是2016年,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类数据大致稳定),哪白是人均数据最高的德国,中国也达到了57%(人均GDP只有国的20%多点),中国甚至已经非常接近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取其中和中国国情最接近的日韩两国为对标(人多地少,工业占比相对高,2018年韩国的工业增加值占比只比中国低5个百分点,日本的数据也远高于欧美国家),两国作为一个整体,其人均电力装机是2.28kW;按照现有速度,考虑到中国人口平衡点在即,大概12年左右就可以达到东亚发达社会的饱和点。

而高速公路方面,中国的人均高速公路里程甚至已经远超日韩(0.7~0.8公里万人);而达到德国(世界上最先建设高速公路的国度)这样洲顶级发达国家的水平(2017年是12996km高速,相当于1.57km/万人),也不过需要10年左右。

当然上述的前提,是建立在未来十几年中国经济仍能保持较快发展、中国稳步成为发达社会的基础上,预期偏乐观。若非如此,则相关基建的增速大概率会大大放缓。但无论如何,假设一个年轻人,2012年参加高考,选了985大学的木工程或电气工程专业(彼时还算是挺热门的),7年苦读,硕士毕业后加入业内顶尖的设计院,可能会悲催地发现:

自己的职业生涯刚开始,就面临一个远早毕业十年的师兄师姐拥挤得多的职场,并且:十几年后
行业可能萧条到吃了上顿没下顿。

按现有增速2030~2035年,大致是源、交通等基建全面饱和的时间点。城市化率到2030年也大概率70%+,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基本到位(当然届时老龄化的养老金支出压力,也可能让地方政府没有现在这样阔绰,无法大手大脚不计本地大干快上市政基建了),后续60后婴儿潮一代将进入去世的高峰期,农村留守老人大量减少以分母下降的方式实现城市化的终极完成(日本70~90年代城市化率停滞二十年,90年代之后经济停滞反而城市化率飙升,就是这种被动的方式)。目前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也和发达国家相仿,对应的是,建筑设计院普遍性价比严重下降,成为了劝退的重灾区。

然而,98年扩招后进入职场的首批大学生,退休也是2040年之后(考虑延迟退休,很可能2045年之后)的事情。

“野蛮生长”时代积累的巨量工程技术人才注定要在一个快速饱和、长线萎缩、深度内卷、缓慢出清的行业里,度过职业生涯的大半时光以“帝国的燃料”的形式,成为“基建狂魔”的注脚。

这其实就是该行业中知乎用户所面临的尴尬现状:

这个群体的主体,是后“四万亿”时代新行的小年轻,规模几倍于21世纪初那批入学入行的人后者早已成为各大单位的领导和骨,并且普遍80后,两者年龄差距较小,后者严重挤压了前者的上升空间。

行业红利没享受过,却又实实在在地见证;早工作五到十年的同事积累的财富,又是自己一辈子都很难企及的。这种落差感、无力感,每都活生生地上演,眼睁睁而无法逃避。

泛基建行业,或者说土木类专业,是从热专业沦为劝退专业的典型,也是特殊国情中的特殊存在。平流缓进、小步慢跑式发展的社会,可能不会出现这种短时间内(相对于个人职业生涯长度而言)的巨大反差。

其实中国很多行业职业/专业的性价比走,简直就像A股主流指数的K线,“牛短熊长”。短期内迅速拉高,高到令人咂舌的地步,然后高震荡,最后长期阴跌。对于泛基建行业整体而言,目前大致处于高位震荡到长期阴跌的过渡期,短期涨涨跌跌、中期原地踏步、持仓市值坐过山车来回摇摆,这种“震仓”,自然让很多人扛不住,要割肉/出货(相当于“劝退”)。当然长期看割肉可能是好事,毕竟“熊不言底”,这个底,可能就像发达国家一样,整个行业在社会上都没啥存在感。

行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得跌至少一半以上。前两天刚看一个统计,作为上一代“基建狂魔”的日本(段位比中国高多了,参考“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和《犬与鬼》),大阪大学这种TOP学府的土木类硕士,第一大就业去向,是公务员。

当然,“3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100年的路”不是中国一家,而是“东亚模式”的普遍路径。



