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个天才的互联网史前史记忆

2020-08-24 15:23 作者:后浪电影PostWaveFilm  | 我要投稿



* 本文涉及一些计算机与互联网遗迹

阅读请肃静


走进计算机加速的新时代,人类的记忆甚至不比金鱼。


近日,当一台标价近20万的Mac横空出世,以同时渲染一百条视频的实力引发注目,没人再去深究80年代的纽约一位任职视觉特效公司的码农创造三维物象时的痛苦。


列夫·马诺维奇Lev Manovich),当时25岁,从东半球的莫斯科来到西半球的曼哈顿闯荡,怀着用计算机生成一组古典人物半身像的雄心,肝到天明,却一度满腹抓狂和遗憾。 


与马诺维奇共同守夜的是一台名为Tetronics的机器,但他觉得,称这位战友为“光栅终端机”实在名不配位:当他敲下回车键后,无论多小的一个操作变化或视点转换,都需要有充分的耐心等候计算机一条一条重画出物体;软件只供应立方体、圆柱体、球体等屈指可数的原始几何单形,能实现的也不过是一个草草了事的构图。 



显然,1985年的计算机还不是战胜柯洁的阿法狗,尽管自70年代开始,早有不少从事计算机开发的科学家前赴后继地血祭了他们的头发,但在人类的手工面前,计算机三维绘图的水平仍如战五渣。 


以马诺维奇的制图实力,面对战五渣的痛苦可能还要加倍。



早在考莫斯科建筑学院时,他就接受过古典素描的试炼。入学测试要求在8小时完成一幅古典素描画像。不仅求形似,更考验透视,所有的阴影和光面全靠描影表现。尽管抽到的是维纳斯头像——古典素描中的死亡题(与苏格拉底之类棱角分明的男性头像不同,维纳斯头部的小平面平滑地交汇在一起),马诺维奇还是得了个优秀。 


对此,马诺维奇自谦是两年几百小时对着画板的私教课时光(和钱)花到位了,但看过他的履历,你可能会想,天分在这个人的故事里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又何以让他经命运的指引,在80年代的深夜和一台机器较劲。  


马诺维奇,20岁,在莫斯科 / IG:levmanovich


在入学莫斯科建筑学院前,15岁的马诺维奇一边做着画家梦,一边被类似天才班的数学特色高中录取,进行为期两年的编程学习。课程中教授的是一种名为“和平一号”的计算机语言,诞生于冷战,专属于苏联。整个编程学习过程仿佛一场无实物表演,学生们从黑板上了解概念,在真·笔记本上编写程序,再由老师们给出白纸黑字的批注和分数。 


机房是要经官方准入的地方,第一次上机已经是两年课程结束的那天了。马诺维奇将自己编好的程序输入计算机,却并没有等到意想中的运行。因为从没见过键盘的他,在输入数字0的地方,全都按的是O。
 



马诺维奇的计算机之旅似乎并不比他的其它事业线顺利,但他还是和计算机杠上了。1985年,他反复编写一串又一串长长的计算机程序,只为让计算机造出一个带阴影的立方体。开头提到的那个场景是无数996循环里的一个微小的片段。


而他所供职的数字效果公司(Digital Effects),作为世界上最早为电影和电视制作3D计算机动画的公司之一,也在致力于用3D建模畅想美好未来。我们在互联网的遗迹中考古到了一段该司当时的企宣片,可以一窥。




马诺维奇用计算机创作的几幅影像作品陆续登上了纽约的计算机艺术展览,但当时还是后现代主义的天下,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年轻艺术家中,马诺维奇的计算机影像显得生不逢时。 


直到90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进度条突然加快,市面上开始出现一系列三维软件,精细入微的人体与头像出现在普通人的电脑屏幕上,而用户所需要做的只是在菜单中做轻轻的点选按钮。更重要的是,90年代还诞生了跨越欧美的网络高速公路(1.5Mb/s的速度在当时算作飞跃)以及包含浏览器、服务器、http、html、网站等在内的全套网络基本工具(堪称1990年的圣诞大礼包)。
 

