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宋宣和六年铁钟
盂县宋宣和六年铁钟
《文物世界》 2015年05期 赵培青
摘要:我国现存宋代铁钟较少,本文主要叙述山西盂县宋代宣和六年铸造的铁钟简况、铭文释义、以及铁钟的铸造工艺。盂县宣和铁钟,为研究我国宋代大型铁铸文物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县城政府后院有一座体量较大的单体古建筑,俗名“西寺”,实为“三圣寺”之正殿。“三圣寺”据1995年版《盂县志》载:原名“净土院”,唐贞观五年(631年)改名“三圣寺”[1]。但此说所据无考。另据乾隆版《平定州志》“建制志·坛庙”记载:“三圣寺在县西南隅,宋治平元年建,明洪武间置僧会司”。由上可知,“三圣寺”的最晚创建年代是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现仅存正殿五间,其余建筑近代拆除。正殿东西长22.3米,南北宽21.8米,占地面积约486.14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八椽,通檐用四柱,单檐悬山顶,灰瓦屋面琉璃瓦剪边。斗栱铺作为宋代风格。明代对部分梁架、柱子进行维修更换。2013年12月阳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圣寺”钟楼拆除后,仅留铁钟,最初移至北关大王庙(盂县文物管理所驻地),后保存于盂县藏山风景名胜区(图一)。1959年7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将“宋宣和六年铁钟”公布为第一批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钟之简况
铁钟通高2.5米,钟钮高0.5米,净高2米。钟耳长0.4米,耳上口内径1.7米,耳下口内径1.93米。钟口围长6.1米,钟上壁厚0.05米,钟下壁厚0.16米,重约6000千克(图二)。钟体上部弧圆向下逐渐外侈,从上向下分四层,分别是钟钮、钟肩、钟体和口沿。钟钮为双头蒲牢钮(图三),钟肩突出有一圈覆莲,小莲瓣上开传音孔八个,与之相间的大莲瓣有铸铭一周,为“皇帝万岁重臣千秋”。钟体为铭文区,以三弦纹分隔成上下两层,每层八方。铭文区上层每方为0.43米×0.53米,下层每方0.58米×0.58米,浇铸了铸钟时间、匠人、助缘人姓名约565个楷书阳文。钟沿为八出葵口,唇面相间铸八卦符号,钟体完整。
二、钟之铭文
以钟铭为中心,顺时针介绍16方铭文:
下一:钟铭:/演大圆觉,击大法钟。/听者闻者,悟其本宗。/观音妙智,凡圣悉同。/无我无常,寂灭苦空。/于戏万年,无功之功[2](图四)。
下二:修武郎、管界巡检鞠方,/敦武郎、监酒税康,/修武郎、充县尉曹,/迪功郎、主簿阎,/保义郎、监龙花河权主薄,/迪功郎、县丞李,/迪功郎、权县事吕。
下三:都维那:乡贡进士翟时中、/乡贡进士翟执中、杨申、栗玳、/郭钰、谢盰颜、田参、谢田,/副维那:前典史谢晁前,妻/段氏五娘、男念四郎、女念九娘、/兄谢京、弟谢琪、姪孝庭。
下四:保义郎段箕、/典史尹环、李和、赵颖、赵民/书佐刘受、张济、李□刘/林、王宁、孙易、曹□、马/彦、郭厚、张林、齐章/段夆、杜福、姜颖/贴书赵贤、赵通、李嫤。
下五:张京、李振、田实、田□/郭温、冯时、郝璟、苏章/苏澄、杜谅、李傅、胡□德、/攒司王全、许彦、尹祥、/书表司史权。/助缘人:王先、王安、韩庆、张
下六:赟□、李辛、李宪、王礼/王善、温祥、郝玮、王/京、张晖、张宝、周政、/赵晟。/三坊老人:逯和、王振、李进。/大保长:郭真、王□/诸院管句僧宝定、
下七∶善如、信福、惠源、重宝,/本院长老法普,/管句惠俊,讲经僧∶/惠善、惠荣、惠珍、惠明/惠□、惠了□□僧。/牛村管句僧∶道超,/洪子店延休院化缘僧∶智明。
下八∶铭修武晏,孺人王氏/外婆 秦氏,女四小娘/宣和六年岁次、甲辰/十一月二十/日铸。/本邑 阴瑞施书(图五)。