作者:弗兰克扬

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第一个方面,大家已经说得差不多了,大概意思就是说,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的增速已经放缓,新一代年轻人面临的增长空间已经很小了,在城市的生存空间也在被挤压,无论怎么做,都看不到混出头的希望,只能艰难卑微地活着。所以前几年,日本讲失业人的纪录片里,一个人说,光是活着已经拼尽全力了,那句话才能火遍全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4371206

当然这么说肯定会显得有些太悲观,太绝对,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和过去几十年比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只是保证基本生活的便利而已,对于未来变得更好的那份希望,却变得越来越渺茫。我从几年前就开始反复说,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60后,70后们所深信不疑的奋斗哲学已经失效了。

没有掌握技巧,而是盲目使用蛮力去奋斗,大概率会落得一场空的结局,干啥都是白费力。我记得2014年,看诺基亚当时的CEO约玛奥利拉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布同意微软收购时,最后他说了一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说完,连同他在内的几十名诺基亚高管都落泪了。那时的我也在想,有一些人,其实也什么都没做错,只是早生了或晚生了几年或几十年而已,然后就失去了许多机会,到头来还要被上一代人指责不够努力,贪图享受。电梯理论说明,你能否快速到达顶层,在于是否能走入电梯,而不在于在电梯里做了什么。而时代的红利,显然就是你人生的电梯。

现在,年轻人可以抓住的时代机遇越来越少,所以才会觉得没有希望。但为什么会把这种没有希望的感觉归结到专业身上呢?因为他们看不到别的行业,对别的行业也缺乏了解,总觉得别的行业会有比自己行业更多的机会,总是盯着别人行业最好的,和自己行业最差的看,长此以往肯定就会有劝退心态了。

另一个方面则是,不同行业间的人互相缺乏理解,也不想理解。当一个人自己生活工作都理不顺,过不好的时候,他是很难有精力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问题的。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干得多,拿得少,都觉得自己不值,都觉得自己亏了,学医的天天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四大天坑就不用说了。工作后,程序员天天抱怨自己996,时薪其实不高,医生天天说自己收入也不行,而且有医闹,是高危职业,公务员也抱怨自己收入不高,天天免费加班,还要应付各种上级检查和考核。这些人天天都在抱怨自己不划算,不值,甚至连老板都天天抱怨自己是在给税局,给员工打工的。

可是,真到了用脚投票的时候,又会有几个人真的走?这几年我真正观察到的,劝退卓有成效的那几个行业,都是真的处在历史低点的行业,比如传统制造业,比如天坑行业。而其他的行业,但凡比这些行业好一些的,即使行业内有人走,留下的空缺也会被处在历史低点的行业转行的人迅速填平,甚至溢出。

而真到了动真格,各行业的人聚在一起,问你们愿不愿意互相换的时候,许多人都怂了,因为他们抱怨,他们劝退,只是一味地盯着比自己好的那部分看,而到了要不要换的时候,才发现,大部分行业都比他们差多了,也内卷多了。所以,这也是各行各业都在劝退的一个原因,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不值,是因为他们只盯着比自己好得多的人看,却忽略了客观存在的数据。

至于那些老板们的抱怨,就当他们是在放屁就好了。

我一直都在说,行业或专业是不会被劝退搞垮的,如果一个行业能够被大面积劝退,那说明这个行业本身就已经不行了。事实证明,凡是能被劝退撼动的行业,都是处在低点的行业,而并未处在低点的行业的劝退,大部分时间都只是打嘴炮而已。学医的觉得劝人学医,天打雷劈,殊不知,诸多985天坑专业学子都在跪求一个可以考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机会,哪怕学制再长几年都愿意。至于如何辨别和确定一个行业的劝退程度,其实这也很简单,你去看看名校的各专业历年录取分数线变化趋势就知道了,计算机专业分数线这几年稳定上升,而“21世纪的专业们”,都行情惨淡。

相应的,你也可以看各行业的招聘数据,同样月入一万的职位,有的专业普通211本科生就可以获得,有的专业则双985硕士也拿不到。这时候,哪个专业/行业更劝退一些,你自己心里就有数了吧?


