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建福院的金代碑刻
盂县建福院的金代碑刻
《文物季刊》 1989年01期 李裕民 郑关润
建福院位于盂县城东25公里牛村镇白土坡村,东北临村舍,西南为农田。院内有四大天王殿、正殿、菩萨殿、阎王殿、奶奶庙及抑楼、鼓楼。后殿和奶奶庙在抗日战争期间被烧毁。院前有戏台一•座。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四椽袱,后穿插,斗供五铺作,大木结构尚存明代遗构。斗供屋顶为清代早期风格。钟楼上有明嘉靖七年(1528)铁钟一口。院内有碑十通,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金大定四年碑,其余多为清代布施碑。在建福院墙西侧六米处尚有碑二通,其一载有“大明弘治年x x x修菩萨,捐银X X;成化年X X X修”等字样。
金碑通高160厘米,宽73厘米,碑额为“建福之院”四篆字。碑身上半截为牒文,行款字体均依原件刻石,下半截为建福院记。所载内容与以往发现的金代碑刻不'同,史料价值颇大,现分两部分作介绍和考证。
一、建福院牒文
牒文十二行,一百二十一字,内容如下:'
尚书礼部牒:
据太原府盂县白土坡僧智悟状告,本院自来别无名额,已纳纥合着钱数,乞立建福院名,勘会是实,须议给赐者。
牒奉敕可特赐建福院,牒至准敕故牒。
大定四年九月十三日,令史向升押,主事安、假权宫押。
奉直大夫、行太常博士、权员外郎刘
中散大夫、行员外郎李
宣威将军、郎中耶律押
侍郎
中奉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知制浩、修国史王。
这本是官方文书,依原件摹刻于石。牒文签发的时间在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年)在大定二年至四年间,类似的牒文见于著录的尚有以下八条:
1、大定二年九月,河内大明禅院牒。(《八琼室金石补正》卷125)
2、 大定三年正月,汝州郑城县龙泉院牒。(《八琼》卷124)
3、 大定三年七月,富平洪济院牒。(《金石续编》卷20)
4、 大定三年十二月,礼泉广济寺牒。(《八琼》卷124)
5、 大定四年五月,高陵庄严院牒。(《金石萃编》卷155)
6、 大定四年六月.东平府平阴县洪福院牒。(《八琼》卷124)
7、 大定四年,乾州武功县吉祥院牒。(《八琼》卷124)
在金代,私建的寺庙要取得国家的承认,必须写状申报,并交纳一定的钱数,由礼部发给牒文。牒文中“合着钱数”即应交钱数。在上举第六、七两例均写明“壹百贯文”,第五例为“空百贯文”。看来钱数并不统一,大致就在一至三百贯间。
牒文后六行是各级负责官员画押,排列顺序为先低后高。“令史"是礼部中低级官员,共15名。牒文中唯有令史写姓名,其他人只标姓氏。主事为从七品,共二员。假为代理之意。
奉直大夫为从六品上,在第四例中,“刘”还是奉议大夫,从六品下,半年多提升了二级。
中散大夫,金代官制无此官,上举各例均作“中宪大夫",正五品中。此牒文之“散”当为"宪”字之误。
宣威将军为正五品中。
侍郎条下缺姓氏,此栏第一例中为"镇国上将军行侍郎阿典”。第二例以后均无人,则此缺已空二年,不知原因何在。
中奉大夫为从三品下。以上官员中唯礼部尚书王,《金史》中有传,此入名兢,字无兢,彰德人。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任屯留县主簿,入金后历任地方官,海陵王时升任礼部尚书,同修国史。大定二年(1162)春,复为礼部尚书,这一年,因改葬睿宗陵墓不合典礼,削官两阶。后兼翰林学士承旨、修国史。四年(1164)卒于官(《金史》卷125)。第二、三、五例中,其署衔为“正奉大夫",从三品上,比中奉大夫高二阶,这表明王兢于大定二年春被削两阶后,至退在大定三年正月已恢复原阶,直至四年五月不变,而洪福院牒又表明,在大定四年六月至九月间再次削两阶,降为正奉大夫,史所未载,当另有原因。
二、建福院记
此记共十九行,每行最多30字,最少6字,共436字。内容如下:
大金国河东北路太原府盂县白土坡建福院记:
堂殿间椽下项
法堂一座,三间,内释迦九事,壁画十方诸佛。
中殿一座,三间四椽,内百佛枝佛,壁画十地菩萨、倒坐观音。
瑞像堂,三间四椽,内瑞像佛,壁画自在王佛、地藏十王。
水陆堂,一十三间,内白衣观音、左右日月光菩萨。
三大士堂,三间四椽,内三大士一会、老君、夫子。
小堂子,内石罗汉一拾六尊。
关王堂,三间四椽,内塑关真君一会。
僧堂,五间四椽。土地堂一间,内伽兰、土地。厨,五间四椽。库房二间。三门,三间四椽。
天地冥阳水陆功德上中下位,壹百二十轴。一万菩萨、三身诸佛,计壹百七轴。五百罗汉一会,计五十五轴。三千诸佛一会,六轴。药师佛一会,计一十七轴。五十三参一会,计一十七轴。四菩萨四轴。八佛四轴。六师佛八轴。十方佛二轴。释迦佛宗派图、诫杀生图、卧如佛、乌瑟藏吒菩萨、金宿如来、延寿佛、常思惟菩萨、底沙佛、白衣观音、诸天佛会、长者菩萨、志公和尚、目连救母、三界轮.已上各一轴。金银字法花经一部,计七卷。
彩画功德主沙门智悟。门人绍继,功德轴数沙门义璃、义琼、义珂、义瑞、义瑁。
武节将军、行县尉、兼管勾常平仓事奥屯,昭信校尉、行主簿、兼管勾常平仓事完颜,广威将军、行县令,兼管勾常平仓事颜盏。
元仇里仕宦张仲臣篆额,当里学究尹安祉书。
此记内容非常特殊,与其它寺庙碑记迥然不同,最值得研究者有四:
1、此记记载法堂、中殿、水陆堂中均有壁画,内容为十方诸佛、十地菩萨、倒坐观音、自在王佛、地藏十王。
2、 文中提到在三大士堂中有三大士一会,又有老君、夫子像。在寺庙中竟然给道教和儒家的祖师爷以一席之位,这在现有寺庙中尚属初见,它反映了金代佛教与道、儒两教的关系已趋向调和、融合。
3、 文中记载到寺中收藏的图画共有354轴,其中乌瑟藏哇菩萨当属西藏的菩萨。有些内容比较少见,如底沙佛,三界轮等。
4、 从此记可知金代建福院有一殿(中殿),八堂(法、瑞象、水陆、三大士,人曾传说开凿云冈石窟的工匠曾居住于鲁璀窑石窟处,因而得名“鲁班窑",这当无资佐证。
总之,鲁班窑石窟应是云冈石窟的一部分,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它的遗存对了解北魏佛教的发展和寺院制度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云冈石窟做为一处佛教活动的场所,僧、尼分居,尼寺的单独出现是顺理成章的。若条件许可,对其能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或许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