上一∶两飞村∶陈章,/牛村∶赵立、闫宝,/城武村∶胡宝、宋谅、/郭下、崔氏、张氏、成氏。
上二∶白水村助缘∶ 檀信/赵氏、男侯厚/祐、孙男 侯玫,/助缘∶刘氏、长男/侯元、妻郭氏、男侯政。
上三∶助缘 张氏王僧/匠人 康栓□佃/大监李全、王公立。
上四∶匠人武荣,/右口、张口/刘氏、李氏/兰头李允夏,/口氏/本县处士冯春、张氏/口全、侯氏、曾氏、/向小文。
上五∶知县宅康氏/施银一两钱/三贯文。上六∶手力郎级□刘成/刘□、曹宣/厅子武和李德刘/□英、张宗、李康/手力阴直尹世/王□尹宁/弓手郎级侯泉/间晟□□
上七∶□□□刘乐/酒税□□口口口口口/段口口杜宝/口口口口。
上八∶曹顺、曹福/兵士郎级郑宣、/赵奇、梁瞻,/白水村侯景、/候佼、康□秉、王景、/侯明、侯济、王荣。
三、钟铭之释义
钟铭∶"演大圆觉,击大法钟。听者闻者,悟其本宗。观音妙智,凡圣悉同。无我无常,寂灭苦空。于戏万年,无功之功"。
推广延续佛的大智,需要击打大法钟。让听到钟声的人们,明白佛教之教义理解其佛宗。凡人真心颂扬观音名号,即能与诸佛的智慧圆满相应,皆得解脱。诸法无常,诸法无我,短暂的人生没有真实的自体。啊!就是再过一万年,至功常存。
四、铭文之职官
铭文记录了当时盂县几乎全部的官吏和差役,包括知县、县丞、主簿、县尉、管界巡检、监当官(监龙华河权主、监酒税)、典史、书佐、贴书、书表司、攒司、手力、弓手、厅子、兵士、兰头等,从中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当时盂县县衙的设置。
在宋代,县衙的设置一般包括亲民官、厘务官和背吏。亲民官包括知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1~2名)。厘务官包括监当官、巡检等,这主要是根据该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治安需要而设的,有的县就没有。胥吏包含的分工众多,他们主要是协助上述两类官员承办具体政务。
从铭文来看,盂县当时亲民官设置齐全,特别是县丞也备设,这说明盂县一方面当时的户口可能在万户左有,还有可能是盂县经济比较发达,事务繁杂,需要有人为知县分担工作。《宋史》"职官七"∶大观三年诏令∶"昨增置县丞,内除旧额及万户以上县事务繁冗,及虽非万户实有山林、川泽、坑冶之利可以兴修去处,依旧留存外,余皆减罢"我们认为盂县县丞之设,主要与当时盂县矿冶发展有关,当然人口数也许符合此条件。
铭文中提到的厘务官有3个∶管界巡检、监龙华河权主、监酒税,后二职属于监当官。管界巡检主要是边界巡查。监龙华河权主之设说明龙华河当时的经济、社会活动比较多,如渡口、河运等等,,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龙华河的水量较大,远非现在的若有若无相比。监酒税比较复杂,宋代州县官设酒务,派监官管理。酒务之设与否,关键看收入。收入多者设酒务,收入少者由民买扑P。对于酒的监管有两种,一是榷酒,二是榷曲。前者不许私自酿酒,后者允许自酿,但酒曲需到酒务购买。少数地方实行榷曲,主要集中在南方,多数地方榷酒,盂县实行的就是榷酒。它是允许私家卖酒,民户向酒务批发零售,其资格也是拍卖得来,有奖有罚。酒课的收入,为宋朝财政收入之大宗。仁宗皇祐年间酒课收入为一千四百九十八万六千一百九十六贯,英宗治平年间稍有减少,仍有一千二百八十六万二千四百九十三贯。
铭文数量众多的是胥吏,其级别最高的是典史,又称押录、押司、典押,政和年间改称典史,是县府中职位最高的吏员。其他的我们平常所见不多,如书佐、贴书、书表司、攒司、手力、弓手、厅子、兵士郎、兰头等。书佐、贴书、书表司、攒司此四种都属于处理文书方面的,有的后来也兼管税收事宜。手力和弓手是宋代公吏中设置最多的两种。手力每县或至 30余名,负责追缴拖欠租税,为县官提供迎送搬运各种差使和"打草供柴"等杂役。县令、主簿等均有配备手力的名额。弓手为古代兵役名目的一种,亦称"弓箭手"、"弓兵"。直属于县尉,数量也在数十名,主要负责捕盗,后来也和手力一样清税,管理牢狱,巡逻等。斤子与手力近似。兰头一职,文献中作栏头、拦头、拦子、揽头、揽子等,"拦"与"栏"共用,主要是在河、津、渡口征收过往商旅漏缴的税物,在地方税收中起很大的作用。关于胥吏的编制,随时代和县份都有差别。北宋熙宁年间,各县额定公吏多者一二百人,或在二百人以上,最少也有数十人。