作者:Ace君

在这个人口红利过剩的年代,只要你不是当老板,或者顶尖精英,就几乎没有发家致富的机会。几乎每一个专业的打工仔,创造的平均价值都是远超他们收入的。这主要是因为,老板,以及打工仔获取收入的模式完全不同。

老板的收入来源于市场溢价。他们的实际收入就是,盈利减去成本。打工仔的收入和市场溢价,没有直接联系。而是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打个比方,假设一个行业的打工仔,一个月创造的利润超过10万人民币。但是因为竞争者太多,有的人只要月工资3000元就愿意干,结果就是打工仔只能拿到这3000元。那么10万中剩余的钱去哪了呢?掉老板口袋里了。实际上,单个员工创造价值与月薪之间,没有例子中这么大差距。但是因为老板手下往往有很多员工,老板实际收入很可能远超这个数字。

现在关键来了。中国人口红利实在太大。当老板的少,打工的多。你愿意6000干的活,有的人2000人就敢上。那么老板当然没理由给你开6000的工资。你做不了自然有人愿意做。长此以往,所有行业的工资都被严重压缩。按最低标准给钱,变成约定俗成的惯例。这就导致,无论你学什么专业,做什么行业,只要你还是个打工仔,你就一定不太行。这就是知乎给人感觉,学什么都坑的原因。不是学什么都坑,而是只要一天打工仔相互挤兑,打工仔就一天没有赢得,与付出相符的收益的机会。

在这种大环境下,公务员、事业编和国企吃香也就没有悬念了。因为他们支付薪酬多少,没有直接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相挂钩。而是把当地经济水平,作为评判标准。


补充1:我看到有个别评论,特别纠结于“老板也很不容易,压力很大,风险很大”。我统一回复下:
1.当老板的收益对得起风险,而且老板的压力可以嫁接给员工,反过来却不行;
2.既然当老板有那么不堪,那为什么他们不去打工?


:2:为什么总有人坚持,有钱人有钱,是因为他们更厉害?

我在《权力:为什么只为某些人所拥有(经典版)》(作者:(美)杰弗瑞·菲佛 (Jeffrey Pfeffer) )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以下是摘录内容,如果你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可以不看:

世界是公平公正的”这种信念十分普遍,社会心理学将该现象称为“公正世界假设”,在数十年前,梅尔文·勒纳(Melvin Lerner)第一次描述了这个假设。勒纳认为,人们倾向于认为世界是可以预测和可以理解的,因此人们有可能对其加以控制。或者像另一位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从幼儿时期起,“我们就学会做‘好的和自控能力强’的人”。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随机的、不可控制的世界中,大部分时间我们都会感到挫败和沮丧。我们渴望获得控制感和可预测的结果,这促使我们将世界看作是公平公正的,因为公正的世界是可以理解和可以预见的世界。如果你按规则行事,就会平平安安;不守规则,就会有麻烦。公正世界假设认为,大多数人都以为“人们会得到他们理应拥有的东西;也就是说,好人会有好报,坏人会受到惩罚。最重要的是,这个现象是逆向发挥作用的:如果有人成功了,那么观察者就会倾向于认为幸运者必定是做了什么事情,让自己值得拥有好运气,这是一种社会心理倾向。仅仅由于人们看到一个人得到了好结果,这个人就突然成了好人”。相反,如果坏事发生在某个人身上,“公正世界假设会导致这样一个结论,即受害者一定是坏人”。这就造成了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的“谴责受害者”现象,人们会为罪行受害者或受损企业的不幸找到理由。反过来也是一样,不管一个人是怎么获得成功的,他的成功都会让人们努力寻找他的优点,以便为他的成功找到理由。大量的实验和实地考察都证明了公正世界效应的存在。在很多有独创性的研究中,研究者随机选择了一些人,让他们接受电击或其他形式的惩罚,然后再调查观察者对这些人的看法。实验显示,观察者更可能排斥被随机惩罚的那些人,并认为他们缺乏社会价值,即使是观察者知道这些人纯粹是因为偶然因素而遭受惩罚!而且,运气不好的人还受到了侮辱:“人们认为,与没有获得福利性午餐的孩子相比,获得了福利性午餐的孩子能力较差;人们还认为,在驾驶私人飞机的时候,相貌丑陋的大学生比相貌英俊的大学生能力差;人们往往以这样一种态度对待福利受助者:好像他们在管理自己生活的任何方面都不值得信任或者没有能力。”



以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答案,感谢您看到这里还没睡着。


【装载】【深度】为什么这两年各行各业几乎所有专业都在劝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