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嫦娥5号月球顺利取样返回的战略意

很多人恐怕不知道,现在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地球仍然在不停的“变大中”,这就是当今的地球,每天自然吸收的外太空物质的总量。仍然远远多于在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吹拂冲击之下,每天自然损失的物质总量。正常情况下,地球每天吸收的太空尘埃、小行星和彗星的残骸物质,大约24小时内有几十吨的重量;如果遇到流星雨这种高峰期,每24小时吸收的外太空物质甚至超过百吨的级别。因此别看绝大部分流星或者自然陨星的体量都不大,但是耐不住数量太多,因此加起来的总量就相当可观了。而最终被地球吸引而陨入的物质也不单纯是固体和气体,甚至还有太空中的水资源,这就是含水彗星的碎片。太阳风和宇宙射线会造成上层大气的消散损失,而地球吸引的外来物质大于这种损失,是地球保持自己内部生命力的重要前提,相反的例证就是火星。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正是火星的引力不足再加上磁场的消失,导致火星的大气在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袭击下不断地损失变薄,这也是火星环境日益严酷,不再适合存在海洋和生命生存和发展的有利环境。说到底,就是火星每天吸收的宇宙物质,少于火星吸引到的宇宙物质,导致火星的物质是随时净亏损的,也就是火星其实是在持续的不断变小。正是因为地球可以自然吸收更多的太空陨入物,因此地球表面并不难发现来自月球、火星特别是小行星带的陨石或者陨铁。这类物质在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这些很少受到外界干扰的地区,不说“遍地都是”,也是不难寻找到的。之所以有月球或者火星的碎片出现在地球上,在于早年月球和火星都发生过猛烈的天体碰撞,大量碎片被撞击的动能抛洒在空间中,最终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而自然陨入。

地球自然环境中,并不缺来自火星或者月球上的物质。但是人工获取并且运回地球的外外星物质就相当稀少了。实际上只有取自月球表面的部分岩石和月壤,或许还有部分取样自小行星或者彗星彗核的少量样品。而对火星的人工取样返回仍然在规划之中。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在多次任务中,宣称一共带回了382公斤月岩和月壤样品。而与之竞争的苏联方面,由于N1大火箭的连续爆炸,最终也没实现有人登月。只能屡次尝试无人取样再返回。一开始的尝试都没有成功,直到Luna 16探测器整体落月,才首次取回样品100克。苏联人又尝试了几次,又取回了样品200克。总计取回来300克左右的月壤。美国取回如此多的样品,却并没有宣布多少有实际意义的重大发现。只宣布过部分月壤可以作为“土壤”培育地球植物而且生长良好。而部分月壤来培养植物却全部快速枯萎,原因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早年匆匆试验后就把全部月球样品锁入了常年充满氮气的保险柜不再示人。

而苏联方面取回的300克月壤,公共发表的研究成果更少。因此美苏两家对月球样品的研究明显不足,人类每次进入一个前所未知的领域,往往都会有一些突破认知的新发现。比如玉兔2号在月球表面仅仅巡视了几十米,就发现有闪亮的玻璃状态的物质。狼山个人将其称为“月球琉璃”。而美苏的月球取样根本没有提到这些新事物。预计嫦娥5号的月球采样,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成功后,用长针管一样的采样器,插入月壤,直到2米左右的深度,进行垂直采样。而采到的月壤,将保持原始层次运载回地球。月壤的表面和中下层由于受到的宇宙辐射剂量大不相同,因此有特殊的研究价值。这次取样估计不仅仅取一个地点的样品,不过多次取样的总重量限制在2公斤。如果嫦娥5号取样顺利,备份系统可能直接升级为嫦娥6号,再到月球背面或者月球南极取样返回,这样未来就会有4公斤的丰富样品。因此年底嫦娥5号的发射和取样返回,将大大提升人类对月球实际环境的认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