五、铁钟之铸造
宋代没有专门记载此类大型铸件的文献,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冶铸"篇对此有详细的记述∶凡铁钟模不重费油蜡者,先诞土作外模,剖破两边,成为两截,以子口串合,翻刻书文于其上。内模缩小分寸,空其中体,精算而就。外膜刻文后,以牛油滑之,使他日器无粘烂,然后盖上。泥合其缝而受铸焉。
根据对铁钟的测查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此钟采用的是泥型范法铸造9。大致步骤是∶
根据设计挖掘一个土坑,在内塑造出钟体泥模,是为内模。分段塑造外范,外范是若干块拼接而成。外范上刻写文字图案,干燥后用牛油润滑。在顶部预留浇口8个,冒孔1个。钟钮是预制件,铸钟时,将钮固定在相应的位置。一切准备就绪,即可多炉化铁,一气呵成浇注铁水。最后去范打磨,大器即成。
铭文没有明确说铁钟的铸地,但我们推测是本地自铸。盂县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储量丰富。据《山海经》载"白马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多赤铜"。白马山就在盂县北部一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盂县就已采掘铁矿并进行冶炼。在近几年战国墓葬发掘中也佐证了铁器的存在。《隋书·百官志》记载,北齐时原仇(今盂县)设置局丞管理冶铁业9。唐《元和郡县志》载∶"原仇山在县北 30里,出人参、铁矿"P。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在盂县原仇山、白马山等地设置冶铁所。这些都说明盂县煤铁开采及冶铸业有资源,有技术,到唐宋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宋宣和六年铸造这样一口精美的大铁钟应在情理之中。
下七:善如、信福、惠源、重宝,/本院长老法普,
/管句惠俊,讲经僧:/惠善、惠荣、惠珍、惠明/惠□、
惠了□□僧。/牛村管句僧:道超,/洪子店延休院
化缘僧:智明。
下八:铭修武晏,孺人王氏/外婆秦氏,女四
小娘/宣和六年岁次、甲辰/十一月二十/日铸。/本
邑阴瑞施书(图五)。
上一:两飞村:陈章,/牛村:赵立、闫宝,/城武
村:胡宝、宋谅、/郭下、崔氏、张氏、成氏。
上二:白水村助缘:檀信/赵氏、男侯厚/祐、
孙男侯瓊,/助缘:刘氏、长男/侯元、妻郭氏、男侯
政。
上三:助缘张氏王僧/匠人康佺□伷/大监
李全、王公立。
上四:匠人武荣,/右□、张□/刘氏、李氏/兰头
李允夏,/□氏/本县处士冯春、张氏/□全、侯氏、曾
氏、/向小文。
上五:知县宅康氏/施银一两钱/三贯文。
上六:手力郎级□刘成/刘□、曹宣/厅子武和
李德刘/□英、张宗、李康/手力阴直尹世/王□尹宁/
弓手郎级侯泉/闫晟□□
上七:□□□刘乐/酒税□□□□/□□□□/
□□□□□/段□□杜宝/□□□□。
上八:曹顺、曹福/兵士郎级郑宣、/赵奇、梁瞻,/
白水村侯景、/侯佼、康□秉、王景、/侯明、侯济、王荣。
三、钟铭之释义
钟铭:“演大圆觉,击大法钟。听者闻者,悟其
本宗。观音妙智,凡圣悉同。无我无常,寂灭苦空。
于戏万年,无功之功”。
图五纪年题记
文物世界wwsj 2015.5 23
学术论坛
推广延续佛的大智,需要击打大法钟。让听到钟声的人们,明白佛教之教义理解其佛宗。凡人真心颂扬观音名号,即能与诸佛的智慧圆滿相应,皆得解脱。诸法无常,诸法无我,短暂的人生没有真实的自体。啊!就是再过一万年,至功常存。
四、铭文之职官
