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46:《敦刻尔克》
在平静的海面上下,浮动着永远喧哗的东西,那是战争的律动。

在这部电影中,首先让人感到惊叹的是诺兰导演对空间的肆意使用,无论是拥挤的街道还是广阔的沙滩以及无垠的天空,背景的烘托从不过度,而是最大限度的使用。时间与空间本不应脱离,但在电影中,导演用他自己的方式将时间从空间中剥离出去,而在必要的时候再将时间拖回,以便呼应电影的整体故事,真是独具一格的电影风格,所以每次都让人对诺兰导演的新作异常期待。
正常的战争电影一般只会选择一种兵种来铺开故事,但导演选择了三兵种的同步进行,当你觉得故事的主角是陆军时,海军就给你当头一棒;当你觉得海军深思熟虑的时候,王牌飞行员申请出战,那问题来了,故事的主角到底是哪个兵种?
在观影过程中,我认为最能推进故事的不是激烈的交战,也不是人物之间针锋相对的对话,而是一次又一次急促的‘音乐’。这‘音乐’不止后期加入的轻音乐,还有战斗机一次又一次的轰鸣,潮水的扑打声以及打破沉默的枪声。将人物的台词尽可能减少,取而代之的音乐能给人更多的幻想的空间。为了‘上船’而抬担架的长镜头里,没有台词,没有表情,只有不停向前的双腿以及蕴含着律动的音乐,那样细微的震撼持续而轻柔地影响着观众,真是特殊的选择。此时我都还在想着《亮剑》中‘李云龙’被担架抬着进医院时的那种嘶吼声。
作为一名理工男,电影中最触动我的地方是那位‘老船长’在不用眼睛观察的情况下就能分别出战斗机的型号以及引擎类型,这与战争无关,关于战争我早已表明了我的观点。在电影中或许是因为他的儿子加入了空军他才去了解各种型号的战斗机以及等待着他的儿子开着战机经过他的船顶,但那种清晰的辨识度,是多少理工男梦想中优秀工程师的模样啊,这就像一辆豪华跑车从你旁边开过,仅凭那引擎的一声轰鸣就能完整说出型号,一种属于男性的自豪与浪漫。并且导演或者编剧借助这样简单的方式去联系起父与子的关系,挺不错的。
或许这篇文章该到此结束了,但当我再次去观看这部影片时,留给我的感受还是战争。战争所带来的的疲惫,恐惧,挣扎,无奈,狡猾,都毫无保留地折射到每一位士兵身上,对家的渴望是从未有过的真实,但却难以实现。音乐的节拍是战争的真实写照,别人所经历的,正通过音乐不断地折射成现实,跌宕起伏的声调,是如此地让人敬畏。
想要刺激想象力,不妨多欣赏几部诺兰导演的电影,真是回味无穷。