WorldWideWeb, c.1993


计算机做了40多年生产工具后,此时摇身一变成了数字媒体:除了生产三维图像,更包揽存储与分发的功能。文化艺术的形式正悄然改变:计算机游戏与交互式艺术装置成为潮流。 


当互联网连通世界的每一角落,马诺维奇也开始以艺术家的身份在全球的计算机艺术节中穿梭。1995年,解体没多久的苏联,马诺维奇于圣彼得堡的天文馆里见识了一场奇特的演出:


黑色半球形穹顶下,一位年轻的艺术家正有条不紊地画着一幅抽象图,构图系统,落笔谨慎,看起来跟我一样受过传统绘画训练,根本不走波洛克风格。他手上戴着一只任天堂数据手套 …… 这个数据手套将作画者的手部动作传输到一个小小的电子合成器上。合成器播放着音乐,一男一女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他们穿着伊莎朵拉·邓肯式的衣服在一名满脸疑惑的老年观众面前表演即兴的“现代舞”


现场大概是这种混搭风 ↑

在这场表演中,有传统艺术、抽象化、任天堂数据手套,有电子音乐、20世纪的现代主义,还有一个沉湎于辉煌过往的古老城市(像威尼斯一样)的天文馆中关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探讨,这些彼此不兼容的历史与概念被合成在一起,而天堂数据手套只是这场大杂烩的其中一个层面。 



不止是艺术形式发生变化,当过去与未来、物质与虚拟以拼贴的样貌现身于这场表演,现实时空也渐被重整。同时,第一波追赶风口的资本家闻风而动,以统御的雄心与姿态,玩弄起了空间、时间、未来等概念:微软推出广告“今天你要去哪里?”;斯沃琪提出“互联网时间”的新概念,将24小时分为1000个斯沃琪“节拍”;美国AT&T通信公司推出广告语“你会的”。


这和今天的局面又何其相似,铺天盖地的资本与媒体鼓吹5G将革命性地创造一个新的纪元,或者说,5G就是新纪元本元。

Swatch于1998年推出的Internet Time广告


在对未来的追逐中,计算机与互联网中的历史方生方死。曾经比后现代走的还快的计算机艺术家马诺维奇突然生出一丝忧虑: 


未来的计算机媒体理论家和历史学家回头看现在,

能够找到的记录,未必比如今仅存的那些电影早期的零散报纸新闻、排片日程更多。


网景(Netscape)公司一名20多岁的设计师对着计算机连续工作了16小时,赶在截稿前完成了任务。然后,他涂掉口香糖,啜口已经不再冰凉的可乐,终于对文件大小赶到满意。他点击“保存”按钮,一段夜空星轨图的动画流了下来。这段动画后来出现在网景公司的导航员浏览器网站右上角,成为当时最广为流传的运动影像段落。


但今天的你,可能不仅没看过这段星空影像,甚至并不知道这间红极一时的公司。在该词条维基页面介绍的头两句,“已倒闭”三个字跃入眼帘。然后才是它90%市场占有率的辉煌过去。
 

Netscape迭代过的“陪你去看流星雨”版本


列夫·马诺维奇,在经历一系列画家、天才班理科生、程序员、艺术家的身份转换后,现在决心做一名理论研究者。他的最新身份是纽约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教授、文化分析实验室主管。作为一个计算机与网络变革的亲历者,他打捞起互联网的古早记忆,考察了这一媒介特性,并据此做出了许多大胆的预言。 


例如,他在分析新媒体的时间性切换就曾提到:“现代人机交互允许用户在同一时间运行一系列程序,并保持多个窗口在屏幕上同时打开,这说明多任务处理逐渐成为社会和认知规范。这种多任务处理要求用户进行“认知多任务处理”,在各种各样的注意力、解决问题技能和其他的认知技能之间迅速切换——这段话出自《新媒体的语言》,成书于二十年前的新世纪初。” 如果微信团队一早读过这本,可能就不会等到2019年才开发浮窗功能。 


摩挲着打开本书,封面象征时间的银屑渐渐消失。更多来自于过去又指向未来的预言正在向你显现:



本文根据列夫·马诺维奇著作《新媒体的语言》编写而成

一个天才的互联网史前史记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