铭文记录了当时盂县几乎全部的官吏和差役,包括知县、县丞、主簿、县尉、管界巡检、监当官(监龙华河权主、监酒税)、典史、书佐、贴书、书表司、攒司、手力、弓手、厅子、兵士、兰头等,从中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当时盂县县衙的设置。
在宋代,县衙的设置一般包括亲民官、厘务官和胥吏。亲民官包括知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1~2名)。厘务官包括监当官、巡检等,这主要是
根据该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治安需要而设的,有的县就没有。胥吏包含的分工众多,他们主要是协助上述两类官员承办具体政务。
从铭文来看,盂县当时亲民官设置齐全,特别是县丞也备设,这说明盂县一方面当时的户口可能在万户左右,还有可能是盂县经济比较发达,事务繁杂,需要有人为知县分担工作。《宋史》“职官七”:大观三年诏令:“昨增置县丞,内除旧额及万户以上县事务繁冗,及虽非万户实有山林、川泽、坑冶之利可以兴修去处,依旧留存外,余皆减罢”我们认为盂县县丞之设,主要与当时盂县矿冶发展有关,当然人口数也许符合此条件。
铭文中提到的厘务官有3个:管界巡检、监龙华河权主、监酒税,后二职属于监当官。管界巡检主要是边界巡查。监龙华河权主之设说明龙华河当时的经济、社会活动比较多,如渡口、河运等等,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龙华河的水量较大,远非现在的若有若无相比。监酒税比较复杂,宋代州县官设酒务,派监官管理。酒务之设与否,关键看收入。收入多者设酒务,收入少者由民买扑[3]。对于酒的监管有两种,一是榷酒,二是榷曲。前者不许私自酿酒,后者允许自酿,但酒曲需到酒务购买。少数地方实行榷曲,主要集中在南方,多数地方榷
十六万二千四百九十三贯[4]。
铭文数量众多的是胥吏,其级别最高的是典史,又称押录、押司、典押,政和年间改称典史,是县府中职位最高的吏员。其他的我们平常所见不多,如书佐、贴书、书表司、攒司、手力、弓手、厅子、兵士郎、兰头等。书佐、贴书、书表司、攒司此四种都属于处理文书方面的,有的后来也兼管税收事宜。手力和弓手是宋代公吏中设置最多的两种。手力每县或至30余名,负责追缴拖欠租税,为县官提供迎送搬运各种差使和“打草供柴”等杂役。县令、主簿等均有配备手力的名额。弓手为古代兵役名目的一种,亦称“弓箭手”、“弓兵”。直属于县尉,数量也在数十名,主要负责捕盗,后来也和手力一样清税、管理牢狱、巡逻等。厅子与手力近似。兰头一职,文献中作栏头、拦头、拦子、揽头、揽子等,“拦”与“栏”共用,主要是在河、津、渡口征收过往商旅漏缴的税物,在地方税收中起很大的作用。关于胥吏的编制,随时代和县份都有差别。北宋熙宁年间,各县额定公吏多者一二百人,或在二百人以上,最少也有数十人。
五、铁钟之铸造
宋代没有专门记载此类大型铸件的文献,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冶铸”篇对此有详细的记述:凡铁钟模不重费油蜡者,先埏土作外模,剖破两边,成为两截,以子口串合,翻刻书文于其上。内模缩小分寸,空其中体,精算而就。外膜刻文后,以牛油滑之,使他日器无粘烂,然后盖上。泥合其缝而受铸焉。
根据对铁钟的测查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此钟采用的是泥型范法铸造[5]。大致步骤是:
根据设计挖掘一个土坑,在内塑造出钟体泥模,是为内模。分段塑造外范,外范是若干块拼接而成。外范上刻写文字图案,干燥后用牛油润滑。在顶部预留浇口8个,冒孔1个。钟钮是预制件,铸钟时,将钮固定在相应的位置。一切准备就绪,即可多炉化铁,一气呵成浇注铁水。最后去范打磨,大器即成。
酒,盂县实行的就是榷酒。它是允许私家卖酒,民户向酒务批发零售,其资格也是拍卖得来,有奖有罚。酒课的收入,为宋朝财政收入之大宗。仁宗皇祐年间酒课收入为一千四百九十八万六千一百九十六贯,英宗治平年间稍有減少,仍有一千二百八
24文物世界wwsj 2015.5
铭文没有明确说铁钟的铸地,但我们推测是本地自铸。盂县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储量丰富。据《山海经》载“白马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多赤铜”。白马山就在盂县北部一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盂县就已采掘铁矿并进行冶炼。在近几年战国
学术论坛
墓葬发掘中也佐证了铁器的存在。《隋书·百官志》记载,北齐时原仇(今盂县)设置局丞管理冶铁业[6]。唐《元和郡县志》载:“原仇山在县北30里,出人参、铁矿”[7]。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在盂县原仇山、白马山等地设置冶铁所[8]。这些都说明盂县煤铁开采及冶铸业有资源,有技术,到唐宋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宋宣和六年铸造这样一口精美的大铁钟应在情理之中。
—
[1]据志书编写人员介绍,有人在正殿见过一通残碑,上面有相关记载,但该碑现在被砌在墙内而不得见。
[2]民国23年王堉昌编《盂县金石志略》卷一录“宋三圣寺钟款识”:演大国觉,击大法钟/听者闻者,惕其本宗/观者好智,凡圣悉同/无我无常,寂灭苦空/于戏万
年,无功之功。
[3]买扑是宋、元时期的一种包税制度。宋初对酒、
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
商承包。包商(即买扑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
后由承包商自行申报税额,以出价最高者取得包税权。元
时的包税范围更加扩大。
[4]《文献通考》卷17征榷考四,中华书局,1986年
版)。
[5]王福谆《古代大铁钟》。
[6]《隋书》卷二十七,志第二十二,百官中,中华书
局,1982年。
[7]《元和郡县图志》13卷,河东道二·太原府盂县。中
华书局,1983年6月。
[8]《山西省经济资料》,1995年。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盂县文物管理所)
(上接第64页)
出自太原阳曲,郭子仪的祖籍在阳曲。在汉隋唐时,阳曲一度时期改称汾阳。按唐代修史、立传、赏爵、封侯的惯例,多以祖籍地冠名,故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表明了华阴郭氏出自太原的历史渊源,是郭氏族人献给太原祖地最丰厚的荣誉。
族人总计达三千余口,是唐代中叶第一大家
近代以来,郭氏子孙遍全球,成为海外华裔侨
胞中精英荟萃的旺族大姓。据初步统计全球现有
各类郭氏宗亲组织34个(含港澳台地区),形成一
个以血缘姓氏为纽带的“华人社会”。他们心系祖
国,心系故乡,为家乡故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
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更是
郭氏族人的骄傲和自豪。
族。宋元以后,其子孙后裔遍布全国各地,明清之际,又渡海迁台,创业海外,以至当今海外郭氏侨胞90%以上都自认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郭子仪成为中华郭氏中最具号召力,凝聚力的历史人物。
(本文参阅了李古先生的《中华郭氏》一书,特
此致谢)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市晋祠博物馆)
文物世界wwsj 2015.5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